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蛤蚧丸
- 主要適用症:積勞,久咳,失音
-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蛤蚧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蛤蚧丸-《聖惠》卷二十七,蛤蚧丸-《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蛤蚧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用法】上藥研末,蜜丸如皂子大。每次服1丸,含化,不拘時候服。
【功用】潤肺止咳。
【主治】積勞,久咳,失音。
【方論】方中蛤蚧補肺潤肺為君;熟地、麥門冬、阿膠滋陰養血,助蛤蚧以潤肺,訶子養肺斂肺,共為臣;細辛辛以散肺,使收中有散,並防熟地輩滋膩太過,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潤肺止咳之功。
按:本方原名“蛤蚧散”,與劑型不符,現據《普濟方》卷二三一改作“蛤蚧丸”。
蛤蚧丸-《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蛤蚧1對(頭尾全者,塗酥,炙令黃),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1兩(去苗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皂莢仁1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1兩(銼)。
【來源】《聖惠》卷二十七。
【主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大棗湯送下,1日2-3次。
蛤蚧丸-《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藥物組成】蛤蚧(酥炙)1對,胡黃連半兩,知母(切,焙)半兩,鱉甲(去裙襴,酥炙)半兩,紫菀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人參半兩,黃耆(銼)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地骨皮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分,細辛(去苗葉)1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方劑主治】熱勞煩躁,面赤口乾,骨節痠痛,夜多盜汗,咳嗽痰壅,力乏氣促。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後臥時生薑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