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虞美人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長淮:指淮水,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東流經安徽,至江蘇淮安合於運河,經高郵、江都入長江。
隙月:從雲縫裡露出來的月亮。
汴水:源於河南,東南流入安徽宿縣、泗縣,與泗水合流,入淮河。
西州:此指東晉時揚州公廨的西門。
竹溪:唐時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此處借喻與秦觀之間的交遊。
風鑒:指風度識見。
白話譯文
飲別後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從船篷縫隙中所見之殘月是那么小。汴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我卻滿載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間,你我曾經一同大醉,當日歡聚暢飲時的情誼勝過別後的傷悲。誰讓我偏偏在芸芸眾生中發現了你,並與你成為朋友,這才釀成了今日分別這樣一場煩惱。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十一月,蘇軾從揚州到高郵與秦觀相會,離去時,秦觀送至淮河邊,此詞便是與秦觀在淮河飲別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上片寫飲別之後詞人的離愁。“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寫作者在飲後歸船,臥於艙中,然而淮水波聲拍枕,讓人難以入眠,不知不覺之中便到了凌晨時分。透過船艙的縫隙而望,隱隱約約見隙月殘缺,掛於天邊。“曉”字突兀而出,將詞人徹夜未眠的情境點得十分透徹。
既已無心睡眠,作者索性翻身而起,看著滿江的流水,離別之愁緒頓生,於是嘆道:“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此處指作者此行的目的地。作者嘆道:無情的江水伴隨著友人向東而去,我卻獨自載著一船別離愁恨而行。用誇張的手法將對於友人的不捨之情繫於其中,其情之深沉仿佛能夠將船填滿。
下片回憶二人舊時相會的情境,抒發蘇軾對秦觀才能被埋沒之事的遺憾。“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是說:想當年我們兩人盡情游賞,醉眠於竹溪花浦之中,當時之歡情勝景令人十分愉悅。然而別後的傷感淚水卻遠比歡聚時的酒味更加濃郁。此二句以聚時歡樂與別後垂淚對比,反襯出詞人此時離別之傷情。
最後兩句,由傷感離別轉而惋惜秦觀之蒙塵,寫盡兩人深情。“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寫道,像秦觀這樣有高見卓識的人才,竟然無人賞識,只能蒙塵於野,這讓我那被離別擾動的心情更添了煩悶,回還之路上只有這煩擾情緒相伴。作者希望能把秦觀從塵埃中解脫出來,揮其所能。
詞人寫景傳神,抒情深厚,尤以“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寫盡別恨。
名家點評
明代戲曲理論家
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酒多於淚.意進一層。
明代書畫家
董其昌《新鋟訂正評註便讀草堂詩餘》:離情無限,故淚多於酒。與“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同意。
清代學者
黃蘇《蓼園詞評》:只尋常贈別之作,已寫得清新濃厚如此。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