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陵書院
- 地理位置:台兒莊
- 開放時間:全天候
- 建造人:張玉樹
歷史沿革,建設背景,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運河古城”,是山東省棗莊市“舉全市之力”打造的黃金名片。隨著重建“運河古城”這一戰略性動作在台兒莊的逐步實施,人們對其文化內涵倍加關注起來。於是,“蘭陵書院”被拂去浮塵,款款地從歷史走進了今人的視野。 “蘭陵書院”得到了來自官方與民間的高度關注,實行正規化的管理,設定董事十數人,明確職責,各司其事。在嘉慶、道光、鹹豐三代,都有大工程量的維修,每次大修,都勒石記載。其中道光四年(1842年)為書院的文昌閣“公建”字紙爐事宜,也有“立石”。到了光緒二十八年,“蘭陵書院”改為校士館,並增設國小堂,延續至抗戰爆發。台兒莊大戰期間,校館建築遭到毀滅性破壞。抗戰勝利,建勝利中學於“蘭陵書院”原址。新中國建立後,建立山東蘭陵中學,隨後按照行政區劃的沿革,順延為山東嶧縣第二中學、棗莊市第二中學至今。
建設背景
嶧縣縣令張玉樹決定將“蘭陵書院”建在台兒莊,絕對和運河關係密切。京杭大運河自明末改道經微山湖東流過台兒莊,台兒莊作為一個遠離縣城的偏僻村野,一時間“商賈輻輳,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成為嶧縣的巨鎮”,俗稱“天下第一莊”。運河興,經濟興,文化教育水平也隨之顯著提高。台兒莊學子中,先後有黃和在明萬曆庚子年科舉進士及第,黃圖昌萬曆乙卯年科舉進士及第,周宗旦清康熙辛卯年科武進士及第。另據《嶧縣誌》錄《翰林院編修李克敬墓碑》載:“歲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聖祖仁皇帝(康熙)南巡,進詩台莊水次,時獻詩賦者六七百人,進呈二十一卷,欽拔(李克敬)第一。”可見台兒莊地區文化之盛與文人之眾。若不是有此底蘊奠基,“蘭陵書院”作為嶧縣的重要文化載體與教育基地,怎會捨近求遠設在台兒莊呢?
“蘭陵書院”一直是“運河古城”台兒莊的文化搖籃。然而,最早的“蘭陵書院”卻不在台兒莊。顧名思義,“蘭陵書院”應該屬於蘭陵。它始建於春秋末期,創建者為魯國高柴。
考《孔子家語》知,高柴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他出生於公元前521年,小孔子39歲;卒於前393年,128歲,字子羔,亦稱子皋、子高、季高。出生在生於齊國,學習於魯國孔子門下,做官於魯國、衛國,教書於陳國的太康、商水、杞縣,魯國的蘭陵以及楚國。有《子羔》、《孔子詩論》等著作。高柴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對中國儒教哲學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他貌相猥瑣,但恪守孝道,他為父母守喪三年,從未笑過。任衛國獄吏時,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心,受到孔子的稱讚和民眾的讚揚。高柴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並善為吏,20歲就被派去當“費宰”。孔子周遊列國時,柴高“為衛之士師”,執掌刑獄,封共城侯。
高柴棄官從教期間,在蘭陵郡創辦了“蘭陵書院”並定居於此。高柴的第五子高魁為蘭陵書院的副院長。“蘭陵書院”傳承不衰,高柴逝後80年誕生於蘭陵的荀子(約前313—前238),晚年曾任蘭陵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著有《荀子》12卷,其中《勸學》名篇,千古傳頌。他的卓越成就是否與“蘭陵書院”有關,沒有考證,未敢妄言。但是高柴在死後留有的巨大影響,史冊均有記載:高柴在死後465年的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受到祭祀;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被封為“共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被改封為“共城侯”;度宗鹹淳三年(1267),以“共城侯”從祀孔子。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高子”。
據傳高柴死後葬衣冠冢於蘭陵。墓葬位於蘭陵鎮東北5公里的劉堡後村,墓後有石碑1座,高1.9米,寬0.72米。碑陽中間篆額“孔子弟子”,下刻“先賢高子柴字子羔之墓”,右刻“唐封共城伯”。左刻“宋封共城侯”,“大清嘉慶乙亥孟夏吉日”立。琅琊故地除了高柴墓,還有荀子墓、蕭望之墓。作字溝村曾有中國歷史上造字第一人倉頡廟,造律條村曾有我國法律條文創始人邱穎紀念亭。高柴後裔、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之孫高肅在北齊乾明元年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如今高柴後裔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山西平陽柴氏有人專門研究高柴家世。
蘭陵鎮舊屬台莊(台兒莊),台兒莊為嶧南重鎮,故時嶧縣縣令張玉樹復建蘭陵書院時擇址台兒莊城內。
1947年,蘭陵縣從嶧縣析置,治台兒莊
1953年,蘭陵鎮由蘭陵縣(台兒莊)劃到新成立的臨沂蒼山縣(卞莊)。2014年蒼山縣改名蘭陵縣,這就是蘭陵書院不在今“蘭陵縣”(卞莊)的原因
歷史意義
“蘭陵書院”在運河古城台兒莊,一直是重要的教育基地甚至是教育衍生的母體。它帶來了教育的繁榮,至光緒年間,僅知名私塾就達32處,加上周邊鄉村私塾共有70餘處。還有義學與教會學堂十多處。啟蒙教育、學識教育、學歷教育自成一體,台兒莊文化名人輩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戰爭日期運河支隊創始人孫伯英、趙靜波,著名詩人賀敬之,著名戲劇導演鄭亦秋,歷史學家胡繩武、張玉法,軍旅作家賀茂之,台灣美術教育家金哲夫,台灣兒童文學作家郁化清,江蘇著名畫家賀成等知名人士,都是直接的受益者。
“蘭陵書院”的深遠身世與高位身價,是歷史留給台兒莊的寶貴財富。興建“運河古城”,為其尋求文化積澱與載體,“蘭陵書院”應該成為最大資源之一。在“運河古城”建設規劃中,若能給“蘭陵書院”留有一席之地,以此為平台,“借殼上市”,“舊瓶新酒”,將魯南地區豐厚的文化淵源與資源兼容並蓄,創建一個集思想文化學術藝術發掘、研究、傳播、經營於一體的產業鏈條,說不定真能打造出一個嶄新的文化高地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