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鮎

蘭州鮎

蘭州鮎(Silurus lanzhouensis)又名黃河鯰,隸屬於鮎形目(Siluriformes)、鮎科(Siluridea)、鮎屬(Silurus),營養價值高,俗有“黃河鯰魚活人參”之稱,具有十分廣闊的養殖前景。黃河寧夏段是其典型分布區,但由於水體污染、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蘭州鮎野生種群日趨衰退,已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蘭州鮎
  • 拉丁學名:Silurus lanzhouensis
  • 二名法:黃河鮎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鮎形目
  • :鮎科
  • :鮎屬
  • 分布區域:黃河中上游水域 
基本信息,形態學特徵,生物學描述,生活地點,營養價值,最新訊息,

基本信息

編號:
6572
定名人:
Chen
年代:
1977
中文名:
蘭州鮎
原始文獻:
水生生物學集刊 6(2):210-211.
模式產地:
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
國內分布:
黃河水繫上游,寧夏段是其典型分布區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鮎形目

形態學特徵

蘭州鮎體長,頭較為扁平,體表光滑無鱗,皮膚富於粘液,側線上有一行粘液孔。眼小,口橫寬而大,下頜突出,須2對,頜須長超過胸鰭基部。體後部側扁。口裂末端與眼前緣相對。背鰭小,胸鰭刺後緣鋸齒極其微弱。
蘭州鮎蘭州鮎
蘭州鮎(S.lanzhouensis)與小背鰭鮎(S.m icrodorsalis)、鮎(S.asotus)、大口鮎(S.m eridionalis)、昆明鮎(S.m ento)、撫仙鮎(S.graham i)相似,,但也有顯著區別。蘭州鮎犁骨齒帶左右分離,與小背鰭鮎、鮎、大口鮎犁骨齒帶連續相區別;蘭州鮎臀鰭鰭條77-86、脊椎骨數目63-68,可與昆明鮎臀鰭鰭條61-72、脊椎骨52-56,撫仙鮎臀鰭鰭條68-74、脊椎骨58-59相區別。此外,蘭州鮎卵色為黃色,可作為與黃河中生活的鮎相區別的鑑別特徵之一。

生物學描述

肉食性魚類,常棲息於河流緩流處或靜水中下層,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5—6月份繁殖。肉質鮮嫩,刺少,深受當地民眾喜食。

生活地點

在中國,分布於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

營養價值

從營養學角度上,蘭州鮎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魚類。蘭州鮎肌肉(鮮樣)中粗蛋白質量分數(17.4±0.7)%,粗脂肪(2.22±1.09)%,粗灰分(1.12±0.09)%,水分(80.4±0.8)%。肌肉中含有18種胺基酸,總量為(71.29±3.71)%(質量分數,乾樣),其中含量最高的為谷氨酸(10.43±0.47)%,含量最低的為胱氨酸(0.663±0.040)%,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總量為(30.24±2.18)%,占胺基酸總量的42.38%,其構成比例符合FAO/WHO標準。蘭州鮎肌肉中限制性胺基酸為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69.3,4種鮮味胺基酸總質量分數為24.62%(乾樣);磷含量顯著高於其餘12種礦物元素(p<0.05),鋅在8種微量元素中含量(10.18mg/kg,鮮樣)最高,鐵(8.31mg/kg,鮮樣)次之,硒含量(0.31mg/kg,鮮樣)豐富。
蘭州鮎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總量的65.21%,並以油酸(C18:1)和亞油酸(C18:2)為主;脂肪酸中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占總脂肪酸的33.39%,二十碳五烯酸(EPA)與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別為5.12%、7.65%。

最新訊息

2014年5月21日,由環境保護部聯合農業部、水利部主辦,中華環保聯合會承辦的“十大河流水生生物名片徵集活動”評選結果發布會在青島召開,“蘭州鮎”被評選為“黃河生物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