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蛙跳模型
- 外文名:Leapfrogging model
- 提出年代:1993年
- 提出者:貝里斯、保羅·克魯格曼、齊東
模型概述,結論,
模型概述
1993年,貝里斯(Brezis)、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齊東(D.Tsiddon)在總結開發中國家成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後發優勢的技術發展的“蛙跳模型”,又稱“蛙跳模式”。該模型研究國與國之間為什麼會發生技術領導權的轉移,它解釋了落後國家超常規的發展和趕超先進國家的現象。比如18世紀英國超過荷蘭,19世紀末美國和德國超過英國。
克魯格曼認為後起國可以通過學習迅速趕上原來的領先國。領先國在舊技術上有學習效應,舊技術的生產率比新技術初始時高,因此會選擇繼續沿用舊技術。而後起國由於勞動力成本較低,會選擇新技術,從而在未來取得技術優勢。後起國家很可能在獲得這樣的技術優勢後,像青蛙跳躍一樣超過領先國。
蛙跳模型的2×2×1框架
兩個國家:領先國和後起國。
一種投入:勞動力。
蛙跳模型的四個前提
第二,相比老技術而言,新技術在起初時效率較低。
第三,舊技術的經驗對新技術並不重要。
第四,新技術最終比舊技術有顯著的生產率增進。
結論
領先國在舊技術上有學習效應,其生產率比新技術初始生產率高,故它會選擇繼續沿用舊技術;而後起國由於勞動力成本較低,它可以一開始就選擇新技術,從而在未來取得技術優勢。技術領導權的轉移使後起國逐漸趕超先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