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耀先(原河北省軍區文化處長)

蘇耀先(原河北省軍區文化處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耀先,河北安新縣人。1921年1月出生,1937年10月參加抗戰,任青救會主任、文建會幹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耀先
  • 外文名:suyaoxi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安新縣
  • 出生日期:1921年1月
  • 代表作品:《心之聲》
  • 性別:男
簡介,事跡,

簡介

河北安新縣人。1921年1月出生,1937年10月參加抗戰,任青救會主任、文建會幹事等。1942年入伍,成為冀中軍區九分區教導大隊繕寫員,1943年後,任晉察冀軍區教導團油印組長等職。建國後曾任天津警備區文化科長、河北省軍區文化處長、秘書處長、宣傳處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1981年離休。

事跡

老人雙目失明,每天背詩詞聽新聞
石家莊警備區第五干休所,蘇耀先家的客廳內掛了好幾幅他自己寫的書法作品。“將帥詩詞選”中河北籍將軍的詩句、文天祥的《正氣歌》等,字型挺拔蒼勁。可惜的是,蘇耀先22歲患眼疾左眼失明,十幾年前右眼也看不見了。不過,他每天聽評書、聽新聞,還背誦毛主席詩詞,樂在其中。
蘇耀先耳朵不好,記者面向他大聲說話時,他的老伴、85歲的周嘉玲也在一旁當起了“翻譯”。“他年輕時喜歡跑步,還愛打籃球。以前身體好時喜歡騎腳踏車去外地。現在身體不如從前了,生活仍然非常規律。每天下午背詩詞、聽評書、聽新聞。”周嘉玲說。蘇耀先老人心境很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活著心情要樂,身體要活動。”他自稱“直叟”,因為他覺得自己性格直爽,不會拐彎抹角。
蘇耀先幾年前出過一本書《心之聲》,收錄了自己從抗戰時期到近幾年所寫的百餘首詩。其中有幾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戰年代的崢嶸歲月。
漕河邊幫忙修戰壕
蘇耀先4歲就上學了,這緣於父母的一個心結。他的曾祖父雖是個秀才,對討營生過日子卻不在行,生活得並不寬裕。他的祖父、父親都沒上過學,給人打長工的日子不好過,因此父母希望孩子們能有文化。
“七七事變”後,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沿漕河修築工事,準備抵抗日寇南下。當時16歲的蘇耀先聽說這件事後,專門趕到修築工事的現場,出於抵抗外敵的迫切心情,也積極參加。即使趕上大熱天兒、下雨天兒都毫不在意。工事修好了,蘇耀先非常高興,以為可以戰勝日本強盜了。但國民黨軍隊不久就南撤了,這個16歲的少年,也被“潑了一瓢冷水”,心裡很難受。
1937年10月,蘇耀先參加了村裡的青救會,第二年成了青救會主任,後來又成為安新縣文建會(文化界抗戰建國聯合會)幹事。當年11月,日寇占領蘇耀先的村子後,8位鄉親遭到槍殺。第二天下午敵人撤離,大家回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掩埋被殺的鄉親。“抬棺入土無眼淚,只有烈火胸中燃”,蘇耀先把自己怒不可遏的心情,寫進了這首小詩里。
伴著菜油燈熬夜刻蠟版
1942年,蘇耀先和一批地方幹部被抽調到延安學習,後來又因為參加學習的人已滿員,由北方局介紹到部隊,成為冀中軍區九分區教導大隊繕寫員。對此,他曾把當時的感受寫進詩里:“文武筆槍皆抗日,殺敵立功自英雄”。
繕寫員的工作就是刻蠟版、印檔案,還出版小報,工作量很大,經常工作到零點以後。當時條件艱苦,有時連煤油燈都沒有,只能藉助菜油燈微弱的燈光來工作。當時開會的所有檔案,都要通過刻蠟版來印發。教導大隊的小報內容也很豐富,訓練情況、技術方面的問題等,小報上都有體現。
22歲那年,也就是1943年,蘇耀先患上眼疾,因無法醫治,左眼失明。從此,他靠一隻眼睛刻蠟版。刻蠟版是個細緻活兒,一平方厘米的面積,要安排4個字,有時甚至是6個字,很考驗人的耐心。那時候,因為經常加班熬夜,原本不吸菸的蘇耀先,養成了吸菸的習慣,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戒了煙。 因為刻蠟版刻得好,有緊急任務時,蘇耀先不時被調到別處幫忙。
雖然沒有直接扛槍上戰場,蘇耀先也時刻感覺到戰爭的緊張氣氛。部隊在哪裡打了一場仗,勝負如何,在哪裡遭遇鬼子,結果怎樣,他都通過檔案和小報關注著。尤其是趕上鬼子掃蕩,教導大隊也下到連隊,跟戰士們一起往山里躲避。有一次,他們隨縣大隊活動,由西部轉移至任丘的采蒲台,剛下船入村住下,敵人又襲來了。邊打邊撤,一名戰士犧牲,還有八名不識水性的戰友溺亡。他把這件事也寫成了詩,抒發對戰友的懷念和無限惋惜之情。
抗戰年代條件艱苦,吃飯是個大問題。每人每頓飯定量是13兩小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8兩),每天兩頓飯。有時餵牲口的高粱、黑豆也成了大家的飯。那時候,部隊經常開會讓大家討論問題,“你對吃不飽怎么認識?”也成了一個議題。大家的意見非常統一,條件再艱苦,也要奮力殺鬼子,把日本兵趕出中國,就有好日子過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