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報

蚌埠日報

《蚌埠日報》是中共蚌埠市委機關報、蚌埠市發行量最大的惟一的綜合性日報,也是惟一的主流政經大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蚌埠日報
  • 語言:中文
  • 類別:綜合性日報
  • 主管單位:委蚌埠市
  • 出版周期:每周五期
  • 國內刊號:CN34-0003
  • 定價:3元\期
報刊信息,理念,客群分析,特色,歷史背景,

報刊信息

《蚌埠日報》是中共蚌埠市委機關報、蚌埠市發行量最大的惟一的綜合性日報,也是惟一的主流政經大報。國內統一刊號CN34-0003。歷經多次改版、擴版,目前以“主流、責任、公信、服務”為辦報宗旨。每周五期,對開大報,其中品牌欄目有“深讀周刊”、黨報會客廳等,另與懷遠、五河、固鎮三縣合作,每周定期出版“今日懷遠”、“今日五河”、“今日固鎮”等專版。

理念

《蚌埠日報》以“宣傳方針政策、服務經濟建設、促進改革開放、真實反映生活”為編輯方針。以“關注淮畔民生,服務珠城百姓”為宗旨,用全新的新聞視角、新潮的版式風格,每日向廣大讀者奉獻國內外最新新聞、服務、娛樂信息,全力打造都市新主流媒體。

客群分析

各級領導、工商業科教衛生界人士、以及其他高學歷、高收入、高職階人士是蚌埠日報最主要的讀者群體。這些人群關心社會和公眾事務、崇尚和諧的工作和人際關係,注重家庭以及個人生活品質,對個人及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優良的讀者群,決定了蚌埠日報是廣告客戶樹立企業形象、打開蚌埠市場的首選媒體。

特色

《淮河晨刊》作為《蚌埠日報》的子報,《淮河晨刊》突出蚌埠本地新聞,關注國際國內風雲。其中,本地新聞及新聞熱線,或力求抓住民眾關心的熱點,力求在第一時間反映;或深入采寫,將新聞事件全景展示,以視點獨到見長。國內新聞注重民生民情,精選信息;國際新聞則努力在風雲變幻中,把握焦點,切入縱深,突出全球最新新聞。
圖文並茂;體育新聞以歐美體壇、足球為主打目標,以互動形式,讓讀者在參與中享受精彩賽事。娛樂新聞突出個性品位,大俗大雅;副刊引入新聞理念,所載話題牽涉生活社會諸多層面,圍繞新鮮事件,闡發生活哲理。
蚌埠日報和淮河晨刊,作為蚌埠地區惟一的綜合性報紙,不僅面向社會各界公開發行和零售,還通過遍布全市主幹道和社區的二百多個閱報欄廣泛傳播,是蚌埠地區發行面最廣最具權威的強勢媒體,也是蚌埠地區影響最大的報紙。
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蚌埠日報打造全媒體矩陣,形成蚌埠新聞網,蚌埠日報微博、微信、掌握蚌埠APP、新聞視頻等多媒體宣傳渠道。

歷史背景

民國12年(1923年),蚌埠始有民辦《皖淮報》。到解放前夕,時辦時停的報紙累計有30多種,日發行量最高的一家報紙約3000份。建國後,除辦好報紙、刊物外,於1950年開辦有線廣播,1961年曾開辦無線廣播10個月,1973年開辦電視,1984年正式恢復電台無線廣播。到1985年,全市有6種報紙,14種刊物,其中《蚌埠日報》發行量達到3.6萬份。廣播電視的基礎設施初步配套,擁有發射、錄像、節目合成等設備,其中大中型設備有73台(套)。廣播電台自采自編的文字、文藝節目,每天達9小時25分鐘。電視台除轉播中央、省台電視外,自辦節目每周4次,全年播出1900小時,覆蓋半徑達25公里。
民國12年(1923年),鳳台人蘇華英和潁上人楊煥臣在蚌埠創辦《皖淮報》,為地方首次出現的報紙。至民國19年,先後創辦報紙12種,民營多於官辦。此間,中共長淮特委機關創辦《紅旗報》,為皖北地區最早的一份中共黨報,發行範圍為周圍6個縣。至民國26年,陸續出版過的報紙累計有20多種。
民國27年至34年蚌埠淪陷期間,除日偽政府辦的一份報紙外,別無他報。抗日戰爭勝利後,除新辦政府機關報《安徽新報》,及抗日戰爭前的《皖北日報》復刊外,民營報紙大多時間短暫。到蚌埠解放前夕,各家報紙均停刊。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隨人民解放軍南下,原解放區《江淮日報》社遷入蚌埠,於1月25日在蚌埠出報,為城市解放後的第一張地方報紙。至1956年,一些部門又先後創辦有《工人畫報》、《工作通訊》、《蚌埠通訊》、《防汛快報》、《蚌埠工人》、《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快報》等,但多數辦報時間不長即停刊。1956年,《蚌埠報》創刊,定為中共蚌埠市委機關報。“文化大革命”中,民眾組織曾辦過《造反派》、《紅蚌埠》等小報,時間不長亦停刊。
1981年,由市職工技術協作站創辦《蚌埠技協》報。1983年,由市科協創辦《蚌埠科技》報。1985年,為適應淮海經濟區經濟協作的需要,由《蚌埠日報》社附辦《名產報》。蚌埠教育學院、蚌埠職工大學也分別辦有校內報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