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伊設計局R-73空空飛彈

蘇霍伊設計局R-73空空飛彈

R-73(北約代號為AA-11箭手)由三角旗機械生產設計局所開發,是研發來取代早期在蘇聯戰機上所使用的短程R-60(AA-8蚜蟲)飛彈,計畫於1973年開始進行,第一枚飛彈於1985年服役,一出世就成為美國AIM-9“響尾響”近距空空飛彈的可怕對手,被普遍認為是最難以對付的現代空戰武器之一,其目前是俄羅斯最先進的短程空對空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R-73近程空對空飛彈 
  • 研製時間:1973年 
  • 服役時間:1985年 
  • 國家:俄羅斯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使用情況,型號演變,

發展沿革

R-73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投入現役,一出世就成為美國AIM-9“響尾響”近距空空飛彈的可怕對手(R-73系列在各方面據推測都優於美國的AIM-9M飛彈,因此促使了響尾蛇和其他短程空對空飛彈的發展,諸如AIM-132 ASRAAM,IRIS-T,MICA IR,Python IV以及在2003服役的最新響尾蛇改良型,AIM-9X。)。由於蘇聯解體,R-73“箭手”的發展遭遇困境。但俄羅斯空軍沒有放棄對它的改進計畫,條件稍有好轉即著手改進。實施這個改進計畫的是俄羅斯“三角旗(Vympel)”飛彈設計局。改進型R-73飛彈的研製工作從2004年開始。

技術特點

其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則為20公里,探測角度±45度,目標對制導頭角速率需小於60度/秒,目標高度20-20000米,目標過載需在12g以下,目標速度不大於2500公里/小時,載機過載8g以下,對固定翼飛機一類目標的殺傷率為60%。安裝的MK-80全向紅外製導頭探測距離10-15公里,發射前視野±45度,射後±60度,從制導頭鎖定目標到發射只需1秒。探測角度方面,R-73系列與新型側衛戰機搭配後,不論其探測角多少,都能做到全向防護。這歸因於戰機的全向視界探測/鎖定能力與飛彈的“越肩(向後)發射”能力。

性能數據

彈長:2.9米
彈徑:0.17米
翼展:0.51米
彈重:7.3千克
射程:40千米
引信:近炸引信
制導系統:紅外線導引
最大速度:2,815千米/小時

使用情況

使用此種飛彈的飛機有米格-29、蘇-27、蘇-32和蘇-35,而且可由新型的米格-21、米格-23、蘇-24和蘇-25戰機所攜帶。它也可被俄羅斯攻擊直升機所配備,包括Mi-24、Mi-28和Ka-50。

型號演變

R-73M1(R-73RDMl)型
其尺寸、射程、制導頭視野與基本系列相同,只是技術比較先進,可能採用與R-73M2一樣的探測元件。
R-73M2(R-73RDM2)型
R-73M2最具震撼力的功能的是它可掉轉180度攻擊後方目標。使用時,載機先通過資料鏈引導飛彈轉向,待完成敵我識別,確認不會誤擊友機後再啟動制導頭,這種發射方式已在蘇-35上試驗成功。據說與機上的雷達告警器配合使用,還可用此方法攔截來襲飛彈。其在向後射擊最大射程8-12公里,最短射程1公里。
R-74EM
按照俄羅斯/前蘇聯的空對空飛彈命名法(研製中用K開頭,定型後用R開頭),該型飛彈目前應稱為K-74ME,它是以R-73為基礎發展的新一代空空飛彈,彈上的制導、動力系統均進行了大幅度改進,射程增加到40公里,據說制導頭視野可達±80-90度從1994年以來R-73飛彈因應量產而衍生為R-74EM標準型(原R-73M),並於1997年加入獨立國協服役。R-74EM有更遠的射程與更大的尋標角度(達60°的離軸攻角),以及改良型的紅外線反制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