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肇冰,1937年6月21日出生於江蘇蘇州,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3年蘇肇冰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80年轉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至199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蘇肇冰先後從事幅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理論及統計物理領域的研究, 研究領域包括:強關聯多電子系統,介觀系統,低維凝聚態系統和非平衡量子統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肇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出生日期:1937年6月21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7年6月21日,蘇肇冰出生於江蘇蘇州。
1953年,蘇肇冰從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58年,蘇肇冰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0年,蘇肇冰轉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1年,蘇肇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蘇肇冰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至1998年)。
2000年,蘇肇冰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蘇肇冰與合作者論證了電磁波在粗糙金屬表面傳播的安德遜局域化,提出在金屬小顆粒懸浮液體中通過測量吸收係數可能觀察到電磁波局域化遷移率邊界的建議,其後得到實驗驗證。與周光召、郝柏林、於淥合作,系統地把現代量子場論與統計格林函式結合,發展了適用於平衡和非平衡統計的閉路格林函式方法。與於淥合作,推廣了黃昆的多聲子晶格弛豫理論,建立了準一維有機導體系統中非線性元激發的量子躍遷理論等。蘇肇冰所做的具體工作如下:
光的局域化理論
電子在局域缺陷上多重散射的相干效應導致了系統從擴散區到絕緣區的轉變,蘇肇冰和他的合作者率先研究了電磁波在無序介質中的局域化效應,他們提出了在粗糙金屬表面上電漿極化激元(金屬表面上延展的電磁波模式)是局域化的。他們又預言了在具有無規分布金屬小球的介電介質中的光的局域化效應,這一預言得到了實驗的證實,他們所發表的有關文獻被相應的實驗報告所引用(D. S. Wiersmaetal, Nature, 390, 671(1997))。
平衡和非平衡統計物理的統一描述
蘇肇冰與周光召、郝柏林、於淥充分利用量子場論中的泛函技術,路徑積分表示,Ward恆等式和重整化群等各種有效技巧,發展了閉路格林函式的描述(又稱Keldysh技術),它可以統一描寫具有對稱破缺平衡和非平衡系統中序參量和元激發的動力學耦合。這一描述已被成功地套用到凝聚態、統計物理和天體物理等領域的許多重要問題中。蘇肇冰及其合作者還證明了這一描述與Feymnan-Vemon影響泛函描述的等價性。這一理論框架具有系統的逐級運算方案,所以在使用上是相當有效的。
晶格弛豫的自恰理論
20世紀50年代,黃昆提出了描寫多聲子過程的晶格弛豫理論,這實際上在凝聚態物理中第一次提出了對稱破缺的概念。蘇肇冰和於淥推廣了這一理論,實現了電子和晶格系統的自恰性。他們套用這一推廣的理論描述研究了準一維系統中的局域型元激化及其有關的實驗觀測效應、富勒烯中極化子和激子所誘導的動力學Jahn-Teller效應以及在反鐵磁背景上的單空穴運動等一系列有意義的物理現象。
非公度電荷密度波系統中的手征反常
手征對稱和手征反常是量子場論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這一反常純粹是由於量子漲落所引起。蘇肇冰和Sakita首先指出這是1+1維非公度電荷密度波系統所固有的一種特性,它是一種由外電場所誘導的、可移動電荷密度波的推動力。這項研究一方面提供了對非公度電荷密度波的微觀研究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們對反常效應的物理本質的理解。
介觀環中的拓撲效應
對於量子系統中的集合相位效應,蘇肇冰和他的合作者指出在介觀環中自旋軌道耦合會誘導一種非絕熱的幾何相因子(Aharonov-Anandan Phase),並研究了它的觀察效應。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 項目名稱 | 備註 |
---|---|---|
2015年—2017年 | 聚集體的經典和量子統計物理的前沿問題研究 | 國家級,參與 |
1998年—2020年 | CY_98J107理論物理專款(李政道項目) | 國家級,參與 |
1998年—2001年 | 面向21世紀理論物理所若干重大問題 | “九五”國家基礎研究預研項目,首席專家 |
1992年—1997年 | 九十年代理論物理學重大前沿課題 | “八五”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關鍵項目,首席專家 |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獎勵名稱 |
---|---|---|---|
1987 | 聚乙炔中局域型非線性性元激發的量子躍遷理論 | 於淥、蘇肇冰、顧宗權、王永良、郭有江 | 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 |
1998 |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brium Formalisms Made Unified | 周光召、蘇肇冰、郝柏林、於淥 | 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 1981-1998(國際獎) |
1999 | 統一描述平衡與非平衡體系的格林函式理論研究 | 周光召、蘇肇冰、郝柏林、於淥 |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 |
2001 | 統一描述平衡與非平衡體系的格林函式理論研究 | 周光召、蘇肇冰、郝柏林、於淥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人才培養
蘇肇凍的學生胡江平、戴希、吳從軍三位同時入選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胡江平和吳從軍是蘇肇凍的碩士研究生,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取得碩士學位;戴希是蘇肇凍的博士研究生,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
1999年,蘇肇冰與沈平共同指導的博士生錢鐵錚的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1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2000年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0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0年 | 京區優秀共產黨員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12年—2017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八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
2012年3月—2017年3月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十屆(開放所第八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 《物理學報》編委 |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 《Chinese Physics B》編委 |
2008年6月—2012年6月 |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第四屆副主任 |
2004年6月—2008年6月 |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
2003年—2012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屆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
2003年1月—2012年3月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八、九屆(開放所第六、七屆)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
1998年—2003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七屆(開放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
1991年—1998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五、六屆(開放所第三、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
1985年3月—2003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二、三、四、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
1983年7月—1985年7月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二、三屆(開放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主任、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