皮簧腔系是中國戲曲聲腔系統。以二黃腔及西皮腔作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均屬皮簧腔系。如徽劇、漢劇、京劇、粵劇、湘劇、贛劇、桂劇等,全國不下20多個劇種。共同特色是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板式上以原板為基礎派生衍變,詞格上均沿用七言或十言對偶句式,行當唱腔的分類和發聲方法也大體相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簧腔系
- 性質:中國戲曲聲腔系統
- 主奏樂器:胡琴
- 板式:原板
- 詞格:七言或十言對偶句式
- 主要腔調:二黃腔及西皮腔
演出形式
劇種分類
劇目名稱 | 形成時期 | 所唱腔調 | 流布地區 | 序號 |
安康八岔戲 | 清末 | 二黃 | 陝西安康 | 1 |
北路戲 | 清代 | 西秦腔、明腔,吸收了微調、漢調、江西亂彈以及高腔、灘簧小調等聲腔 | 福建 | 2 |
布依戲 | 清代末葉 | [正調]、[長調]、[京調]、[起落調]、[翻演調]、[馬倒鈴]、[八普調]、[反調]、[二黃]、[二六] | 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區, | 3 |
常德漢劇 | 明末清初 | 彈腔(南路北路) | 湖南常德地區 | 4 |
潮劇 | 明代中葉 | 梆子(西皮)二黃 | 廣東福建台灣亞 | 5 |
辰河戲 | 清代中葉 | 彈腔(南路、北路) | 湖南 | 6 |
川劇 | 雍正乾隆 | 胡琴(西皮二黃) | 四川 | 7 |
滇劇 | 清代 | 襄陽(西皮)胡琴(二黃) | 雲南 | 8 |
東路(章丘)梆子 | 清代 | 皮簧 | 山東章丘惠民帶 | 9 |
贛劇 | 明末清初 | 亂彈(西皮二凡等) | 江西南昌 | 10 |
廣東漢劇 | 清代中葉 | 西皮二黃 |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等地 | 11 |
桂劇 | 清代中葉 | 彈腔(南北路) | 廣西桂林 | 12 |
貴州梆子 | 清代末葉 | 西皮二黃 | 貴州貴陽 | 13 |
蛤蟆嗡 | 清末 | 二黃調 | 山西河南 | 14 |
漢劇 | 清代初葉 | 西皮二黃 | 湖北 | 15 |
漢調二黃 | 清代中葉 | 西皮二黃高撥子吹腔 | 陝西安康 | 16 |
和劇 | 清代 | 正反亂彈皮簧 | 浙江溫州 | 17 |
衡陽湘劇 | 明末清初 | 彈腔(南北路) | 湖南 | 18 |
黃岩亂彈 | 清代 | 亂彈西皮二黃 | 浙江 | 19 |
徽劇 | 清初 | 吹腔撥子二黃西皮 | 皖蘇浙贛等 | 20 |
吉安戲 | 清代 | 西皮二黃 | 江西 | 21 |
京劇 | 光緒年間 | 西皮二黃 | 全國各地 | 22 |
荊河戲 | 清代中葉 | 南路北路 | 湖北 | 23 |
九江彈腔 | 清末 | 二凡西皮 | 江西 | 24 |
柳子戲 | 明末清初 | 西皮二黃 | 山東河南 | 25 |
閩西漢劇 | 清代 | 皮簧腔為主 | 粵東閩西 | 26 |
南劇 | 清代中葉 | 南路北路 | 湖北 | 27 |
南劍戲 | 清末 | 西皮二黃 | 福建南平一帶 | 28 |
寧河戲 | 清代中葉 | 二凡西皮 | 江西 | 29 |
甌劇 | 明末清初 | 西皮二黃 | 浙江溫州 | 30 |
排樓戲 | 未知 | 西皮二黃 | 廣東海南 | 31 |
祁劇 | 明末清初 | 彈腔 | 湖南 | 32 |
黔劇 | 1956 | 二黃 | 貴州貴陽 | 33 |
瓊劇 | 未知 | 二黃梆子 | 海南 | 34 |
山二黃 | 清代中葉 | 西皮二黃 | 湖北陝西 | 35 |
上黨梆子 | 清代 | 皮簧 | 山西 | 36 |
上黨皮簧 | 清代 | 西皮二黃 | 山西東南部 | 37 |
堂劇 | 清末 | 南北路 | 湖北 | 38 |
婺劇 | 明末清初 | 亂彈皮簧 | 浙江金華麗水 | 39 |
西秦戲 | 清代 | 西皮二黃 | 廣東東南亞 | 40 |
湘劇 | 明末清初 | 彈腔(南北路) | 湖南 | 41 |
小腔戲 | 清代中葉 | 西皮二黃 | 福建 | 42 |
邕劇 | 清代末葉 | 西皮二黃 | 廣西 | 43 |
粵劇 | 清代初葉 | 梆子(西皮)二黃 | 廣東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