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作者是洪宏,由中國電影出版社於2008年9月1日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
- 又名:Influ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hinese "17-Year" Films(外文書名)
- 作者:洪宏
- ISBN:9787106029661
- 頁數:244頁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叢書:隨園影視論叢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電影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外文書名:Influ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hinese "17-Year" Films叢書名: 隨園影視論叢 平裝: 244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9787106029661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講述了蘇聯電影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長曆程,已是不爭的事實,蘇聯電影對於中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建國後“十七年”的電影創作,則更是因緣際會,情德交融,誼切苔岑。
編輯推薦
《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洪宏,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1972年生,安徽宿松人。199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戲劇方向),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專業(電影歷史與理論方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已在《文學評論》、《電影藝術》、《當代電影》、《戲劇藝術》、《文藝爭鳴》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與人合著《西方電影理論史綱》(中華書局2005年版,獲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當代戲劇史稿》(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蘇聯影響與“十七年”電影的創造機制
一、“人民電影”與“人民美學”:中、蘇電影的相同本質
二、中、蘇電影的思想、藝術差異
三、蘇聯影響與“十七年”“人民電影”的創造機制
四、蘇聯影響與“十七年”電影的現代性問題
第二章 蘇聯影響與“十七年”電影的多重外來影響源
一、蘇聯影響:“同向對應”與“逆向錯位”
二、50年代:“日丹諾夫主義”與“解凍”思潮
三、“文革”前的60年代:人道主義與“日丹諾夫主義”
四、“十七年”電影與其他世界電影潮流
第三章 “十七年”電影劇作理論與蘇聯影響
一、“電影劇本是影片的基礎”
二、電影劇本的“文學性”與“電影性”
三、電影劇本創作的目的、任務與方法
四、電影劇本的編劇技法
第四章 “十七年”電影藝術特性理論與蘇聯影響
一、電影特性之一:大眾性
二、電影特性之二:綜合性
三、電影特性之三:視覺形象性
四、電影特性之四:蒙太奇
第五章 “革命化”敘事與歷史的重塑——“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與蘇聯影響
一、何謂“革命歷史題材”
二、“革命化”敘事與歷史的重塑
三、英雄形象創造:群像勾勒、性格化與理想化
四、蘇聯“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正面影響的整體性缺失
第六章 對現實的諷刺與歌頌——“十七年”現實題材喜劇電影與蘇聯影響
一、“十七年”主流喜劇電影觀念:強調歌頌、忌諱諷刺
二、諷刺喜劇:“干預生活”與批判意識的覺醒
三、“歌頌性喜劇”:歌頌現實與“革命的理想主義”
四、“十七年”喜劇精神的衰落與“無衝突論”影響
第七章 “忠實於原著”與意識形態再創造——“十七年”文學名著改編影片與蘇聯影響
一、名著改編:“十七年”電影對文學性和文學價值的追求
二、“忠實於原著”:從“再現”到“意識形態再創造”
三、“十七年”名著改編實踐與蘇聯影響
四、名著改編藝術個性的缺乏與對蘇聯影響源的選擇
第八章 失衡的銀幕:在政治與審美之間——“十七年”電影的銀幕美學與蘇聯影響
一、近景、特寫鏡頭與“富有階級特徵的臉”
二、“十七年”電影的畫面構圖與“蘇聯鏡頭”
三、“十七年”銀幕的蒙太奇美學與蘇聯影響
四、“十七年”銀幕美學的缺失與蘇聯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電影是一門可以超越地域或國界產生巨大感染力的藝術。優秀的電影作品對觀眾的心靈與智慧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和深遠影響,往往無法估量。唯其如此,凡於20世紀50至60年代度過青春期的中國觀眾,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無不伴有一份濃濃的蘇聯電影情結。他們幾乎是追隨著蘇聯電影中的一些英雄和正面人物一起長大成熟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保爾·柯察金,《青年近衛軍》中的奧列格、柳芭,《夏伯陽》里的夏伯陽、富爾曼諾夫,《偉大的公民》中的基洛夫,《革命搖籃維堡區》里的馬克辛,《真正的人》里的無腳飛將軍,《鄉村女教師》中的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卓婭》中的卓婭和舒拉,以及《瑪申卡》、《牛虻》、《政府委員》、《遠離莫斯科的地方》等許多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都是他們心中的偶像,前行中的人格榜樣和精神楷模。蘇聯電影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長曆程,已是不爭的事實,蘇聯電影對於中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建國後“十七年”的電影創作,則更是因緣際會,情德交融,誼切苔岑。
蘇聯電影何以能影響中國電影及其觀眾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期間中國電影所處的社會與歷史語境是什麼?建國國中國在確立本民族電影的內在機制時,吸納了哪些以蘇聯為主的外來文化資源?同蘇聯電影相比較,中國電影又顯現出哪些與之相通或相異的美學特徵?等等,都是研究“十七年”電影不可或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