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橋村

虬橋村

虬橋村位於上海市嘉定區,是工業區的“明珠”,是經濟最富裕的村,但是隨著村級經濟的快速壯大,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已所剩無幾,如今正面臨著“無米可炊”的困境。但是,村黨總支並沒有一籌莫展,而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跳出老框框,確定了“走出虬橋,攜手共富”的發展新思路,就是想方設法到外面去尋找資源,尋找機會,與其他村和地區攜手聯合,資源共享,項目共建。全村完成工業總產值 8.7億元,比去年增長 2.3%,稅收 7180萬元,比去年增長 19%,可支配資金 3000萬元,比去年增長 7.1%,實現虬橋經濟的新突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虬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上海市嘉定區
  • 面積:815.9畝
虬橋村發展,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虬橋村發展

走向北區,置換土地再發展。虬橋村抓住嘉定新城建設的機遇,在北區置換出 78畝土地,利用“小糸車燈”配套物流公司動遷的契機,先定“婆家”,再度身定製,投資 5000 萬元建造 3.5 萬平方米物流廠房,目前已預收小糸公司 100 萬租金,預計該工程建成後,將有年租金 600萬元的回報,將成為村級經濟發展的重大增長點。
牽手他村,共享資源同致富。投資80 萬元與草庵村共建 300畝蔬菜基地,今年已經實現了 20萬元的利潤產出;接下來100畝的水面養殖魚塘也將準備立項改建,旨在建立嘉定一流的專業魚塘。與三里村協作,投資 400 萬元將三里村路基廠改制為租賃企業,一年可淨收入50多萬元。
二、“一分要算,十萬要用”,實現農村民生新發展
面對經濟上的成功,如何切好“蛋糕”,用好發展的成果,是實現村富民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虬橋村領導班子並沒有被沖昏頭腦,而是及時解答命題,提出了“一分要算,十萬要用”的指導思想。就是在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短期行為以及黨員幹部招待費用等方面“一分要算”,要讓黨員幹部受教育;在符合科學發展的項目以及涉及人民民眾利益的項目上 “十萬要用”,要讓人民民眾得實惠。今年村全面完成為民實事工程 12 項,發放各類社會保障福利費用 500多萬元。
從細節入手,為民紮好錢袋子。在此次學實活動中,村黨總支從細節入手,計較起村幹部的招待費用來,不該用的錢不用,不該抽的煙不抽,不該喝的酒不喝。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以減少香菸支出為抓手控制招待費用,一分都要算,樹立起了村幹部節儉、清廉、務實的形象,紮好了民眾的“錢袋子”,保障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推進。
從大處落筆,為民辦好幸福事。在黨總支領導下,虬橋村在社會民生方面,大手筆,大投資。投入 500 萬元建造了下沉式立交隧道,疏通了出入交通;投入 2000萬元建造了虬橋社會福利院,實現了老有所養;投入 300 多萬元增加變壓器和改造供水管道,保證了村民出租房屋的用電用水;投資 300 萬元增設回城路排污工程,解決了生活污水納管問題;投資 100 萬元建造姚涇河東橋和疏通姚涇河河道,改善了河道水質;投資50萬元左右,解決 500多人次的社會保障;配備了2 輛汽車和專職駕駛員接送村民到嘉定或上海就醫。
在村級經濟發展中,想方設法增加就業。虬橋村在招商過程中,寧願放棄一些經濟利益,降低企業的租金,都要要求入駐企業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加快餐飲、物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實現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擴大村民的就業渠道。提高農業專業化水平,發展綜合經營,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解決勞動就業,增加村民收入,村民還可免費享受到魚、雞、蛋、新鮮蔬菜。
在公共事業發展中,千方百計解決就業。虬橋村投資 400 多萬興建了中心食堂,搭建工業園區的餐飲服務平台,不僅解決了園區職工就餐困難,還解決一部分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完善敬老院的設施,規範敬老院的管理,實施優惠政策,提升服務水平,力爭用三年時間把村裡的老人全部養起來,這既解決了村裡的養老問題,也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村里還組織了“老媽媽日防隊”,既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又讓老媽媽們有事可做,增加些收入。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15.9畝(其中:田254.00畝,地561.9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091.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66.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6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3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2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7.2 %)。有53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0%和4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戶(分別占總數的 18.9%和11.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 1輛,農用運輸車1輛,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50畝,有效灌溉率為45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92萬元,占總收入的 47.2%;畜牧業收入8.17萬元,占總收入的18.4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9頭,肉牛9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1.57萬元,占總收入的3.5 %;第二、三產業收入0.85萬元,占總收入的2 %;工資性收入3.9萬元,占總收入的8.8 %。農民人均純收入157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4人(占勞動力的32.7%),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6.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戶,共鄉村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15人,勞動力104人。該村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215人,拉祜 族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74.4%;享受低保142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無)0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否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37.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糯掌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角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40公里,距離中學9.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 人,其中小學生29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33.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710個(勞均7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8萬元,有固定資產1.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10 人,女黨員0人。該村黨小組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小組;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村委會),團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雨季天無法正常通車,資金短缺,物力有限等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調整當前產業結構,逐步發展經濟型產業,如:核桃、茶葉、甘蔗。(如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3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30頭、牛15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9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1579元增加到159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