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蘿蔔仔)

凍瘡

蘿蔔仔一般指本詞條

凍瘡(chilblain)又稱為凍瘡病、凍傷,是一種與寒冷相關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的皮膚病。好發於肢體末梢及暴露部位,比如手指、耳廓、鼻尖等。由於長期暴露於寒冷、潮濕的環境中,皮膚血管痙攣、收縮,導致組織缺氧,引起細胞損傷,久之血管麻痹擴張,引起靜脈淤血,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間隙而發病。周圍血液循環不良、缺乏運動、手足多汗、營養不良、貧血、鞋襪過緊等,均可加重病情。

凍瘡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發紫、發紺、腫脹、瘙癢等,嚴重的凍瘡還可能出現皰疹、潰爛、疼痛等症狀。主要好發於長期在寒冷環境下工作的人群,如外出登山、滑雪等戶外活動者,以及血液循環不良、糖尿病等患者。凍瘡的病死率較低,但嚴重的凍瘡病例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繼發感染、皮膚潰爛、組織壞死等嚴重情況,甚至導致截肢。

不同程度的凍瘡,其治療方法具有差異。輕微的凍瘡注意保持皮膚溫暖即可,一般可自行緩解,若有衣物潮濕,要及時更換乾燥的衣物。而對於嚴重病例,醫生會根據情況考慮藥物治療或者物理治療。

預防凍瘡的方式包括加強防寒保暖措施,減少戶外活動時間,避免在極端寒冷環境下暴露皮膚等。對於高危人群,如滑雪愛好者、糖尿病患者,應加強血液循環監測,保持體溫,避免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下。

基本介紹

  • 外文名:chilblain,frostbite
  • 別名:凍瘡病、凍傷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長期在寒冷環境下工作的人群
  • 常見發病部位:肢體末梢及暴露部位
  • 常見病因:長期暴露於寒冷、潮濕環境中
  • 常見症狀:皮膚出現紫紅斑塊,腫脹,瘙癢,起水皰,疼痛,瘙癢受熱後會加劇
  • 傳染性:否
  • 傳播途徑:無
  • 中文名:凍瘡
  • 是否遺傳:否
  • 相關藥物:維生素E軟膏,凍瘡軟膏,抗生素軟膏煙醯胺硝苯地平雙嘧達莫鹽酸山莨菪鹼己酮可可鹼
病因,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症狀,好發部位,臨床特點,就醫,就診科室,診斷流程,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其他治療方式,預後,日常護理,家庭護理,日常生活管理,預防,最新進展,

病因

凍瘡的發病與寒冷有關。

發病原因

其發生有以下兩種形式:
  • 由於身體暴露於寒冷環境,然後復溫所導致的異常反應。皮溫升高會導致皮膚下的小血管比周圍大血管擴張得更快,這會使血液滲漏到附近的組織,從而引發凍瘡。
  • 也可能是由於長期反覆暴露於寒冷、潮濕的環境中,皮膚血管收縮導致皮膚組織缺血缺氧,時間長了血管麻痹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

誘發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凍瘡的患病風險。
  • 身著緊身衣物
在寒冷潮濕的天氣穿著緊身衣服和鞋子,可能會更容易患凍瘡。
  • 皮膚暴露在寒冷環境中
在寒冷潮濕環境中,暴露的皮膚更容易產生凍瘡。
  • 性別因素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凍瘡。
  • 體重過輕
體重低於標準值約20%的人患凍瘡的風險增加。
  • 環境和季節
如果生活在濕度高、寒冷但不結凍的地區,患凍瘡的風險會更高。
  • 血液循環不良
血液循環不良的人往往對溫度變化更敏感,更容易患凍瘡。
  • 患有雷諾氏病
研究發現,患有雷諾氏病的人更容易患凍瘡。
  •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是與凍瘡相關的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狀

凍瘡多發生在肢體末梢和暴露部位,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紫紅斑塊、腫脹瘙癢和起水皰。瘙癢受熱後加劇,如果出現潰瘍、糜爛可有疼痛。

好發部位

多發生在肢體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耳廓、鼻尖等處。

臨床特點

  • 皮膚上常出現小片紅色區域,境界清楚,用手按壓可褪色,伴有發癢。
  • 皮膚腫脹、出現燒灼感。
  • 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或皮膚潰瘍。
  • 皮膚顏色可由紅色變為深藍色,伴有疼痛。

就醫

凍瘡通常會自行痊癒,但是當患者有水泡和潰瘍形成,或疼痛異常嚴重時,則需及時到皮膚科就醫。如果不及時診斷、治療,引發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就診科室

手、腳皮膚出現腫脹、紅色斑片、潰瘍等應首先考慮到皮膚科就診。伴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者,需到風濕免疫科進行相應的診治。

診斷流程

醫生可能會詢問以下問題了解病史:
  • 症狀開始出現的時間;
  • 症狀是否會因溫度的快速變化而加重;
  • 近期皮膚有無暴露在寒冷環境中;
  • 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症狀;
  • 是否有雷諾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史。
醫生會檢查皮膚損害情況,根據典型臨床表現以及發病季節,一般可確診。
對於有異常皮損,但無法確診者,醫生可能建議行皮膚活檢,以進一步確診。
接下來,醫生會根據症狀、檢查結果來判斷疾病的分期、嚴重程度,從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相關檢查

  • 皮膚微循環檢查
有微循環不良的患者可行此檢查。醫生會在光源照明下,用顯微鏡觀察微血管的形態、周圍的變化等。還可選擇微循環檢測儀進行檢測。
  • 皮膚活檢
懷疑有其他疾病者,醫生可能會行皮膚活檢以進一步診斷。

鑑別診斷


凍瘡
多形紅斑
好發季節
冬季
春秋季好發
好發部位
四肢末端及耳郭、面頰
好發於四肢末端,常擴散至軀幹
臨床表現
水腫性紫紅色斑片,瘙癢明顯,遇熱加劇
虹膜狀或靶形紅斑,輕者無自覺症狀或微癢,重者有疼痛、燒灼感
預後
氣候轉暖後自愈,來年容易復發
輕症患者可自愈,但容易復發;重症患者未積極治療可危及生命

治療

凍瘡本身具有自愈性,對於輕微的凍瘡,注意保暖,如果沒有進一步誘發加重,一般可自行恢復。對於比較嚴重的凍瘡,可以用口服和外用藥物進行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也可用紅外線、氦氖雷射之類的物理治療來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對病情的恢復也有作用。

一般治療

保持手腳溫暖和乾燥,例如保持室內環境溫暖和乾燥,戴手套、穿襪子以及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

藥物治療

由於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通過一般治療症狀沒有改善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包括外用藥物和內服藥物。
  • 外用藥物治療
以消炎、消腫、促進循環為原則。
皮損未破潰者可外用維生素E軟膏和凍瘡軟膏等,已破潰者可用抗生素軟膏。
  • 內服藥物治療
擴血管藥物,如口服煙醯胺、硝苯地平、雙嘧達莫等,可以幫助血管擴張和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症狀。其中硝苯地平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臉紅、噁心、頭暈和手腳腫脹。
鹽酸山莨菪鹼、己酮可可鹼也有一定的療效。

中醫治療

  • 輕證
患處皮疹紅腫,皮膚溫度低,用益氣溫陽,通絡散寒之法。方用桂枝加當歸湯加減。
  • 重證
患處皮膚呈現紫紅,有大小不等的水皰、血皰、潰瘍等。宜採用扶陽固本之法。方用四妙湯加減。

其他治療方式

紅外線、氦氖雷射等局部照射,有一定作用。

預後

凍瘡通常在氣候轉暖後自行痊癒,但是來年容易復發。它通常不會導致永久性傷害,但是如果皮膚出現水皰、潰瘍容易導致感染,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損害。
併發症
皮膚感染、潰瘍:凍瘡患者皮膚出現水皰,破潰後可出現糜爛面、潰瘍,易於誘發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日常護理

採用合適的護理方法可以改善症狀,同時患者需要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合理飲食以增強抗病能力。寒冷環境下需積極做好保溫工作,尤其是反覆發作者。

家庭護理

  • 受凍後應讓皮膚逐漸變暖,而不是讓受涼的皮膚馬上用熱水浸泡或火烤,因為突然上升的皮膚溫度會使凍瘡惡化。
  • 同時受損的皮膚需避免摩擦。
  • 受損皮膚應保持乾燥。
  • 可塗抹乳液緩解皮膚瘙癢。
  • 消毒並輕輕包紮受損皮膚,以防止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 保持適當的室內溫度,注意保暖,保證充足的休息。
  • 消除憂鬱情緒,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 飲食可口,注意營養搭配。
  • 儘量避免將皮膚直接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
  • 抽菸可使血管收縮,因此凍瘡患者禁止吸菸。
  • 凍瘡沒有破潰且有瘙癢時,儘可能避免搔抓,以防破潰繼發感染。

預防

  • 堅持體育鍛鍊,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耐受性。
  • 儘量減少在寒冷環境中的暴露時間。
  • 在寒冷的天氣外出時,儘可能完全覆蓋所有暴露的皮膚,如多穿幾層寬鬆的衣服,戴上手套、帽子。
  • 防止皮膚潮濕,不穿過緊的鞋襪。
  • 有基礎系統性疾病者應積極治療。
  • 反覆發作者,可在入冬前用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最新進展

2022年2月2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由印度科學和發明研究學院莫尼亞·甘古里博士領導的科學家小組最近研製出一種乳膏,內含二甲基亞碸和聚乙烯醇。通過系列實驗嘗試不同組合後,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其中一種混合物在保護培養的細胞免受暴露在冰凍的溫度下受到破壞的效果最好。這種被取名為SynAFP的混合物,產生了約80%的細胞存活率,同時保護細胞膜和細胞骨架。
2022年3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一項最新的研究聚焦於疫情初期就出現的問題——“新冠腳趾”。來自耶魯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醫生們觀察到腳趾凍瘡發病率增加,並歸因於病毒感染。
2024年2月15日,美國FDA宣布批准由Eicos Sciences所開發的Aurlumyn(iloprost)注射液,用於治療成人嚴重凍傷(frostbite),以降低患者手指或腳趾截肢的風險。根據FDA新聞稿,Aurlumyn是用於治療嚴重凍傷的首個獲批藥物。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