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山儷語

陶軍創作的《蘭山儷語(皋蘭山楹聯賦選)》是對自唐以來名人吟詠皋蘭山這一文化名山的楹聯、詩賦進行了全面蒐集整理,旨在對華夏文化和隴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並從中發掘和優選出具有高度價值的標誌性成果,並在蘭山“華夏第一長廊”予以展示。

基本介紹

  • 書名:蘭山儷語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127頁
  • 開本:16
  • 作者:陶軍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00548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陶軍創作的《蘭山儷語(皋蘭山楹聯賦選)》旨在對華夏文化和隴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並從中發掘和優選出具有高度價值的標誌性成果,並在蘭山“華夏第一長廊”予以展示,全書分為名人楹聯選;名人詠隴詠蘭律詩選聯;清代名人《蘭山賦》選等幾部分內容。

圖書目錄

名人楹聯選
名人詠隴詠蘭律詩選聯
名人墨跡聯
徵集楹聯選
清代名人《蘭山賦》選
徵集《蘭山賦》選

文摘

以“山有五泉,居民賴之”為韻
高凌隴坂,險扼秦關。疆域宏開而後,煙嵐隱約之間。走馬西來,覽一方之勝概;盤螺北向,挺萬古之芳顏。界柳塞以橫空,地臨絕域;與蓮峰而競秀,天作高山。稽古蹟於雍州,探名區於隴首。朱圉崢嶸,紫微雄厚。挹文瀾之浩瀚,河水長流;問道統之淵源,崆峒不朽。固已爭奇據勝,常控制夫三邊;俯察仰觀,嘆包羅夫萬有矣。乃猶有皋蘭山者,據首邑以高蟠,慰心期而快睹。居南面兮呈形,峙西陲兮作主。五涼遠接,馬銜之支派堪尋;萬壑遙連,龍尾之靈峰並佐。作金城之保障,閱殘往古來今;扼玉塞之咽喉,歷盡春三夏五。
於是暢遊可敘,逸思頻牽。登臨此日,回溯當年。霍嫖姚鏖戰匈奴,久傳遺蹟;李廣利出征羌狄,曾涉窮邊。固不徒秋興遄飛,閒陟摩雲之嶺;春光可挹,偶來掬月之泉。其勢則雙鬟峭茜,其形則兩翼張舒,峻摩天而不遠,清滴露而有餘。平看白塔峰頭,對松關而拄笏;俯瞰紅泥岩下,來楓徑而停車。攙楊柳以垂青,真堪入畫:擬芙蓉之聳翠,轍欲卜居。況其五泉清潔,三麓嶙峋,蜿蜒而州城環抱,高低而寺宇相鄰,東西壑瀑布奔流,瓊琚韻協,上下岩樹林蓊蔚,罨畫形真,雲氣盪摩,既得名傳於亘古,水田灌溉,並能澤夫生民。
是蓋僻處方隅,足征涵蓋,霏煙雨而彌佳,包部婁而罔外。聲聞鳴鶴,值烽煙綏靖之秋;勢若盤龍,正都邑紛羅之會。常作雄關鎖鑰,河西之用武相資;特鐘邊徼靈奇,隴上之人文永賴。宜乎乘軺奉使,秉節遙馳;幸關城之咫尺,賞岩壑之嵌奇。記重籌邊,抒幽懷而觀象;時當省斂,登絕頂以委蛇。莫徒光景流連,高矣並稱美矣;要為閭閻擘畫,富之加以教之。
選自【光緒】《隴右校士錄》
以“山有五泉,居民賴之”為韻
閒驅車金城,見夫東岡平坦,北塔增岐,河水帶拖,關門環峙。中有西南諸峰,莽莽蒼蒼,台矗層霄。瀑飛樹杪,泉出山前山後,水通上溝下溝。吞雲麓足,掛月山腰,望之邈然深、蔚然秀者,主人告予日,此皋蘭山也。予觀其樹木遙環,城郭入覽,朝暉夕陰,四時景麗,洵為隴右之勝境,金城之大觀矣。遂作斯賦,其辭日:覽群山之相赴兮,直綿亘於邊關。其體勢之磅礴兮,迥絕跡於躋攀。乃南山之特出兮,秀挹人寰。列岡巒與郭外兮,屏障連環。羌過雨而流膩兮,當初晴而解鬟。河聲山外兮,日夜潺諼。會當登臨絕頂兮,故鄉無此好山。峻復峻兮嶺頭,深復深兮谷口。樹鬱郁兮參差,泉涓涓兮左右。前乎游之人兮,留題壁之遺蹤;後乎游之人兮,更尋幽而約友。其氣象之萬千兮,時何人而不游景,何時而不有?值韶景之芳妍兮,當山頭之宿雨。色添重而堆螺兮,影拂空而飛羽。盪樓閣於雲中兮,繪金碧於畫譜。山根之楊柳春晴兮,拂柔風而和煦。望洞畔之雲迷兮,桃花開而滿塢。且為攜雙柑、載斗酒、陟岩畔而聽鸝兮,招朋儕之三五,何光陰之迅速兮,麥熟而南阡北阡。岩花開而欲暈兮,澗溜滴而皆圓。溝名紅泥兮,山之邊:樓號“一覽”兮,山之巔。人居依樹兮,山之前;菸生倚峽兮,山之田。竹樹雜隱、含煙中有遊人兮,盡日流連,棋聲止,靜悄然。入山寺兮,日參禪則與目謀者,睹黛色之鮮妍;與耳謀者,聽數道之流泉。陡如妝而明淨兮,則時及於秋初也。羅雲而畦月兮,上燈而光映窗虛也。山園菊影兮,比人淡如。山徑黃葉兮,蕭蕭落餘。涼蟾映兮,山松其疏。濕螢黏兮,山草不鋤。晝沉沉兮雲暗,夜悄悄兮風舒。則有吟秋興、賦秋聲之客兮,有不買山築茅而居者乎。冰冱泉際兮,喜雪初新。聲隱約兮,鐘滯敲於僧人。凍雲一道兮,遙鎖前津。山色如睡兮,天寒不春。龍尾岡而旁臥兮,嘆奇秀之出塵。若有人兮,松枝煨火。圍爐石室兮,不啻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歷時雖殊兮,風光如繪。五泉並生兮,三台稱最。東西壑之瀑布斜飛兮,珠跳豐沛;上下閣之梵宇凌空兮,林深杳靄。蜿蜒曲折,如張兩翼兮,拱州城為都會。而且山之腳兮,良田一帶。山之泉兮,可通畎噌。惟此山有以蘇民困兮,實萬世之永賴。覽古而歌日:儒宗古壟,留斷碑兮。讀書樓圮,仰前規兮。經岩石穴,爭傳奇兮。若霍將軍之戰跡兮,遠出塞於焉支,乃寄託於此者兮,實附會而支離。世之遊覽林泉者,勿徒流連風景兮,當於稽古得之。P87-89

序言

皋蘭山雄踞蘭州城南,形若蟠龍,高峻渾厚,如張兩翼,東西環拱蘭州城,蜿蜒20多里。其最高處海拔2129.6米,高出城區613米.是城區最高峰。古代森林覆蓋,生態環境良好。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先民刀耕火種,燒造彩陶。1981年在最高峰東南部營盤嶺發掘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石器等,就是明證。
隋文帝一統天下,於開皇元年(581年)置蘭州,以皋蘭山為名.在山下築城。從此蘭州一名沿襲至今,具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皋蘭山“皋蘭”一詞,為匈奴語“天”的譯音,形容此山高峻雲天。《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餘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合短兵與匈奴鏖戰於皋蘭山下。此皋蘭山在今張掖以西。到元代,把霍去病與蘭州皋蘭山掛鈎。據《大元一統志》載:霍去病在皋蘭山下以鞭卓地.湧現五眼泉,即今皋蘭山麓的五泉山。
傳說總歸傳說,蘭州皋蘭山為軍事要地,則是不爭的事實。隋唐以來,為爭奪黃河渡口——蘭州,戰火頻燃,山上林地無存,唯剩嘹敵戍守的墩堠遺蹟,屯兵之所的頭營子、二營子、三營子、營盤嶺等地名。抗戰時築有鋼筋水泥碉堡,用以防範日寇,捍衛抗日大後方。這裡曾是奠定大西北解放最後一戰的蘭州戰役的主戰場之一,至今仍存碉堡、戰壕。
威武雄壯的皋蘭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元代曾在山頂築三台閣,明清重修。凡三座台:中台三層,上為重樓,高五丈。內祀魁星塑像;樓左右築土台兩座,均高兩丈。以烘托中台.與天上三台星相映照,提升蘭州文運,並藉以接引地氣,使其上升,以助行雲降雨。因此,士子祭祀魁星,祈盼金榜題名;官紳祭祀三台星,祈求風調雨順,蔚然成俗。春秋佳日,登臨瞻眺,黃河如帶.北山似屏,街衢織網,高樓林立,不禁生凌空飛舉之感。
面對兵燹之後的荒山,蘭州人從清道光時就嘗試生態修復工作,曾經“挖窖引水,栽樹成蔭”。但限於技術與人力,效果並不顯著。自抗戰時開始荒山造林,到新中國建立初期,全民背冰挑水上山栽樹澆樹,營造林地,陳毅元帥詩句“甘肅綠化積極甚,植樹擔水上皋蘭”正是實錄。後來持續不斷造林,引水上山,乃至採用噴灌、滴灌技術,終使皋蘭山恢復森林景觀,遍山鬱鬱蔥蔥,鳥語花香。1984年闢為公園,重修三台閣,點綴亭台樓閣,成為市民登山健身、遊客俯瞰市容的首選之區。
2012年,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開始實施由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投資興建的皋蘭山長廊工程,從三台閣朝西,沿龍尾山修築長廊,穿行於豐林花草之間,直到伏龍坪,凡長十里。油漆彩畫,懸掛楹聯、匾額,點綴雕塑,布置園林小品,以綜合展示華夏文化,突出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使遊人在健身、觀景中,形象地、藝術地感受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為此,蘭州市蘭山公園建設管理委員會一邊修築長廊,一邊請人收集名人聯、賦,向社會徵集創作的聯、賦。前者從古今名人吟詠隴右蘭州的律詩中,選出119幅,從古今名人書聯中選出11l幅。之於後者,2012年通過《光明日報》《甘肅日報》,向海內外征聯、征賦,共徵得楹聯3800多幅,賦183篇。經專家三次評選,選出人圍楹聯361副,又從中選定優秀楹聯140幅、佳賦19篇,並在《蘭州日報》等報紙上公示。這些選定的聯、賦,已請書法家書寫,鐫刻之後.懸掛於長廊中。賦將鐫刻於石,置於相應景區。
為了便於遊客玩賞,使這些聯、賦傳至久遠,將其編成《蘭山儷語》一書,即將付梓。當其時,皋蘭山長廊納入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工程,這正似如虎添翼,必將促進長廊文化建設的全面完成。
鄧明
2013年10月30日夜於凝熙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