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蝮

蛇島蝮

蛇島蝮(學名:Gloydius shedaoens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亞洲蝮屬下的一個有毒蛇種,主要分布在中國遼東蛇島,瀋陽市及大連市等地區也有少量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蛇島蝮
  • 拉丁學名:Gloydius shedaoensis
  • 別稱:蝮蛇、貼樹皮、黑眉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
  • :蝰蛇科
  • 亞科:蝮亞科
  • :亞洲蝮屬
  • :蛇島蝮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中國遼東蛇島,瀋陽市及大連市等地區也有少量分布
  • 物種命名年代:1979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存在數量,地理分布,致危因素,保護級別,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蛇島蝮體色多以銀色、灰色為基調,配合淺黑色的幼條體紋,頭部雙眼位置有黑色紋帶,此類蛇被稱為“黑眉蝮蛇”。
全長可達800毫米。體型粗壯,頭略呈三角形,有頰窩,眼後斜向口角有一細窄的黑褐色眉紋,其下緣鑲有一極細的灰白色線紋;軀尾背面灰褐色,有一列暗褐色的“X“形斑。軀幹中段背鱗23行,腹鱗150~164,尾下鱗32~47對,眶後鱗常為2枚,眶下鱗基本上位於眼下方。
蛇島蝮蛇島蝮
對應於前半段腹鱗的背鱗25~23行,各鱗均具棱,但最下一行僅有部分鱗片微棱;黑色顳紋較窄,僅占大型顳鱗的上半部分,其上緣無白線鑲邊而下緣具明顯的3段稍彎曲白邊;兩側上唇鱗均8枚,有時有一側為7或9枚;體背中段具X形深色斑紋;生活時舌呈黑色。

生活習性

棲息:多潛伏於灌叢下、枯草邊、石板下或岩縫中,白天常爬上
蛇島蝮蛇島蝮
欒樹、小葉朴、黃榆、葉底株、胡枝子等樹幹等候捕食。
活動:候鳥遷徙季節是此蛇活動季節。11月到翌年4月為冬眠期。4月中出蟄,5月前後大量捕食,形成活動高峰;7月前後,可能由於島上食物缺乏,潛伏於石板下或亂石縫中,處於蟄伏狀態;9~10月前後又大量捕食,形成第2個活動高峰。在活動季節,每天5~10時與15~19時有兩個活動高峰。季節活動與晝夜活動的高峰,都與主要食物對象鳥類的大量出現相應。8-9月產仔蛇2~7條。
食性:蛇島蝮屬樹棲性蛇類,主要進食鳥類及鼠類等齧齒目動物,相當依賴水源。吃小鳥,偶亦發現吃鼠類。幼蛇即可捕捉葉鶯,柳鶯等小型鳥類,解剖發現也捕食蜈蚣,鼠婦等節肢動物。
繁殖方式:卵生。8~10月上旬見到交配,8~9月產仔蛇2~7條,初生仔蛇全長255~292毫米。全長達到600毫米時,性成熟。
蛇島蝮是中國著名的毒蛇之一,其分布地“蛇島”因盛產蛇島蝮而得名。
繁殖方面,蛇島蝮屬於卵胎生的蛇類,母蛇每次約能生產4至5條幼蛇,蛇島蝮在幼蛇階段已備毒性,數月後更能自行捕食。蛇島蝮多活躍於每年的5月及9月左右,該時段為鳥類遷徙的高峰時期,蛇島蝮因時四處覓食;約於冬季時份,蛇島蝮亦會進入冬眠期,此時島上的另一種鼠類褐家鼠會傷害蛇島蝮,並以之為食。由於褐家鼠是蛇島蝮平日的主要食糧之一,因此蛇島上有“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的打趣說法。

存在數量

蛇島蝮於1979年被趙爾宓正式命名,在此之前蛇島蝮曾一度被誤認為同科蝮亞科亞洲蝮屬的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蛇島蝮的蛇毒被認為有未知的藥用價值,詳情仍處於研究階段。
分布範圍或標本記錄點分布範圍或標本記錄點
1982年採用標誌重捕法(林可指數法)進行調查,估算有蛇約一萬(9 000~11 500)條(黃沐朋),1958年曾報導過約有五萬條(伍律)。顯然,蛇的現存量已經銳減,如再不採取有效措施,在不久的將來,將面臨滅絕。

地理分布

中國大陸的特有種,主要分布於遼寧省的蛇島,大連市北面的瓦房店和瀋陽市附近的千山有小量分布。

致危因素

蛇島蝮蛇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生態環境被破壞,大量林木毀於火災,食源的減少和連年的大量捕捉。自建立保護區管理處以來,嚴格制止了捕捉,為探索有效保護和促進種群數量增長的適宜途徑,在種群生態研究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改善生態環境,增加飲水和食源鳥類供應等試驗,據抽樣調查,種群數量逐年有所增長,但總體數量遠未達到原有水平。

保護級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漸危
蛇島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保護措施

蛇島於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於1981年建立保護區管理處。大連市人民政府於1983年頒布了加強管理的通告。備有巡邏機輪一艘,島上建有觀察站所,除冬眠期外,常年有人在島上值班駐在,進行日常的管理和觀察研究。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重點在加強管理,嚴禁捕捉,嚴格限制取毒,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保證種群數量的正常增長。改善島上的生存條件,使水和食物得到充足的供應是有效保護的基本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