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生物學效價

蛋白質生物學效價

生物學效價(BV),也有人稱之為生物學利用率(BA)。霍啟光(1993)指出,在生物學效價的定義上,FOX認為是“某種養分支持生物機體結構與機能正常的量化估測”,而Sibbald則認為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養分進入體組織後用於正常代謝機能的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白質生物學效價
  • 外文名:Protein biological potency
簡介,測定方法,

簡介

生物學效價包括消化率(digestibility)、吸收率(absorbability)、代謝率(metaboliz-ability)、同化(assimilation)、有效性(utilization)、可利用率(availability)等多重涵義,國際上尚無統一認識。大多數情況仍以消化率或代謝率為基礎,通過經驗公式推算之後,冠以“可利用”這個術語,嚴格地講多非真正的可利用養分,應該解釋為“可以提供能夠被動物利用的養分”。
歷史上曾經有人用生長測定法、微生物法、血漿含量法等評定蛋白質或胺基酸的生物學效價,但經驗證明,干擾因素頗多,除了用於專門的試驗,已很少被人採用。迄今尚無十全十美,而且被大家都接受的方法,已經發表的不少資料多未交待其參數是用哪一種方法測出,所以在引用資料時應該查清資料根據。

測定方法

(一)無氮日糧法
為了避免內源性胺基酸對胺基酸利用率測值的干擾,在試驗時配製一種不含氮(包括氨化物、胺基酸、蛋白質等)但含有足夠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特殊試驗日糧,餵給一組試驗動物,事先求出內源性胺基酸含量,用以校正表觀胺基酸消化率。利用無氮日糧法測定動物體內代謝性糞中的養分和內源性尿中的養分的手續繁雜,費用很高、常出現動物食慾下降甚至拒食的現象。特別是對於反芻動物來說,代謝性糞氮含量受日糧中纖維性物質的影響變異很大。當無氮日糧中的構造性碳化合物不能滿足瘤胃內正常的微生物活動的需要量時,所測得的數據,多不能反映出客觀實際。
(二)迴腸末端取樣法的生物學背景
是一種測定單胃動物對飼料胺基酸消化率的生物學體內方法。由波蘭科學家翟布洛瓦斯克(Zebrowask,1974)提出,為了排除在測定胺基酸“利用率”時,在大腸階段產生的種種內源性物質的干擾,提出了在迴腸末端作瘺管手術,採集食糜,藉以測定胺基酸真消化率的方法。各國科學家在瘺管技術方面進行了多種設計,其中主要有‘,T”型瘺管和“橋”型瘺管等。橋式瘺管法是分別在迴腸末端和盲腸後端各安裝一個“T”型套管,然後用一“橋”型管將二者連為一體。取樣時將其“橋”型管拿掉,從迴腸末端取其全部食糜。定時稱食糜總重量。同時取總量的10%作為待測樣品,再將剩餘的食糜從盲腸末端瘺管處送回動物體內,以保持動物體內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而“T”型套管法則只能在迴腸末端(10~15cm)處安裝“T”型瘺管。由於此種方法不能取其迴腸末端全部食糜,所以只能採用穩定物質(如三氧化二鉻等)為指示劑法。取樣化驗間接計算。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陷是不易掌握,所測結果誤差較大,穩定性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