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南關清真大寺

蘭州南關清真大寺

蘭州南關清真大寺,位於蘭州市繁華市區南關什字南側的酒泉路中段西側,原南城門與拱蘭門(南稍門)之間,故又稱拱南門清真大寺或南稍門大寺。

據有關地方史料和原寺珍藏石碑記載,南關大寺是明清以來蘭州最著名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州南關清真大寺
  • 地理位置:蘭州市繁華市區南關什字南側的酒泉路中段西側
  • 始建於:1368—1398年
  • 郵編:730030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人才培養,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據有關地方史料和原寺珍藏石碑記載,南關大寺是明清以來蘭州最著名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於1368—1398年(明洪武年間)。
1376年(明洪武九年)南稍門大戶馬家先祖,由江蘇南京大柳樹巷隨明肅王朱模來蘭定居後,倡導集資修建了該寺。1436一1449年(明英宗正統年間)增加南稍門城廓後,該寺遷移到南稍門內西北隅的孝文街(酒泉街)。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南關大寺再次移址重建到現址。1920年(民國九年)仲夏西海固等地發生強烈地震,波及蘭州,南關大寺許多建築被壓裂,南稍門回胞曾集資修葺。
原南關大寺,坐西面東,前後分二院,占地面積約6畝,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採用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依次有牌樓、亭殿等建築,布局緊湊和諧,氣勢莊嚴肅穆。牌樓梯立大街,面闊7間,高3層,系磚木結構;第一層前沿為5開間木欄門,第二層由平行的兩卷棚相銜構成,第三層為5間卷棚頂,綠琉璃瓦當,磚雕脊頭,飛檐斗拱,起脊臥閣,據下是有一塊由陝甘總督松筠於1809年(嘉慶十四年)三月題贈的“生活”二字的巨幅豎匾。木柵門南北為磚雕國門。前院南北兩側為寺師傅住室,正中為沖天而立的三層人掛式省心接,碧瓦紅柱,經文漢文楹聯匾額點綴其上,古樸典雅,其中清陝甘總督那彥成,楊昌睿親筆題贈的“道冠古今”和“開天古教”的巨匾更是引人注目。中院西月台上為雄偉的禮拜大殿,兩側頂柱掛有對聯:“欲溯大源,舉足莫向他處去;思歸正道,收心且人此門來”。橫額:“引人入勝”。大殿由前殿、中殿和窯殿三部組成。前殿面闊3間、中殿為5間、窯殿為3間,即“明三陪五”式建築,前後殿各為卷棚呈華蓋屋頂,中殿為重檐卷棚頂,層次清楚,錯落有致,配以大琉璃瓦脊頭。整個大殿與省心樓、牌樓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大殿面積為500平方米,殿內四壁雕刻有各類“都哇”、讚詞和《古蘭經》選段,顯示了濃郁的伊斯蘭文化特色。大殿前依次懸掛著明清以來,歷代經師、軍政要員題贈的匾額、對聯,其中有馬福樣題贈的“敬教勸學”,馬安良的“莫名其奧”、白崇禧的“興教建國”、來子文的“結性演真”、戴季陶的“天德浩森”巨額橫匾。中院北房為阿文國小,即“聖渝廳”所在地,南為董事會辦公室及儲藏室。後院為阿文大學,開學阿訇(教長)住室及水房所在地。1958年這座大寺被關閉並拆毀。
1982年,蘭州市政府下達檔案決定恢復該寺。南關坊近500戶穆斯林面對一片廢墟,決心在原址上重建大寺。在廣大穆斯林齊心協力的募捐中,共集資38萬元,於1988年4月,南關大寺大殿工程破土動工,到1989年10月順利竣工。
新建的禮拜大殿樓採用阿拉伯清真寺建築風格,仿耶路撒冷綠圓頂聖岩寺式樣。大殿樓高37米,分為四層。大殿由12根鋼筋混凝土頂柱和24根橫樑澆鑄成可抗八級以下地震的框架結構。建築面積為1056平方米,其主體禮拜殿面積為400平方米。
清真寺坐西朝東,步入專門,雄偉的綠圓頂大殿赫然在目,建築物層次分明,綠白相間的色調清新明快。迎面高3米寬5米的八字形屏牆的南北兩側是步入二樓大殿的台階。一樓為奪管會,阿訇講經室及閱覽室、大展廳、會客廳等場所。上了二樓平台,正對著禮拜大殿正門——鋁合金茶色玻璃雙扇大門,門楣懸有“道闡天方”的綠底黃字大匾一塊,兩旁飾有黃底綠字對聯“行恕行慈端賴真主;求護求救惟依聖人”。人大殿,迎面為黃色金屬條及綠色塑膠板裝飾的“米哈拉布”,正中有經文書寫的“安拉至大”的經文嘟哇。大殿正西高懸三塊阿文大匾一塊織有“克爾白”聖寺的掛毯。正南、正北各設邊門及窗戶。殿內木製地板覆蓋有綠地毯,上面鋪著九行純毛藍色拜毯,高貴素雅。在殿內可仰望到第三層禮拜殿及大殿的圓球形內頂。穹頂高深,一片潔白。二樓正方大殿面積為225平方米,後又已不適應眾穆斯林聚禮會拜之需求,故於1993年5月開始二層大殿擴建工程,任務是將二層平台用茶色玻璃和透明綠塑膠板棚起。改建後的大殿面積為700平方米,可容近千人禮拜。三層禮拜殿面積為165平方米,可供200人禮拜,內設大門一面、窗戶七處。因三樓與四層大殿層頂相銜接,故呈圓柱體形,從三樓平台遠眺,周圍景觀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恰。四層綠圓頂為珠狀空心體,座落在鋼筋混凝土澆鑄的12根白色頂柱上,球體直徑為15米,表面為綠瓷磚覆蓋。高1.5米的不鏽鋼月牙造型,挺立在頂端頸柱上,高聳雲端。大殿樓背有二幢二層小樓,為水塘、滿拉宿舍樓。樓西為寬21米的空地及後門。清真寺擬定於1994年修建新設計寺大門及鋪店,初步預算數十萬元(含世界伊盟贈款折合人民幣10多萬元)。
2007年底竣工的禮拜大殿樓,採取水泥鋼架結構,總面積3000平方米。大殿樓高31.5米,由21根立柱和25根井字模梁澆鑄的框架構成,樓頂為一脊兩坡雙卷棚,飛檐斗拱,綠琉璃瓦當蓋頂。樓檐門楣配以經文書法及圖案,二、三層為禮拜大殿,面闊五開間,外牆為玻璃面,寬敞明亮,可容納約1 200人同時禮拜。殿樓北翼五層樓為教室、會議室、阿訇住室和辦公室。整個樓體氣勢恢弘,色澤淡雅,巍峨壯觀。

人才培養

南關寺屬“養正義學”歷經滄桑,演變為現今“清華國小”。受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南關寺在歷史上曾一度是蘭州地區伊斯蘭經堂教育和漢學教育的中心,培養出許多馳譽西北的著名阿訇和漢學大家。乾隆後期馬氏大阿訇。南關坊教胞中曾湧現出一批大阿訇和優秀人物。馬五太爺、以亥亞阿訇即“胎里會太爺”馬一龍阿訇、馬津漢太爺,此後相繼有陳廉、馬興、馬義、馬忠、楊森、楊潤霖、鮮基聘等一批著名阿訇。
南關大寺、人才輩出,歷史上產生了許多德高望重、博才多學的馬全恩
阿訇、馬自新阿訇、馬銑阿訇、馬仲麟阿訇、馬子星阿訇、馬玉山阿訇。
1982年南關大寺重建後,馬玉山阿訇、韓仰天阿訇、馬明智阿訇、馬明邦阿訇、馬友良阿訇、馬楠林阿訇、馬維兵阿訇、寫光月阿訇、先後擔任了教長。
馬連貴、馬子義、馬耀文擔任寺管會主任。
多年來,南關大寺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堅持愛國愛教、和諧團結,積極開展“四個維護”和“五好清真寺”活動、創辦阿語學校、加強友好往來、開展扶貧幫困等活動,在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邁出了可喜的步子,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曾多次被省市區授予先進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