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魚醉菌病是由霍氏魚醉菌引起、發生在魚身上的一種病害。病魚通體變黑,腹部膨脹,眼球突出,鰭基部、吻、鰓蓋軟組織等體表皮膚出現黑色小突起,皮膚粗糙似砂紙樣。
虹鱒魚醉菌病一般不會引起急性批量死亡,稚魚及成魚均能受感染,可引起養殖魚類大批死亡,對野生虹鱒魚則影響資源。
虹鱒魚醉菌病主要通過消毒、甄選魚苗來源,消毒隔離等手段預防;如果有魚患病,可以試用制黴菌素進行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虹鱒魚醉菌病
- 別名:虹鱒魚眩暈病、虹鱒魚踉蹌病、虹鱒魚孢蟲病
- 病 原:霍氏魚醉菌
- 為害動物:虹鱒魚
- 侵害部位:肝、腎、脾、心臟、胃、腸、幽門垂、生殖腺、神經系統、鰓、骨骼肌等處
- 病害類型:真菌感染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流行情況,診斷方法,防治措施,
病原特徵
虹鱒魚醉菌病的病原為霍氏魚醉菌,屬藻菌綱,蟲霉目,蟲霉科。在魚組織內看到的主要有二種形態:一種為球形合胞體(又叫多核球狀體)直徑15μm至200μm,由無結構或層狀的膜包圍,內部有幾十至幾百個小的圓形核和含有PAS(高碘酸席夫氏)反應陽性的許多顆粒狀的原生質,最外面有寄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形成白色胞囊;另一種是胞囊破裂後,合胞體伸出粗而短、有時有分枝的菌絲狀體,細胞質移至菌絲狀體的前端,形成許多球狀的內生孢子。
為害症狀
病原寄生的部位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霍氏魚醉菌可寄生在肝、腎、脾、心臟、胃、腸、幽門垂、生殖腺、神經系統、鰓、骨骼肌等處,病魚通體變黑,腹部膨脹,眼球突出,鰭基部、吻、鰓蓋軟組織等體表皮膚出現黑色小突起,皮膚粗糙似砂紙樣;鰓瓣有小黑點,寄生處均形成大小不同、密密麻麻的灰白色結節,嚴重時組織被病原體及增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當病灶大時,病灶中心發生壞死。小結節外包結締組織,內為魚霉多核球形體。如主要侵襲神經系統,則病魚失去平衡,搖搖晃晃遊動,昏睡;侵襲肝臟,可引起肝腫大,比正常魚的大1.5~2.5倍,肝臟顏色變淡;侵襲腎臟,則腎臟腫大,腹腔內積有腹水,腹部膨大;侵襲生殖腺,則會失去生殖能力。
分布範圍
虹鱒魚醉菌病在歐洲、美洲、日本、英國均有流行。
流行情況
該病已發現於80餘種海淡水魚類上(2001年),周年發病,一般不會引起急性批量死亡,稚魚及成魚均能受感染,流行於春夏季節,發病水溫10~15℃,傳染的適宜水溫為20℃以下。在選擇操作魚體後易引發該病導致大量死亡。魚體攝食帶病原的魚或病魚排入水中,帶菌球狀體被水蚤等媒介物攝食後傳染給健康魚,可引起養殖魚類大批死亡,對野生魚則影響資源。
診斷方法
- 根據外部症狀及內臟組織發現多孔多核球狀體予以初診。
- 從病灶處取小部分組織接種至含1%~10%的血清TGC培養基發現多核,球狀體發芽成菌絲可確診。
- 病魚病灶處發現菌絲體可確診。
防治措施
- 不用可能寄生霍氏魚醉菌的生魚作飼料,必須煮熟後投餵。
- 加強檢疫制度,不從疫區運進魚飼養。
- 發現帶菌魚需要徹底銷毀。
- 魚池要清除過多淤泥,並用生石灰清塘。
- 病魚必須全部捕起,煮熟後作飼料處理。
- 魚池及工具都要進行嚴格消毒。
- 加強管理及衛生消毒措施,徹底清塘,有病魚塘與無病魚塘嚴格隔離。
- 如果有魚患病,可以試用制黴菌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