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虹鱗肋毛蕨
- 拉丁學名:Ctenitis rhodolepis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薄囊蕨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叉蕨科
- 屬:肋毛蕨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80~140厘米。根狀莖粗壯,直立或斜升,粗約2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1.5~2厘米,先端纖維狀,全緣,開展,薄膜質,紅棕色。葉簇生;葉柄長45~60厘米,基部粗7~8毫米,棕色,向上禾稈色,上面有兩條縱溝,基部以上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漸尖,近全緣,貼生並為密復瓦狀,薄膜質,紫棕色並有虹色光澤,基部著生,脫落後留下黑色的痕跡;葉片三角狀卵形,長45~90厘米,基部寬40~6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四回羽裂;羽片8~10對,下部幾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彼此接近,稍斜向上,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20~40厘米,基部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而不對稱,其下側特別伸長,柄長4~6厘米;第二對起的羽片橢圓披針形並稍呈鐮刀狀,長15~20厘米,基部寬6~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二回羽裂;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8~10對,間隔6~10毫米,互生,近平展,下部幾對的柄長3~5毫米,向上的近無柄,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圓披針形,長9~15厘米,基部寬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羽軸上側的小羽片比下側的短;二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近平展,彼此接近,下部幾對分離或有短柄,向上的近無柄,基部下側一片與其上的同大或稍大,披針形,長3~4厘米,基部寬1.3~1.6厘米,短尖頭,第三對以上的基部與一回小羽軸合生,深羽裂達有狹翅的二回小羽軸;裂片7~10對,稍斜向上,彼此接近,長圓形,長6~8毫米,基部寬3~4毫米,鈍頭或截頭,全緣或下部幾對羽裂達1/3~1/2。葉脈羽狀,小脈4~5對,單一或二叉,斜向上,兩面均明顯並疏被有關節的紅棕色毛。葉厚紙質,乾後暗綠色,下面疏被貼生的灰白色短腺毛,邊緣疏被有關節的棕色睫毛;葉軸及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各回小羽軸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還疏被與葉軸上的同形而較小的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3~5對,生於小脈中部,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囊群蓋未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四川(峨眉山、重慶、南川、峨邊、雅安、城口、灌縣、馬邊、巫山、天全、江安)、貴州(貴陽、德江、清鎮、平伐、遵義)、雲南(蒙自、貢山、麗江、麻栗坡、馬關、西疇、彝良)、江西(安遠、崇義、尋毋、定南)、湖北(宜昌、巴東、合豐)、廣東(連平)、廣西(羅城)、福建(南靖)、台灣(基隆)。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藥 名:虹鱗肋毛蕨
來 源:為三叉蕨科植物虹鱗肋毛蕨的根莖。
功 效:祛風除濕。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