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醇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一所公辦國中,學校懷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始終關注著全體學生,為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做到了不放棄、不拋棄。學生們接受的戲劇藝術啟蒙教育,將為他們成長為一名有文化品位和良好藝術修養的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辦學歷史
學校1917年至1945年是上海日本尋常高等國小校所在地,後改名為上海北部日本國小校和上海第一日本國民學校。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校舍曾兼為日軍駐地。1945年,日本戰敗後,學校被國民黨當局接管,部分建為建國國小,大部分作為上海市立博物館。
1945年12月1日,在當時的上海市教育局局長顧毓琇的支持下,在此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戲劇實驗學校——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當時地址為北四川路1844號。1946年,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郭沫若專程來校作報告。1946年9月,上海參議會議長潘公展掀起“裁撤”學校的風波。由於全體師生的抗爭,同時又得到郭沫若、茅盾、田漢等名人的聲援,才平息風波轉危為安。緊接著,國民黨當局又在校舍和經費等方面設定障礙,熊佛西校長領導師生團結奮鬥,又得到白楊、張瑞芳、秦怡、上官雲珠、周璇、石揮等諸多名演員的支持,舉辦大型籌款晚會,梅蘭芳也為學校義演,終於粉碎當局的經濟制裁,並在鬥爭中擴大了影響。1947年,學校建立中共地下支部,領導師生開展鬥爭直至上海解放。同年11月,熊佛西校長在學校籌辦了一次全市義演活動,參加義演的有金山、趙丹、陶金、周璇、張瑞芳、白楊、上官雲珠、秦怡等。1949年,上海解放後,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
1952年改制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1955年,學校遷至華山路,發展為上海戲劇學院。由於眾多的著名戲劇教育家和戲劇表演藝術家曾在此從事藝術活動,這裡成為中國現代戲劇和電影啟蒙與發展的重要陣地。
1955年後,學校的使用單位曾多次調整,先後有上海市第一速成師範學校和上海市四川北路第一國小,直至1959年上海市新力中學遷入。1964年9月,虹口區教育局在新力中學的基礎上,創建上海市洪湖中學,直至1985年5月改名為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2004年7月,根據虹口區教育局“加強國中建設,推進區域教育發展”的需要,學校與紅軍中學合併,成為今天的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2007年,學校又根據虹口區教育局的要求託管了粵東學校退休教工。
辦學師資
各類教育教學設施先進齊全。學校現有班級20個,學生近700名;教職工80名,其中高級教師8人,一級以上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90%。
長期以來,學校的中考優秀率穩定在全區公辦國中的前列,每年都有大量學生進入重點高中學習。2003年,虹口區中考狀元在學校誕生。
學校先後獲得“虹口區教育系統文明單位”、“虹口區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等榮譽稱號。
辦學特色
為傳承優良的藝術文化傳統,學校從1992年起開展京劇藝術教育。通過外聘上海京劇院專家等具體舉措,學校成為上海市最早將京劇藝術教育引入課堂的學校之一。二十多年來,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京劇藝術教育獲得了極大地發展,學校京劇隊也屢獲市區級戲曲比賽殊榮。
如今,通過探尋過往學校歷史和現代學校建設的契合點,學校確立了以“營造和諧、開啟智慧、培育公民”為辦學理念;以培養“懂是非、講進取、會學習、能合作、善表達、有素養”的具有初步“現代公民”特徵的合格國中畢業生為培養目標的育人方向。2010年以來,學校通過“聯合專業藝術院校”、“建設校園戲劇藝術環境”、“架構戲劇藝術特色課程體系”、“提高戲劇藝術特色課程執行力”等措施,打造了學校的“戲劇藝術特色發展項目”,為繁榮和傳承民族文化,培育有藝術素養的現代公民而努力。
學校於2007年被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評定為“京劇進校園”試點學校;同年被虹口區教育局評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訓活動特色學校”。2010年,學校京劇隊與梅葆玖先生率領的梅蘭芳劇團同台演出,獲各界好評。
2012年,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在此建立全市首個“上海青少年戲劇普及示範點”。
2013年,“實驗戲劇百花園”景觀獲上海市普教系統十大校園文化新景觀提名。
2014年,學校被評為虹口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養成教育
學校一貫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同時,公民教育也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特色。為此,學校與“上海百老講師團”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團長戚泉木、戰鬥英雄韓德彩、全國勞模楊懷遠、李白烈士遺孤李恆勝等同志曾多次到校為學生做報告和講座,並參加少先隊主題活動;與此同時,學校拓展和整合校內德育資源,繼而成立“實驗中學德育講師團”,根據年級段形成公民教育內容序列,定期為學生開設講座,開展體驗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的體驗感悟,提升了學生的公民素養。
2010年,學校與美國加州成功之路基金會建立中美學生文化交流活動項目,長期為學有所長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