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繡唐卡
- 釋義:用繡針穿引絲、棉在絲綢反覆穿刺
- 存世發展:存世量稀少 工藝瀕臨失傳
- 展廳地址:北京法華寺街天壇古玩城3號館
蘇繡唐卡,存世發展,蘇繡唐卡展廳地址,北京地區,蘇州地區,
蘇繡唐卡
蘇繡唐卡是唐卡的一種,是一種用繡針穿引絲、棉、毛、化纖等不同材質的線,在絲綢、布帛等紡織材料上憑藉繡針的反覆穿刺,引導繡線在紡織材料上留下線跡,以線跡的細密排列組成佛、菩薩、金剛、護法等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天空,大地,山川河流等圖案的特殊工藝形式。
刺繡用的針相當於畫師手中的畫筆,刺繡用的彩絲線相當於畫師調色盤裡的色彩,而各種針法在起落針時留在面料上的針跡,又相當於畫筆在畫布上留下的筆觸。畫家隨意的一筆,需要刺繡工藝師穿引千次才能完成,可謂一筆千線。
存世發展
蘇繡唐卡存世量稀少 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刺繡唐卡是各類唐卡中最為貴重的品種,其中尤以蘇繡唐卡為尊,乃精品中的精品。據故宮博物院宗教文物專家王家鵬老師介紹,蘇繡唐卡存世量極少,價值高昂,是唐卡中的奇葩。乾隆年間,清廷提供唐卡樣本,在精通佛教教義的高僧,精通繪畫塑造佛像的大師指導下,由江南蘇州刺繡藝人採用刺繡的方法對唐卡內容進行二次創作,用針代筆,以彩色線代替礦物顏料,耗時數年才能繡制出一幅作品。同樣尺寸和複雜程度的唐卡,刺繡所用的時間是手繪唐卡所需時間的6-8倍。刺繡技術複雜,造價昂貴,即便是集舉國之力的清王朝也不會成批量的製作蘇繡唐卡,只製作少量的蘇繡唐卡精品作為禮品和皇家佛堂收藏之用。藏區缺少製作刺繡唐卡的蠶絲線,藏族婦女也沒有漢族婦女必須精通“女紅”的傳統,所以西藏始終沒有精細的刺繡唐卡傳世,只有在清政府對歷代班禪、達賴等活佛、法王進行賞賜時,才有機會收藏到蘇繡唐卡。故宮博物院僅保留有十餘幅清朝時期製作的蘇繡唐卡,西藏布達拉宮也僅存有兩三幅清廷賞賜的織繡唐卡。蘇州刺繡唐卡,代表了唐卡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原傳統手工刺繡技藝與西藏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蘇繡唐卡由於製作極其複雜,耗時漫長,成本高昂,使得很多手工藝人和藝術機構不敢觸碰,而蘇繡唐卡的製作技藝更是處於瀕臨失傳的危險境地。
當代刺繡唐卡技藝恢復取得重大進展
為了挽救蘇繡唐卡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刺繡唐卡製作技藝,2006年,吳宏武所在的北京世紀和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仔細研究了故宮收藏的清代刺繡唐卡的工藝,從蘇州精選了幾十名繡娘從事刺繡唐卡試製工作,不考慮市場、不考慮銷路,全部作品都由世紀和生公司來收購。通過六年的努力和摸索,伴隨著一件件未成功的作品和走進走出的刺繡藝人,世紀和生公司終於突破了蘇繡唐卡製作的技術關和藝術關,將藏族文化的唐卡和代表當今刺繡藝術最高水平的蘇繡藝術相結合,完成了蘇繡唐卡工藝恢復工作。2011年3月,為了更加有效地發揮技術優勢,形成產業規模,吳宏武成立了蘇州菩提樹刺繡藝術有限公司,將以往分散加工的藝人集中開始刺繡創作。已經完成了十幾件作品了。繡一件中型唐卡,大約需要2年時間,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態,由於工藝水平要求太高,有一半繡娘半路退出。
蘇繡唐卡是一門精工細作、耗時費力的藝術,因此,每一件作品的問世對於設計師和刺繡工藝師來說,都要付出極其艱辛的勞動。由於工作量大又要精心加工,刺繡唐卡的完成往往需要數月,幾年或更長的時間。吳宏武介紹說:“我的朋友帶了一件刺繡唐卡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一家博物館立刻要求收藏。”刺繡唐卡漢藏藝術形式合璧,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
以該公司最初完成的一套《佛本生故事》蘇繡唐卡為例,這一套佛本生故事一共九幅,描述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宮中生活到出家,修苦行,降魔,成佛,涅槃等九個階段的人生經歷。每幅作品的尺寸都在60*90cm左右,由九名經過專業訓練的刺繡工藝師歷時3年的時間完成,色彩明快鮮艷,立體感強,具有典雅富貴的藝術效果。吳宏武說,這九幅唐卡凝聚了公司和藝人們六年的心血,意義重大,無論客人開價有多高,他都不會出讓,會永久的留存,作為籌備中的刺繡唐卡藝術館的首批藏品。
蘇繡唐卡展廳地址
北京地區
北京東城區法華寺街天壇古玩城3號館一層31號世紀寶藏店。
蘇州地區
蘇州高新區東渚鎮鎮湖街道繡館街7-5號 蘇州菩提樹刺繡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