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蘭花參,中藥材名。本品為桔梗科植物蘭花參的根或帶根全草。夏季採收,曬乾。功能主治為:補虛,解表。治虛損勞傷,咳血、衄血,自汗、盜汗,婦女白帶,傷風咳嗽,胃痛,瀉痢,刀傷。①《滇南本草》:補虛損,止自汗、盜汗,又止婦人白帶。調養元氣,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益氣滋陰。②《質問本草》:治感冒風寒濕氣,發散之品。③《湖南藥物志》:補脾胃,益肺腎,祛痰,殺蟲,止血。④《閩東本草》:解表清熱,化痰止嗽。治風熱喘嗽,咳血,衄血,小兒驚風,跌打損傷。⑤《貴州民間藥物》:搗爛敷,治刀傷,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花參
  • 漢語名稱:Lan Hua Shen
  • 別名:土參(《滇南本草》),細葉沙參、金線吊葫蘆(《質問本草》),娃兒草、乳漿草(《植物名匯》),藍花參、藍花草(《滇南本草圖譜》),拐棍參(《滇南本草》整理本),罐罐草、蛇須草、沙參草、破石珠(《四川中藥志》),鼓捶草(《重慶草藥》),金線草、天蓬草、葫蘆草(《閩東本草》),霸王草、一窩雞、小綠細辛(《貴州民間藥物》),寒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用法用量,相關配伍,化學成份,相關論述,

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蘭花參的根或帶根全草。夏季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

《滇南本草》:性平,味甘微苦。《滇南本草》:入脾、心。

功能主治

補虛,解表。治虛損勞傷,咳血、衄血,自汗、盜汗,婦女白帶,傷風咳嗽,胃痛,瀉痢,刀傷。
①《滇南本草》:補虛損,止自汗、盜汗,又止婦人白帶。調養元氣,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益氣滋陰。
②《質問本草》:治感冒風寒濕氣,發散之品。
③《湖南藥物志》:補脾胃,益肺腎,祛痰,殺蟲,止血。
④《閩東本草》:解表清熱,化痰止嗽。治風熱喘嗽,咳血,衄血,小兒驚風,跌打損傷。
⑤《貴州民間藥物》:搗爛敷,治刀傷,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直根較粗壯,甚長,側根較多,淡黃色。莖細弱,直立或甸甸。葉互生,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先端短尖,邊緣有疏生淺鋸齒,基部延長,兩面疏生細毛,無柄。花單生枝頂,淡藍色;花梗細長;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直立;花冠藍色,鐘形,深5裂;雄蕊5,花絲近基部膨大,花葯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圓錐形,3室,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倒圓錐形,長約7毫米,基部狹窄成果柄,成熟時草黃色,由頂端萼齒間開裂。種子多數,細小,長橢圓形,黑褐色,有光澤。花期3~4月。果期5月。

分布區域

分布華東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石坎、沙地或石縫間。

藥材性狀

本品長10-30cm。根細長,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長4-8cm,直徑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黃色,具細縱紋,斷面黃白。莖叢生,纖細。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皺縮,展開後呈條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1-3cm,寬0.2-0.4cm;灰綠色或棕綠色。花單生於枝頂,淺藍紫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mm。種子多數,細小。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顯微鑑別根橫切面:木栓層色,由6-12餘列木栓細胞組成。皮層狹、薄壁細胞間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圍可見黃色分泌物;皮層狹,薄壁細胞間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圍可見黃色分泌物;皮層薄壁細胞中,可見較多的圓形團塊狀細胞內含物,直徑15-25μm,內皮層不明顯。韌皮部狹窄,韌皮射線2-8列細胞,韌皮部赤散有乳管群。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發在,由木纖維、導管、管肥線成;木射線,韌皮射線中赤見圓形細胞內含物,導管放射狀排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爛敷。

相關配伍

①治產後失血過多,虛損勞傷,煩熱,自汗,盜汗,婦人白帶:蘭花參五錢。嫩母雞一隻,去腸,入參於內,水煮爛服之。惟弱極者,同牙豬精肉燉用亦可。(《滇南本草》)
②治肺癆:細葉沙參、野雞泡。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傷風咳嗽:細葉沙參根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小兒驚風:蘭花參全草四錢。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痢疾初起:鮮蘭花參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虛火牙痛:蘭花參全草五錢,雞蛋一個,冰糖五錢。加水適量燉服。(《閩東本草》)

化學成份

藍花參根中含三匝化合物:羽扇烯酮(lu-penone),另外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glucoside),甲基-9,12-十八碳二烯酸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1].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蘭花參,甘入脾,苦入心,補虛損,止自汗盜汗,除虛熱。蓋煩勞則心家虛熱生焉,以味之甘益元氣,則虛熱自退;夜多夢昧,睡臥不安,心血不定,神不守舍,血氣不斂,故多自汗盜汗,並皆治之。補虛損,止自汗、盜汗,又止婦人白帶。調養元氣,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益氣滋陰。
2.《質問本草》:治感冒風寒濕氣,發散之品。
3.《湖南藥物志》:補脾胃,益肺腎,祛痰,殺蟲,止血。
4.《閩東本草》:解表清熱,化痰止嗽。治風熱喘嗽,咳血,衄血,小兒驚風,跌打損傷。
5.《貴州民間藥物》:搗爛敷,治刀傷,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