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家院子觀史

蘭家院子觀史

“蘭家院子觀史”系貴州省石阡縣作協主席馬曉鳴於2011年創作的文學作品,發表在2011年7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蘭家院子觀史
  • 創作年代:2011
  • 作品出處:人民日報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馬曉鳴
內容簡介
黔東石阡縣的河口苗寨背靠青山,三面環水,村民們用木頭木板和繩索搭建的小橋是去往寨子的唯一通道,高大的柏樹把三三兩兩的人家營造得若隱若現,方圓約1公里的寨子裡住著二十來戶人家。
翻開河口發黃的族譜,得知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一天,河口對岸的小道上塵土飛揚,一位祖籍河南,名叫蘭正徳的人帶領一隊人馬從福建軍營逃離途經此地,見其地勢險要、柴水充裕,便在此修房造屋,擇地而耕,還帶領蘭氏族人修建石牆以防禦朝廷追兵。400多年過去了,殘垣斷壁的老牆依稀可見,蘭家繁衍的後裔散落在附近的山山水水間。因此,河口還有一個名字——“蘭家院子”,現在只有當地人這樣稱呼它了。
寨子中的民居都坐東朝西,或沿河而建、或依山而立,多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建築,間或有三合院式建築,家家戶戶的院壩多用石塊鋪成,顯得古色古香。村民們往來的巷道也是石頭拼成,縱橫交錯戶戶連線。泛著斑駁歲月的木柱頭、手工雕琢的窗花、青青的瓦房都像在靜靜地訴說什麼。庭院間雞犬相聞,村婦在炊煙繚繞中生火做飯……好一幅恬淡平靜的山村水墨畫!這裡的人家基本上都不上鎖,隨便推開一扇門似乎都能融入河口人延續了幾百年的生活。
一陣鑼鼓聲和爆竹聲是獅子燈表演的前奏,河口獅子燈遠近聞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獅子燈一般在春節期間出燈,不僅在本寨表演,還要到附近幾十里的地方去演。所用道具是村民自己用竹片、木頭及布條加工的,栩栩如生。河口的獅子燈是一種兼有祭祀性的舞蹈,至今仍傳承原始簡單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喜怒哀樂。在數張木桌子搭建的“品”字形舞台上,一位師傅先要爬上8張桌子疊加的頂端去燃燒紙錢、作揖、念念有詞,而後4人分成兩組,各鑽入一個獅子的面罩,兩頭搖頭擺尾、蹦蹦跳跳的“獅子”在一人手執繡球的逗引下,向聳立的木桌走來,他們手腳並用爬上約10米高的桌子,在上面表演晃胯、扭腰等高難度動作,在方寸的舞台上,這些草莽演員是那樣的揮灑自如。河口的獅子燈因集納儺戲、雜技、武打之精髓,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獅子燈表演,故年年歲歲走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