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泡性潰瘍病(Apple blister eanker)又稱蘋果發泡性胭枯病,病區俗稱發泡性乾腐病,是四川部分地區蘋果園近十年來發生的一種初見的樹幹病害,在我國尚無正式報導。我們於1973年曾在茂漢、西昌等地首次採到該病標本。1974年及以後,又相繼在重慶北豬西南農學院及其他果園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蘋果泡性潰瘍病
- 拉丁學名:Nummularia discreta(Schw.)Tul.
- 別稱:發泡性胴枯病
- 分布區域:四川省20多個縣市有發生
- 病原中文名:陷光碟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蘋果,梨、山梨等多種木本植物
- 主要為害部位:枝幹
危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規律,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衰老的大樹樹幹,發病1一2年後,病部表皮呈泡狀突起,表面乾枯破裂後,露出圓形、中央凹陷的釘頭狀物,卜密生小黑點。在與釘頭狀物相對應的木質部上可見一個個黑褐色印圈。
傳播途徑
病菌在病組織內越冬,通過傷口侵入木質部,木質部先腐爛,再擴展到皮層。一般樹勢衰弱又遇雨水多的年份該病發生嚴重。
發病規律
潰瘍病病原是一種細菌,病菌在寄主組織內可存活數月,病原細菌潛伏在病斑組織內越冬。第二年春雨期間,細菌從病部溢出菌膿,借風、雨、昆蟲和枝葉接觸而傳播。細菌落到嫩梢、嫩葉和幼果上,由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在高溫多雨的情況下,病菌可重複侵染,不斷擴大為害。嫩梢長3--12厘米時是病菌侵入的盛期,潛葉蛾為害造成傷口是感染本病的重要途徑。
發病特點
該病的發生與果園地勢、管理水平及品種有關。低洼潮濕、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發病重;偏施氮肥,樹體生長過旺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
(2)合理修剪,並保護好修剪口。
(3)刮治病斑。參照蘋果樹腐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