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蘇聯宣布結束同德國間的戰爭狀態。9月13日,兩國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
- 發生時間:1955年
1955年1月,蘇聯宣布結束同德國間的戰爭狀態。9月13日,兩國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955年1月,蘇聯宣布結束同德國間的戰爭狀態。9月13日,兩國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巴黎協定簽訂之後,蘇聯就決定將儘速實現同聯邦德國(原西德)關係的政常化提上議事日程。1955年1月,蘇聯宣布結束同...
西德從建國開始就提出“單獨代表要求”,拒不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5年又提出“哈爾斯坦主義”,聲稱除蘇聯以外,其他國家若與民主德國建交,聯邦德國便可能與之斷交,旨在封殺民主德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孤立民主德國。20世紀60年代,隨著民主德國地位的鞏固和提高,“哈爾斯坦主義”反而使聯邦德國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受到...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Byeloruss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白俄羅斯在整個蘇聯中是屬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一個加盟共和國,首都明斯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白俄羅斯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戰敗前,白俄羅斯大部為德國占領。1922年12月3日,東白俄羅斯作為創始國加入蘇...
7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係大門的打開和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以及西德同蘇聯、東歐關係逐步正常化,中國與西歐國家建交出現高潮,以基社盟主席施特勞斯為首的西德對蘇強硬派一再試探與中國發展關係,同時西德各界要求同中國建交的呼聲也日益高漲。1972年尼克森訪華之後,在野的基民盟要求聯邦政府同中國建交,基民盟領導人...
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占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占區11個州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檔案,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檔案”,闡明了西占區...
1989年10月4日,總領館在館舍舉行慶祝中蘇兩國建交40周年的招待會,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和市人大、市政協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出席。俄羅斯聯邦 1991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而蘇聯駐上海總領事館則於1991年12月28日起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仍舊為蘇聯原駐滬總領事拉祖莫夫...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簡稱”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是中國在俄羅斯設立的外交機構,地址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友誼大街6號。1949年10月2日,中國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1958年,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在俄羅斯莫斯科市建館;1986年,中國駐聖彼得堡總領館建館;1991年12月27日,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確認...
《拉巴洛條約》的締結,在帝國主義列強反蘇陣線中打開了一個缺口,這是列寧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重大勝利,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蘇俄的陰謀,使蘇俄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形成了1924-1925年與蘇聯建交熱。同時,它也改變了德國在凡爾賽和約後的國際地位。這一條約為兩國經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意義 條約結束了德國與...
第一節 蘇聯調整對外關係 一 奧地利國家條約 二 日內瓦首腦會議 三 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 第二節 從第二次柏林危機到古巴飛彈危機 一 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爆發 二 戴維營會談 三 維也納會談與柏林圍牆 四 古巴飛彈危機 第三節 美蘇的核競賽 一 美蘇的核競賽 二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和《防止核擴散條約》三 限制...
通過這次訪問,他促成了蘇聯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和蘇聯與西德的建交。1959年,艾森豪總統在白宮為前來華盛頓出席杜勒斯葬禮的外國貴賓們舉行了一個招待會。阿登納在招待會上看見尼克森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站在一起。葛羅米柯剛從陷入僵局的關於德國和柏林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上飛到華盛頓。此前,美蘇雙方的會談很不愉快,...
民主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納粹德國的蘇聯占領區基礎上和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占領區範圍上成立。民主德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有大約270萬居民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聯邦德國。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沿著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圍牆以阻止居民外逃。民主德國執政黨是德國統一...
烏弗埃-博瓦尼是非洲反對共產主義的強硬派,1967~1969年曾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但1969年5月底宣布同蘇聯斷交。博瓦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採取敵視態度。他多次公開污衊中國,叫囂要阻止“黃種人”向非洲“滲透”。1971年5月,博瓦尼公開叫嚷他從不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是因為不少國家“同北京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他還...
50年代聯邦德國執行以外交部國務秘書之名命名的哈爾斯坦主義,即堅持聯邦德國在國際上代表整個德國,拒不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邊界和民主德國,除蘇聯外不與任何同民主德國建交的國家建立和保持外交關係。此政策使聯邦德國與蘇聯東歐長期對立,加深對美國的依賴。1969年勃蘭特出任總理,放棄哈爾斯坦主義,正式推行...
民主德國創下了東歐集團中最高的工業產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準,在短短41年內曾崛起於世界,躋身於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國的現代化事業,很大程度上是“依憑”著蘇聯的興盛而興盛,蘇聯的衰退而衰退。外交 1949年10月民主德國和中國建交。1972年12月21日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簽訂了關係基礎條約,並...
1966年12月出任聯邦德國外交部長。1969年大選後當選總理。1974年5月6日辭職後,歷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名譽主席等職。1976年又被選為社會黨國際主席。1992年10月8日在家中逝世,享年78歲。維利·勃蘭特任內以和蘇聯集團和解的新東方政策打開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年在華沙的華沙之跪引起全球矚目。為此他在1971年...
紅旗是國際勞工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也是德國十一月革命被資產階級放棄的旗幟,因此這個方案案很快就被否定了。另一個方案是魏瑪共和國的黑-紅-金三色旗,由於讓人聯想到軟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當時的失業和社會危機,蘇聯方面否定了這一方案。最後剩下的是黑-白-紅三色旗,這面旗幟曾是1943年二戰期間蘇聯領導下...
此外,自史達林逝世後,蘇聯改變了史達林時期堅持的對奧和約應在德國問題解決以後才能簽訂的立場,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於1955年簽訂對奧和約,結束了四大國對奧地利的占領,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應邀訪蘇,舉行兩國建交談判。經過幾天的艱苦會談,雙方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59年,...
另外,西歐國家再也無法鞏固他們原有的列強地位,使得讓世界上出現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對立的超級強權。為了確保德國不會再次威脅到和平,德國部分重工業遭到拆除,煤炭開採區被隔離(薩爾、西里西亞)或由國際控管(魯爾區)。 [3] 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思潮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溫斯頓·...
一九四五年德國在二戰中戰敗,被美、英、法、蘇四個戰勝國依據《鑒於德國失敗和接管最高政府權力的聲明》及其後的波茨坦協定,分區占領。冷戰開始後,德國統一問題成為美蘇兩國在歐洲對抗的一個焦點,在美英法占領區和蘇聯占領區分別相繼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被分裂為兩個國家。顯然,德國...
哈爾斯坦主義的本質就是聯邦德國代表整個德國,不承認民主德國,因此不能同任何與東德建交的國家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蘇聯是四大國之一因此例外)。哈爾斯坦主義是阿登納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但後來的事實表明,實行哈爾斯坦主義只能束縛聯邦德國自己的外交活動能力,反而使自己被孤立起來。發展歷史 1957年,前南斯拉夫和東德建交...
相比之下,英美等戰勝國在奧地利執行了“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將在戰時曾經協助德國的蘇聯民眾遣返母國,之後遣返對象甚至擴及為了逃離共產黨掌政而離開蘇聯的東歐難民。被遣返的難民有極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營區中被肅清。 由於戰後嚴峻的財政困境,列支敦斯登王朝經常通過出售家族所擁有的藝術珍品來緩解,...
在此之前,史達林已經收到了來自一些蘇聯間諜和蘇軍將領的警告,但他認為納粹德國不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在徹底擊敗英國之前就進攻蘇聯,因此沒有對同納粹德國展開本土戰爭做充分的準備。在確認德軍的入侵後,史達林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和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並於同年7月3日發表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原會長、黨組書記 梅兆榮(1934年2月-2023年11月22日),男,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北京外國語學院肄業。1951年1月參加工作,195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日耳曼語言文學系學習。 [4] 1956年後,歷任駐民主德國大使館隨員,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副處長...
第一節 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和中國 第二節 建立外交關係 第四章 走向全面發展 第一節 兩國關係中猶存的蘇聯陰影 第二節 兩國關係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 1989年——兩國關係中的一個曲折 第四編 20世紀90年代中德關係的新發展/227 第一章 曲折中前進的中德關係 第一節 中國支持兩德和平統一 第二節 ...
納粹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份條約有一則秘密的條款,就是要寇松線成為德國和蘇聯的分界線。蘇聯紅軍在9月17日進入波蘭,很快就到了商定的西部邊界,收復了1920年失去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22日,蘇德軍隊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現布列斯特)接觸。第三帝國和蘇聯9月29日簽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