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自創建至今,已三十年歷史。1975年元月建立哲學專業籌備小組,於1978年正式建立哲學系並招生。1996年設立社會學專業並招生,隨之更名為哲學與社會學系,2004年7月組建哲學社會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三個實體性教學科研基層單位,還建有蘭州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蘭州大學社會評價中心、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科學·經濟·社會》雜誌,2004年以來,被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CSSCI)。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 英文名: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chool of Lanzhou University
  • 簡稱:哲社院
  • 創辦時間:1978年
  • 所屬地區:蘭州大學
  •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 學校屬性:教育部直屬“211工程”“985工程”大學
歷史沿革,學院概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教師介紹,專業介紹,研究生培養,科研成果,科研機構,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院址,

歷史沿革

哲學社會學院前身為哲學系。1975年元月決定成立哲學專業籌備小組,於1978年正式建立哲學系並招收第一屆哲學專業本科生。1994年申辦社會學專業並於1996年招收第一屆社會學專業本科生,並隨之更名為哲學與社會學系,2004年7月組建哲學社會學院,至今已有三十餘年歷史。
學院始終重視學科建設與發展。1985年建立中國哲學碩士點,2001年建立外國哲學和社會學兩個碩士點, 2003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和人口學三個碩士點。三十多年來,一大批優秀專家學者任教於本學院,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和企事業中高級管理人才;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發表學術論文740餘篇,出版著作85部(不包括參編著作),為蘭州大學暨哲學社會學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之中一部分人已經退休,有的已經去世,但他們的名字卻永遠鐫刻在蘭州大學暨哲學社會學院的發展史上,讓我們記住他們:韓學本 王棣堂 劉文英 林立 袁義江 楊子彬 王有為 林時蒙 王建華 高爾泰 馬序 陶景侃 魯修文 任秋雲 艾軍 戚本芬。
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院師生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揚“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兼容並蓄,團結協作”的奮鬥精神;形成了“厚積薄發,淡泊名利,認認真真教書,扎紮實實治學”的學風。“窮天地,納百川,獨守青山繡景色;求真知,築正義,共舉德賽扶中華”就是這種精神風貌的寫照。

學院概況

(1)專業、學科及規模:本科專業:哲學社會學,在校學生296人;二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其中社會學位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並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在校研究生144名。
(2)工作任務:學院教師除承擔本學院教學和科研外,還承擔了蘭州大學全體理工農醫碩士生和博士生的部分公共課教學任務。
(3)圖書資料:學院設有圖書資料室,在榆中校區設有圖書閱覽室,擁有圖書資料32000冊,國內外雜誌報刊140餘種7000餘冊。

人才培養

學院貫徹創新原則和個性發展原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努力實現精英教育目標。突出“寬口徑、厚基礎、複合型、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特色。
——原典教學,深挖原著。學院在學生進校之日起,就強調閱讀原著的重要性。基礎課和主幹課大多採用經典名著為教材,使學生以原汁原味的言語方式理解吸納原汁原味的思想內涵。
——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院在哲學、社會學兩個專業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堅持把國家社科基金的選題申請方法引入實踐教學,使學生能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學實踐流程如下:選題前的教學指導——個人選題——選題報告——設計研究方案——選題競選——組建課題小組——問卷設計——訪員培訓——實地調查——問卷整理——統計分析——撰寫報告——總結。學生的教學實踐科研成果,編輯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本科生研究自選項目成果集》六輯出版。“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創新設計與實踐”項目,獲得蘭州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甘肅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人員:陳文江、張詠梅、黃少華、邱德鈞、牛芳。
——自2003年以來,獲得“985工程”建設項目2項,《中國近代哲學》入選蘭州大學精品課和甘肅省精品建設課程,陳聲柏等《中國近代哲學》課程教學與實踐獲蘭州大學2005年度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列入蘭州大學重點建設課程10餘門。
黃少華、陳聲柏獲得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陳聲柏、牛芳獲得“蘭州大學教學新秀獎”一、二等獎,陳聲柏獲得“隆基教育教學獎”中青年教師骨幹獎,戚本芬、陳聲柏獲蘭州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戚本芬獲女職工先進個人,張詠梅獲蘭州大學“巾幗標兵”,陳文江獲“寶鋼獎” 。

科學研究

(2003—2008)
發表學術論文:總計193篇,其中權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88篇,年均學術論文32篇;出版著作:總計23部,其中權威出版社12部;獲得科研獎勵:陳文江、張詠梅獲甘肅省社科成果獎二等獎一項,王曉興、黃少華、陳文江、陳聲柏等共獲甘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5項,黃少華、陳文江獲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一等獎1項;項目及經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15項,國際合作和橫向課題90項,共獲得經費396.2萬元。經費從2003年的12.13萬元增至2008年的100萬元。
《科學·經濟·社會》雜誌,創刊於1983年6月。1992年選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CSSCI),2008榮獲甘肅省優秀期刊稱號,主編曹隴華同志榮獲“甘肅出版貢獻獎”。

學術交流

(2003-2008)
該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顯著成果。在目前,與該院建立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單位有:瑞典隆德大學、挪威Fofo套用國際研究所、巴基斯坦國際伊斯蘭大學、巴基斯坦利法國際大學、埃及開羅大學、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所、馬來西亞馬蘭亞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歐盟、美國和德國有關機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我校設立“文化中國”獎助學金,首批捐款40萬元人民幣,用以資助該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該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共同策劃的“甘青行——暑期香港內地學子西部文化考察活動”,在2008年和2009年已舉辦兩屆。
邀請國外和香港專家學者來校講學37人次,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講學45人次。
該院承辦全國性和地方性學術研討會10餘次,其中重要學術研討會有: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年會、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研討會(2次)等。該院教師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30人次,國內學術研討會100餘人次。

教師介紹

該院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在20世紀80—90年代,專職教師近40名,陣容強大,實力雄厚。自2002年以來,通過引進優秀博士和學術骨幹、選留優秀碩士畢業生、培養提高在職青年教師等措施,使該院師資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擁有專職教師34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7名;學歷層次大幅度提高,擁有博士22名,占教師總數的64.7%,博士和碩士總計30名,占教師總數的88.2%;此外,學院為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近幾年選拔推薦10餘名青年教師赴國內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高學歷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基本形成,為哲學、社會學兩大學科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以下介紹部分教師。
王曉興,男,生於1950年4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碩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甘肅哲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連 珩,男,生於1949年7月,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政教系。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甘肅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
陳文江,男,生於1960年8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甘肅省哲學學會第四、五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甘肅省倫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甘肅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劉開會,男,生於1950年9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
陳春文,男,生於1961年3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曾在德國弗萊堡特里爾斯圖加特大學留學。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李創同,博士,加拿大籍,畢業於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系。李博士於2001年來到蘭州大學,受聘於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客座教授。
戚本芬,女,生於1950年12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進修西方哲學。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黃少華,男,生於1963年3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曾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進修。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馮世平,男,生於196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詠梅,女,生於1964年9月。畢業蘭州大學人口研究所,獲哲學學士、理學碩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李曉春,男,生於196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邱德鈞,男,生於1966年2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牛 芳,女,生於1967年7月。畢業於西北師大教科所,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陳聲柏,男,生於1972年11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丁士仁,男,生於1966年10月,畢業於巴基斯坦伊斯蘭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郭吉軍,男,生於1971年10月,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專業介紹

★哲學專業 :要求學生建立哲學思維方法,系統學習中西方哲學史,完整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開設有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哲學原著選讀、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美學、系統科學等專業課和其他系列選修課 。
★社會學專業 :要求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開設有中國社會思想史、西方社會思想史、社會學原著導讀、統計學原理、機率論、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分析、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等專業基礎課程及其他部門社會學選修課。

研究生培養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學科概況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從而為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自十九世紀40年代以來,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自身的內容得到豐富和發展。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中國,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嶄新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及實證科學密切相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時代的真理和智慧。
二、學科研究範圍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問題、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
三、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論聯繫實際,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教學和理論宣傳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學科要求研究生精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表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歷史發展,了解本學科的研究狀況,熟悉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流派、學說及其沿革,寫出具有新意的學位論文;較為熟練的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畢業研究生可以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單位及黨政、新聞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充分發揮其學科特長。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2.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
3.社會發展理論研究
4.文化哲學

科研成果

1 約阿基姆的歷史觀與歷史哲學 李創同1∕1 哲學 文章 人民日報出版社
2 王天下與漢帝國 王曉興1∕2 哲學 論文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核心
3 論西部女性教育問題 張詠梅1∕1 社會學 論文 無 南方人口 核心
4 公共衛生治理中的政府激勵機制—以西寧為個案的研究 張詠梅1∕2 公共政策、社會學 論文 無 公共政策評論 核心
5 我國農村扶貧模式及發展趨勢分析 張詠梅1∕2 社會學 論文 無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普通
6 舅權:家庭中的第三方權威 靳曉芳1∕1 社會學 論文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核心
7 回族皮毛行店的衰落與思考 靳曉芳1∕1 社會學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核心
8 農民境外勞務輸出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 靳曉芳1∕1 社會學 論文 西部發展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會議論文集
9 當代電影中“奔跑”主題的哲學詮釋 劉貴祥2∕2 哲學 論文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一般
10 海德格後期討論班中的技術問題 李為學1∕1 外國哲學 論文 四川省社科 核心
11 蘭州城市青年職工住房現狀的實證分析 唐遠雄1∕1 社會學 論文 西部發展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核心
12 商界視野中的高校形象 唐遠雄1∕1 社會學 論文 大學形象建設論-西北大學出版社 核心
13 生命原情與精神還鄉 郭吉軍1∕1 哲學 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權威
14 作品的言說—聆聽《奔月》的言說 郭吉軍1∕1 哲學 論文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省級
15 略論卡西爾“符號”概念的自然科學來源 石福祁1∕1 哲學 論文 江蘇社會科學 核心
16 “西部大開發政策背景下的西北貧困地區留守妻子的微觀處境—基於甘肅地區的調查” 魏淑娟1∕1 社會性別與公共管理-天津大學出版社
17 第三屆“社會性別與公共管理”論壇,“農業女性化背景下思考社會性別敏感的農業科技傳播的現實意義”論文二等獎 魏淑娟1∕1 第三屆“社會性別與公共管理”論壇論文集
18 以“增權視角”解讀《士兵突擊》中班長史今成功的“社會工作”實踐 魏淑娟1∕1 中國社會學網
19 《人譜》的過惡思想研究 韓思藝1∕1 宗教哲學 論文 《清華哲學年鑑》-當代中國出版社
20 “罪過”:在明清之際耶儒對話中談“sin”的翻譯與詮釋 韓思藝1∕1 宗教哲學 論文 《神學關鍵字》-宗教文化出版社 CSSCI
21 何者可友、友者何人 邱德軍2∕2 教育學 高等師範學報
22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西部農村女童教育 牛芳1∕1 社會學 論文 《西部發展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23 對西北地區多元民族文化城市社區的解析 劉庸1∕1 社會學 論文 社科基金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一般
24 《伊斯蘭文化》第二輯 丁士仁主編 宗教學 文集 甘肅出版社 一般
25 《伊斯蘭倫理對臨潭經濟的影響》 丁士仁1∕1 宗教學 論文 西北二民院學報 核心
26 環境壓力動態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 李勇進1∕2 環境社會學 論文 國家社科基金 西部發展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文集
27 中國環境政策演變對實現生態現代化的啟示 李勇進1∕3 環境社會學 論文 國家社科基金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權威
28 網路遊戲意識對網路遊戲行為的影響:以青少年網民為例 黃少華1∕1 社會傳播學 論文 新聞與傳播研究 權威
29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Online Game Behaviours 黃少華1∕1 社會學 論文 Proceedings 2009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EI權威
30 Interactive Networks in Virtual Community 黃少華1∕2 社會學 論文 Proceedings 2009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EI權威
31 青少年網民的網路交往結構 黃少華1∕1 社會學 論文 青少年導刊-人大複印資料 核心
32 網路遊戲研究現狀:一個定量分析 黃少華2∕2 社會學 論文 蘭州大學學報 核心
33 台灣信息倫理研究現狀:概念、議題及實證研究 黃少華2∕2 社會學 論文 蘭州大學學報 核心
34 青少年網路網咖使用狀況研究 黃少華1∕1 社會學 論文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35 網路空間中的自我呈現 黃少華1∕3 社學學 論文 未來與發展 核心
36 國外網路道德行為研究現狀 黃少華1∕3 社會學 論文 國外社會科學 核心
37 福音,還是利潤?—當前中國基督徒企業家商業倫理與管理的個案簡析 陳聲柏1∕1 宗教學 論文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 學術網站論文
38 第二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陳聲柏1∕1 宗教學 論文 課題 世界宗教研究 權威
39 宗教對話與中國傳統文化 陳聲柏1∕1 宗教學 論文 課題 蘭州大學學報 核心
40 中國人要知道的國學常識 陳聲柏1∕2 中國哲學 著作 中華書局 權威
41 用實踐去解讀歷史 連珩1∕2 哲學 論文 東嶽論叢 核心
42 交往異化及其揚棄 連珩1∕2 哲學 論文 科學·經濟·社會 核心
43 消費主體在媒介語境中的存在狀態 連珩1∕2 哲學 論文 甘肅社會科學 核心
44 關於科學與信仰的問題 連珩1∕2 哲學 論文 民族宗教研究動態 內部刊物
45 阿倫特與海德格爾 陳春文1∕1 哲學 著作 商務印書館 權威
46 未知與無知 陳春文1∕1 哲學 文章 現象學會議論文 核心
47 認識你自己—利科的主體觀解讀 劉開會1∕1 哲學 論文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CSSCI
48 現代性視角的文化轉向 陳文江1∕2 社會學 論文 社會科學家 核心
49 Little Web Log and Bin Social Ecent the Puublic Discourse of Internet 陳文江1∕2 社會學 論文 Proceedings 2009 1st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IE
50 科學研究新領域 社會學發展新平台 陳文江1∕1 社會學 論文 《學林華章》-甘肅人民出版社

科研機構

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

一、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簡介
蘭州大學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所屬的三個研究所之一,主要負責本學院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哲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國哲學是該院最早開闢的學科方向,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已經在原始思維、先秦政治哲學研究、先秦名家研究、宋明理學研究等領域形成了相當可觀的學術積累。劉文英先生的原始思維研究曾經形成很大的國際國內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該院傳統優勢學科之一。上世紀80年代,韓學本教授的馬克思主義人論研究就領學術界之風騷,為該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重文本、求新知的學術風氣奠定了基礎。
該所現有研究人員9人,其中副教授4人,講師5人,研究人員中有6人獲得博士學位。該研究所具有完整的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專業學科設定,人才梯隊合理,學科建設理念明確,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及科研水平,是一支創新意識明確,朝氣蓬勃的科研團隊。其中王曉興教授在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領域有較大學術貢獻;連珩教授,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研究和教學上有較大成就。另外,該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甘肅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經過多年的積累,該所已初步建設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科研中心。
二、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研究方向
(一)中國哲學
1、中國哲學經典解釋。解釋學一般指西方解釋學,但中國自有其獨特的解釋學系統。在這裡,解釋有兩個方面:一是向原典原意的回歸;二是對中國哲學進行當下解釋。具體研究將分步進行,首先加強對先秦諸子和宋明清哲學典籍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提出自己獨特的解釋系統,爭取在這些領域獲得全國性發言權。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兩漢哲學、魏晉玄學、佛學、道學,最終形成門類齊全的經典研究陣容。
2、中國思想史解釋系統的建構。本學科方向將致力於中國思想史解釋系統的建構。這一架構當然會注意避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敘事方式,注重微觀歷史的細緻研究,將思想史與生活世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研究主要傾向于思維結構、政治哲學和心性發展結構三個方面。具體方向為:A、先秦名辨思想研究;B、理一分殊與體用論關係研究;C、中國本體論研究;D、儒家心性論研究。
3、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中國哲學浸潤和產生於中國政治歷史的大環境之中,二者密不可分,對它們的理解和解釋是相互的。中國哲學除了純哲學的形上關懷外,還有很深的現實關懷;只有清晰地認知了中國哲學的這一特點,才會明白中國哲學的真諦;所以,對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是中國哲學經典解釋不可或缺的環節。本方向重點從以下方面加強對先秦政治哲學的研究:A、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研究;B、先秦道家政治哲學研究;C、先秦墨家政治哲學研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研究。具體包括兩個方向:A、馬克思哲學經典文本在思想史上的回溯性研究,旨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運動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做出新的闡釋;B、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的當代視角解讀。就西方哲學而言,需要重點藉助於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的思想來深入闡發馬克思思想的存在論維度;就社會理論而言,需要與韋伯、西美爾、哈貝馬斯、吉登斯等人的思想展開對話。
2、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藉助復旦和中山兩校的國家文科重點基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的平台優勢,推進我校“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並力爭將“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建設成為省級重點專業方向。結合學院現有的學科特點和個人專業興趣,可重點推進如下方向的研究:A、“法蘭克福學派和社會批判理論”研究;B、“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或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C、“生態社會主義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D、“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3、馬克思學說與世界發展模式研究。作為當代世界思想構建中十分活躍的因素之一,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學說、歷史實踐理論對當代世界發展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從馬克思學說出發,可以獲得對資本全球化等問題的全新審視。結合儒家文明的特性,此研究對於理解未來中國和東亞選擇的發展模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

一、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簡介
蘭州大學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所屬的三個研究所之一,主要負責本學院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該所的前身是蘭州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和自然辯證法教研室,著名學者袁義江教授是外國哲學教研室的創始人和第一任領導者,林立和熊先樹教授是自然辯證法教研室的創立者。該所擁有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外國哲學於200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科技哲學於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研究人員中有9人獲得博士學位,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幾乎每位研究人員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該所專業結構完整,人才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及科研水平,是一支朝氣蓬勃、具備創新意識的科研團隊。在劉開會教授和陳春文教授的帶領下,該所先後承擔過多項國際、國家及甘肅省社科基金課題,獲得過多次省部級獎勵。該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現象學、當代法國哲學、科技哲學、美國實用主義、生態倫理學、中西美學、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經過多年的積累,該所已初步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外國哲學和科技哲學教學和科研中心。劉開會教授和陳春文教授在國內西方哲學與科技哲學領域都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現在該研究所已經形成現象學研究、生態倫理學研究、法國當代哲學研究、實用主義研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研究等多個頗有特色和成就的研究方向。
在外國哲學與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所發展歷程中,研究所全體人員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揚“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兼容並蓄,團結協作”的奮鬥精神;形成了“厚積薄發,淡泊名利,認認真真教書,扎紮實實治學”的學風。“窮天地,納百川,獨守青山繡景色;求真知,築正義,共舉德賽扶中華”就是這種精神風貌的寫照。
二、外國哲學與科技哲學研究所研究方向
在該院申報哲學一級碩士點的過程中,對於該院的師資進行了重新整合,凝聚了幾個學科發展方向。我所主持和參與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現代外國哲學
1、特色與優勢
現代外國哲學方向是該院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在國內學術界一直有較大影響。學術帶頭人陳春文教授是國內著名的現象學專家,在海德格爾研究領域頗有影響,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多本權威譯著。石福祁副教授(博士)和李為學講師(復旦大學博士候選人)分別在新康德主義與法國現象學領域有較深造詣,他們倆在其領域內的研究均處在國內一流。現有教師均具備多語言工作能力,都有在國外留學的背景。結合的師資力量和研究優勢,擬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
2、研究方向
(1)現象學研究。現象學運動是最近一個世紀影響最大的思想運動,也是一個在國內外方興未艾的思想進程。該院在現象學研究上具有人員和文獻的雙重優勢,在國內學術界較有影響。該院已將現象學列為未來學院重點發展的研究方向之一。具體研究包括:A、海德格爾哲學研究;B、現象學與新康德主義;C、德希達的胡塞爾研究;D、胡塞爾生活世界倫理學研究。
(2)後現代理論研究。後現代思潮是現象學運動的直接思想成果,是當代世界關注的最重要思潮之一。這一研究方向可將有關人員帶入國內一流,並有效提升該院在國內哲學界的話語權。主要包括以下課題:A、現象學與後現代思潮之思想關係的研究;B、後現代建築學;C、法國後現代主義;D、後現代政治哲學。
(3)分析哲學研究。現代西方哲學有歐洲大陸哲學與英美分析哲學兩大主流,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而言,二者同等重要。該院在分析哲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A、維根斯坦哲學;B、語言哲學;C、與此相關的科學哲學;D、與此相關的實用主義哲學;E、旨在溝通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的先驗實用主義哲學。
(4)主權與人權理論研究。世界歷史進入近代,尤其是“全球化”時代以來,主權與人權及其關係成為國家哲學和政治實踐的首要命題。該院研究包括以下方面:A、啟蒙時期主權與人權理論;B、經典作家(霍布斯、康德、黑格爾、阿倫特等)的主權—人權理論;C、歐盟與東亞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共識”的哲學反思。
(二)生態哲學與技術文化
1、特色與優勢
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和自由空間,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從理論上對此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該院哲學專業在此研究上具有一定基礎,該學科的建設對於該院掌握新興學科發言權具有重要意義。學術帶頭人劉開會教授長期關注生態哲學和科技文化問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係”,曾在第四屆生態文明國際學術論壇做主題發言(2010年5月,美國)。邱德鈞副教授精通邏輯和數學,在科學哲學研究上素有成就;張言亮講師(博士)長期關注生態倫理和科技倫理問題,有一定積累。生態哲學與科技文化也是該院在將來打算重點發展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1)自然哲學研究。自然是生態和環境的基礎,古今中外人們對其看法各有不同。合理吸收不同的自然智慧,對於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包括以下研究:A、希臘自然觀;B、近代以來西方自然哲學;C、中國儒家自然觀;D、佛教、道教的自然智慧。
(2)科技倫理學研究。科學與傳統倫理的全面緊張,是人類普遍面臨的嚴峻挑戰。在人造生命和空天飛機成為現實的時代,如何重建道德生活,是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具體包括如下問題:A、醫學倫理學研究;B、生命倫理學研究;C、環境倫理學研究;D、科學家共同體與科學倫理問題之關係研究。
(3)生態與近代性研究。近代性一方面是確立人類思維主體的思想運動,另一方面又是與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合謀過程。從反思近代性的角度探討生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包括:A、近代性與近代自然科學技術;B、資本全球化與生態系統之關係研究;C、人類中心主義、進化論、啟蒙時代以來的線性進步主義與生態問題研究;D、生態存在論研究。
(4)自然、生態與環境思想實踐研究。針對各種自然、生態與環境問題,進行學科交叉的套用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建設。
(三)宗教學與宗教哲學
1、特色與優勢
宗教是全人類的重大精神問題,也是蘭州大學“做西部文章”必然要選擇的研究熱點。該院教師長期關注並從事宗教哲學研究,湧現出了陳聲柏副教授、丁士仁副教授(博士)、韓思藝副教授(博士)等優秀青年學者,在西北宗教對話、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權威出版社出版了有影響的著作。在學校的支持下,該院近年來將宗教研究作為重點發展的學科方向之一,成立了“蘭州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以整合全校相關研究力量,結合西北地區豐富的宗教土壤,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
2、研究方向
(1)宗教學研究。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形態,宗教學有自己獨特的概念體系、理論脈絡和問題意識,對這些體系、脈絡和意識的研究,是進一步討論有關宗教問題的學科基礎。研究方向有:A、西方宗教學;B、中國古代宗教觀;C、伊斯蘭宗教觀。
(2)宗教哲學研究。作為人類基本生活經驗之一,宗教也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理解宗教現象,梳理宗教與人類其他基本經驗的關係,對不同宗教的教義、學理進行清理,這是宗教研究的根本問題。在歷史上也湧現了許多用哲學論證宗教的哲學流派,對此也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方向有:A、哲學與神學;B、基督教哲學;C、中國宗教哲學;D、阿拉伯哲學。
(3)宗教比較與宗教對話研究。宗教衝突是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如何從理論上對此進行解釋,又如何從學理上為宗教對話提供準備,對於世界上各種文明的和平共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西北地區豐富的宗教資源和現實需要,擬開展的研究有:A、宗教比較與宗教對話理論;B、宗教對話的實踐研究。
(4)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教情懷研究。從哲學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該院具有悠久的傳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今天仍是可行的路徑。研究包括:A、儒家學說的宗教維度;B、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與宗教。

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

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現有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講師7人,研究人員中有4人獲得博士學位,2人在讀博士。該研究建立起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聚集了一批專業基礎紮實、學術潛力較強的專業教師隊伍。該研究所有一個社會學本科專業,有社會學、人口學兩個碩士點,並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該所始終堅持“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發展”的思路,十分注重發揮蘭州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所具有的學科交叉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科發展方向,在民族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網路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城鄉發展與貧困問題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該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甘肅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截止2009年7月,該研究所共培養了63名碩士研究生。承擔學院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教學任務。

院址

哲學社會學院辦公室位於蘭州大學盤旋路校區齊雲樓三層西側,負責社會學、哲學研究生培養工作,另有社會工作碩士培養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灣科教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