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俗是莆田習俗繁多中一種特殊的習俗——虎俗,卻少為人知。查此俗因地域之不同,有著不同的俗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俗
- 屬於:莆田習俗
- 特點:有著不同的俗例等
- 地區:此俗流行於山區一帶
簡介,分類,忌虎習俗,敬虎習俗,區別緣由,
簡介
虎俗是莆田習俗繁多中一種特殊的習俗——虎俗,卻少為人知。查此俗因地域之不同,有著不同的俗例。
分類
忌虎習俗
此俗流行於山區一帶。古時山區婦女,無論什麼節日、就是當新娘子,在行婚禮時,也不穿紅衣,只穿藍衣,成為習俗。原因在於山區多虎。因紅色醒目,容易被虎所發現,從而造成傷亡事故,所以穿藍而不穿紅。但為了表示喜慶,只在腰間,扎一條紅帶而已。據傳,元時,興化縣治設在今新縣鎮,因當時不少婦女穿紅衣而被虎所傷,後來才把縣治遷來今天之城廂。據此分析,這種因怕虎引起的習俗,為莆地所獨有。
敬虎習俗
除上述“忌虎習俗”外,莆地更多的卻是“敬虎習俗”。這種習俗表現還如下幾個方面:
1、衣著上。如小兒周歲時,其家父母,要製作一種虎頭形的鞋給小兒穿;縫一種虎頭形的帽給小兒戴。據云,這樣做,可以辟邪。
2、住居中。如一些大戶人家、官宦世家常在廳堂之中,掛一幅“下山虎”的中堂,雲可辟邪。
3、節令時。如端午節,莆地婦女,善用一些花色碎布(下腳料),縫製成一隻只小布虎,於端午時節,讓小孩掛於脖子上,雲可辟邪。
4、荒地里。如一些靠近荒山野嶺的人家,常在出入的要道旁,置一隻石雕的石虎,用作辟邪。
5、墓埕前。如莆地一些望族、富戶,常讓其先祖的墓埕前,置一對石虎,作為辟邪。
區別緣由
虎,本是一種猛獸,不但會傷害其他動物,而且也會傷人。歷史上,人被虎所傷的事,不乏其例。那么,人們怕虎,為何又會產生這么多敬虎之俗呢?這裡有多種原因。
1、陽間觀。從陽間說,虎為百獸之王,許多動物見而怕之,於是世人以為借虎的形威——虎娃、虎帽、布虎、石虎、虎像等,可以驚退其他動物,以此保護人們的安全。
2、陰間觀。從陰間說,虎會吃“鬼”。《風俗通》載:“上古之時,有神荼虞兄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桃樹下簡閱百鬼,百鬼無理,忘與人禍,神荼與虞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後人……畫虎於門,用以辟邪驅祟”。
從上面的兩種觀念說明:人們一面怕虎(虎會咬人)又迷信於虎(虎會食鬼),於是人們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怕虎而敬虎,並由此演出許多習俗。但隨時代的變遷,人們又在“敬虎”的習俗中,衍生出“神虎”的習俗。所謂“神虎”,而是把“虎”當“神”來奉祀。莆地的這種“神虎”之俗,亦有多創:
1、在土地廟中,除奉有土地公外,還塑一隻虎;
2、在山神廟中,除奉山神像時,也塑有一隻虎;
3、在城隍廟中,除奉城隍老爺外,亦塑一隻虎;
4、在東嶽觀中,除奉東嶽帝君外,亦塑一隻虎。
上面這些虎人們稱之為“虎爺”。世人進香時,除給“神明”上香外,也得給“虎爺”進一支香。古時,人們若因糾紛,到某一“神明”前發誓時,就說:“此事若是我,將來就給虎咬死;若是你冤枉人家,你就給虎咬死”等等。當然,這時古時人的一種迷信思想,現在的人,自然不會去相信這一套。但是,古人為何會把一隻害人的虎,當作能給人們解決祝福的“神”來看待呢?
1、出於文人的刻意喧染。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更早一些的“太平廣記”、“山海經”等,載有許多虎會變人,具有法術、神力等文章,世人接受了這種意思,隨著時間的延續,於是演出這種“神虎”之俗;
2、出於宗教上的神化影響。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以佛教說,十八羅漢中,就有一個“伏虎羅漢”。就莆田本地的高僧來說,就有伏虎祖師妙應。據傳,妙應傳道誦經時,一虎伏地聽講,今石室岩“伏虎岩”即是。後虎成了妙應的座騎(又傳,妙應出門時騎虎,到了“虎停宮”時,就把虎拴在那裡,今後塘“虎停宮”即是)。以道教而論,還有騎虎的趙公明等等。這些“虎”,都因宗教界的神秘宣揚,所以這些“虎”也就不同於現實中的虎,而變成一種具有神力,能給人禍福的“神虎”。至今,莆地許多神宮社廟中,不乏供奉這種“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