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經濟結構變化
- 適用領域:國際關係
蘇聯經濟結構變化是蘇聯國民經濟部門結構在幾十年內變化很大,總的趨勢是:工業和重工業比重不斷上升,而農業、輕工業的比重逐漸下降。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戰前時期尤其是工業化開始後,重工業比重迅速上升,農業和輕工業比重迅速下降...
其實質是在計畫經濟的框架內,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管理經濟。這個改革,在當時曾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鼎盛期。勃列日涅夫...
蘇聯人民經過艱苦的努力,兩個五年計畫的主要任務都勝利完成了。由於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54.5%提高到1937年的77.4%。在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生產的比重...
蘇聯劇變後,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開始了艱難的體制轉軌,走上一條與蘇聯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不同的改革道路,掀開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俄羅斯經濟轉軌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程,令世人矚目。這不僅因為俄羅斯是計畫經濟發樣地蘇聯的...
在工業上通過對基本建設投資結構和生產部門結構的調整和變動,使發展建立在更靈活、更有效的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在農業上通過農莊間的協作和農工一體化,使農業生產專業化和集約化,提高農業生產率。五年計畫的制定和實施,對蘇聯國民經濟的...
當他還在蘇共總書記任上時,他就把蘇聯模式概括為“極權官僚模式的社會主義”、嚴重“變了形的社會主義”、“曲解了的社會主義”、“專制的”社會主義,認為蘇聯過去搞的不是真正科學的社會主義,他還把蘇聯模式看成障礙蘇聯經濟與社會發展...
第三篇 轉型中的俄羅斯區域經濟與部門經濟 第八章 俄羅斯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 第一節 蘇聯時期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演變 第二節 轉型時期俄羅斯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裂變 第三節 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層次分析 第九章 轉型時期的俄羅斯遠東...
導言部分主要分析選題的原因和意義,提出該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勾勒該書的邏輯體系和結構安排,最後闡釋研究意義。主體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展開對“經濟模式”概念、性質、結構、特徵等的分析,從而確立全書的理論基礎和框架。第二章...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含義 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
第一部分系統、全面地反映蘇聯、美國、日本、德國,聯邦德國、法國、英國1800———1982年間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第二部分重點收集蘇聯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農業和對外經濟...
史達林憲法和高度集中的史達林模式的形成二五期間,在蘇聯社會階級結構方面,一切剝削階級都已被消滅,剩下的只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勞動知識分子。史達林在1936年11月召開的全蘇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宣布蘇聯已建成社會主義社會,通過了...
第六章 蘇聯社會結構對戈巴契夫改革方針選擇的影響與制約 第一節 蘇聯社會結構一利益關係對改革方針第一次調整的影響 一 確定“經濟社會加速發展戰略”二 轉向經濟分權改革的方針 第二節 經濟分權改革與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變動 一 改革對...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簡稱“蘇聯”,是存在於1922—1991年的社會主義國家。 [1]由其由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
第三節 傳統體制的傳統產業結構正效應 第四章 蘇聯傳統體制的傳統產業結構負效應 第一節 傳統體制的內在缺陷 第二節 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路徑與績效 第三節 傳統體制與傳統產業結構耦合的失敗 第五章 俄羅斯經濟轉型的產業結構效應 第一...
第二節 普京時期的經濟成長 第三節 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與前景 第八章 能源工業概況與能源戰略 節 能源工業發展概況 第二節 能源工業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 第三節 能源戰略 第四節 能源工業發展前景 第九章 經濟結構的演變與調整 ...
赫魯雪夫在執政期間,對蘇聯經濟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和調整。長期以來,蘇聯只注意重工業的增長,忽視農業的發展,甚至掩飾農業方面的嚴重問題。蘇聯曾宣布,1952年的穀物產量達到13,000萬噸。馬林科夫在黨的十九大上宣稱:“農業問題永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