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螺峴乾豆腐

在東北豆皮通常稱為乾豆腐,尖椒乾豆腐是東北餐館裡最常見的一道菜。

虹螺峴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一個鎮,位於葫蘆島市東部與錦州接壤,坐落在虹螺山腳下的虹螺峴鎮盛產乾豆腐。名噪東三省的虹螺峴大集,客商如雲,購銷兩旺。 來虹螺峴趕集的人每次都要吃上一頓虹螺蜆乾豆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虹螺峴乾豆腐
  • 屬於:東北餐館
  • 特點:乾、薄、細
  • 榮譽:申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戶人家在山腳下開了一個乾豆腐作坊,父親做兒子賣。父親技術非常好,能做出超薄的乾豆腐。乾豆腐每張大小都是一樣的,當地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一市斤超過18張算合格,達到20張為上品,22張以上為精品。他家作坊里做出的乾豆腐都是22張以上,並以“乾、薄、細、香”為特色而遠近聞名。乾豆腐品質好,生意當然紅火。除了在虹螺峴大集賣以外,兒子隔三差五還要推著車到連山和錦州去賣。生意好了,父子倆就想擴大生意,把他們的乾豆腐賣到城裡去。那時交通不便,賣東西全靠手推車,父子倆商量來商量去,決定讓兒子到錦州城附近開一個同樣的作坊。說乾就乾,一個新的乾豆腐作坊很快辦起來了,兒子高高興興地當起了小老闆。可兒子做出的乾豆腐無論是味道還是厚薄都比在家做的差得多,試了多次都是如此。兒子只好回去向父親請教。父親想一定是兒子的技術不過關,於是就趕赴新作坊,親自動手做。結果他做了好幾次也都和兒子做的一樣。父親反覆捉摸著,看來不是技術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父子倆分析之後得出結論,是水的緣故。於是,父子倆又回到了虹螺山腳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虹螺峴的乾豆腐絕中之絕緣自於水。一百多年來虹螺山的水滋潤哺育了虹螺兒女,也沉澱培育了百年品牌——虹螺峴的乾豆腐。世世代代早已將乾豆腐做得無可挑剔的虹螺山人,如今還在挑剔,著力把這一老字號土特產打造成全國乾豆腐行業第一品牌。
乾豆腐做法成文化遺產絕 虹螺峴乾豆腐300多年歷史,工藝瀕臨失傳特10道工序做出,具有乾、薄、細的特點保收購傳統器具,葫蘆島將為其建博物館晨報葫蘆島訊(記者胡清)毛驢拉著石磨,鐵鍋熬熟豆漿……10道工序才能做出來的虹螺峴乾豆腐,已被確認為葫蘆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工藝,葫蘆島市政府還要為之建一座博物館。目前,葫蘆島市政府欲將此工藝申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虹螺峴乾豆腐——乾、薄、細
昨日,葫蘆島市在當地報紙上發出了公告,經過專家評定,虹螺峴乾豆腐的做法被確認為葫蘆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啥叫文化遺產我弄不太明白,但是我們虹螺峴的乾豆腐就是出名。”昨日下午,記者在連山區虹螺峴街頭見到一名賣乾豆腐的老漢。老漢拿起一張乾豆腐對著太陽說:“隔著這張乾豆腐可以看報紙。”記者好奇地將這張乾豆腐放在一張報紙上,果然隔著這張乾豆腐可以朦朧地看到報紙標題的大字。記者買了一斤乾豆腐,數了一下,一共有36張。“虹螺峴乾豆腐在全國出名,不少外地人來到葫蘆島市都要帶回幾斤虹螺峴的乾豆腐。”葫蘆島市文化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人員季春明說,虹螺峴乾豆腐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具備乾、薄、細的特點,其中“薄”一項在全國絕無僅有。
民間手工技藝——瀕臨失傳
“我們審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嚴格的程式,先由各縣市區申報,然後由14名專家進行評審,評審後在報紙上公告,再由市政府命名。”季春明說。(華商晨報)責任編輯:牛鑫1
季春明告訴記者,虹螺峴乾豆腐做法之所以能夠“過五關斬六將”,是因其傳統的手工工藝瀕臨失傳。“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這些遺產,作為特色旅遊產品以及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副產品’。”季春明這樣解釋了虹螺峴乾豆腐做法成為文化遺產的原因和目的。記者從連山區申報表上看到,傳統的毛驢石磨的乾豆腐做法基本已經絕跡,政府正在進行搶救工作。現在虹螺峴做乾豆腐的人大多數都是個體豆腐坊,但是絕大多數已經不再採用傳統手工工藝。
10道傳統工序——300多年歷史
記者在連山區整理的資料上看到,虹螺峴乾豆腐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能夠做出正宗虹螺峴乾豆腐只是限於虹螺峴鎮的下河窪、西菜園、靠山屯等方圓不到幾公里的地方。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虹螺峴乾豆腐的傳統工藝包括用山泉水泡黃豆、用大缸過濾豆漿、毛驢拉石磨、鐵鍋熬豆漿、手工潑腦虹螺峴乾豆腐等10道工序。這些,也是要保護的主要內容。
收購傳統器具——建博物館
記者看到,連山區和虹螺峴鎮政府已經制定了保護乾豆腐做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年計畫。現在,虹螺峴鎮政府已經投資2萬多元收購傳統做乾豆腐的器具,開設了一個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乾豆腐的作坊。“到2010年,將建成一個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乾豆腐的博物館,而且還將這個工藝整理成文字材料,刻錄成光碟。”季春明向記者介紹葫蘆島市將採取的保護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