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瑜墓

蘇瑜墓位於陝西省武功縣普集鎮宣村東北。蘇瑜,字溫玉,扶風武功人,武周時期始州司馬、襄城縣開國男。2010年9月,宣村東北磚廠在取土時,發現了該唐代壁畫墓,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9月17日至10月7日完成發掘工作,墓葬編號M1。

該墓葬地處武功縣二道塬上,地勢北高南低,東南距普集鎮約3.5公里,南距宣村北部武一支渠約160米。地理坐標為:34°17′12.4″N,108°10′33.4″E,海拔472米。根據出土的墓誌可知,墓主為始州司馬蘇瑜,卒於長壽二年(693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瑜墓
  • 地址:陝西省武功縣普集鎮宣村東北
形制結構,墓室壁畫,墓室,隨葬品,墓誌,墓主介紹,發掘意義,

形制結構

M1為斜坡墓道多天井磚室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方向176°。由於常年取土破壞,發掘工作是在距原地表7.2米的現地表上進行。據現場調查詢問,墓葬原長度約30餘米,現存部分水平通長15.6米。殘存天井、甬道及墓室。墓室底部距原地表10.7米。現存天井3個,過洞2個,甬道1處。葬具木棺,已朽,殘存有黑色朽跡,尺寸不清。在墓室東部發現有朽木的殘塊,以及黑漆皮殘片,漆皮保存有3~4層,應為棺木上的髹漆。人骨已朽,葬式不清。

墓室壁畫

墓室

墓室位於墓葬的最北端,南接甬道。平面近方形,南北3.3、東西3.15米。墓室僅四壁磚砌,直壁高2.2米,底距頂部2.9米。覆斗狀頂部,點綴有白灰點形成的寫意星象圖;青磚鋪地,橫縱相錯。墓室西側有磚砌棺床,長3.3、寬1.9、高0.16米。棺床東側,南、北分別有象徵供桌的磚砌平台。草拌泥較硬,白灰層酥鬆。白灰面上彩繪壁畫。八連屏屏風畫,圍繞棺床。
墓室四壁皆繪壁畫,頂部寫意星象圖,除墓室口部及頂部少量破壞,大多保存完整。墓室西壁及南壁西側、北壁西側,圍繞棺床繪折式八扇連屏屏風畫,西壁繪四扇,南、北壁各繪兩扇,所繪內容大體相同,以紅色勾出屏框,每扇各繪一幅完整的樹下人物圖。北壁東部為貴婦圖,東壁為樹下老人講經圖。壁畫之上保留有抹痕,濕壁未乾時作畫。人物、樹木、花草以墨線勾勒輪廓,再以色彩渲染。墓室頂部自然抹光,未施白灰層,點綴以白灰點,為寫意星象圖。

隨葬品

隨葬品共14件(組),有陶俑、陶罐、鉛器、墓誌等。由於盜擾,分布雜亂,在3號天井與甬道連線處的盜洞出土陶俑1件、殘陶牛1件;甬道內出土墓誌1合、陶罐2件;墓室內出土塔式罐1件、殘俑頭2件、小鉛器3件、串飾1件、金飾1件、“開元通寶”20枚。

墓誌

墓誌 1合。M1∶3 ,志蓋為青石質,方形盝頂,邊長64、厚6.2、剎面寬9.5厘米,頂面陰刻篆書“大周故蘇君墓誌之銘”3行,行3字,剎面飾蔓草、寶相花,四側素麵。墓誌為白石,色白泛黃,方形,四側紋飾蔓草、寶相花。邊長63.5、厚14.5,石面有方形界格。志文楷書,33行,滿行33字,共 1024字。

墓主介紹

蘇瑜(648~693年),字溫玉,唐扶風武功人,史無傳。蘇瑜曾祖羅,隋大將軍、利州總管、資邛二州刺史、益州總管府長史、通秦郡開國公。《元和姓纂》作“沙羅”,《隋書·蘇孝慈傳附兄子沙羅》有載。祖康,唐右武衛將軍、襄城男。其父守忠,《元和姓纂》雲“守忠,駕部郎中”。蘇瑜“起家太子右千牛”, 累遷絳州司士、陝州陝縣令、右衛長史,武周時授朝散大夫、行稷州武功縣令,除始州司馬,襲爵襄城縣開國男。朝散大夫,從五品下。長壽二年二月病逝於武功縣之官舍,當年八月葬於仙遊鄉之原(今為武功縣南仁鄉),墓葬的準確年代應為693年。

發掘意義

該墓的墓葬形制與同時期的主流形制相同,為多天井斜坡墓道單磚室,墓道偏於東側。雖然該墓形制不完整,但與其時代相近、級別相同的臨潼區唐遂州司馬董務忠墓可做其墓葬形制的補正。墓室為覆斗狀頂,並且頂部中央有方形凸起藻井,在當時的主流形制中較為特殊。
關於該墓壁畫樹石的畫法,與略晚的章懷太子墓(706年)中所出現的樹石,風格相近。岩石結構清晰,濃墨勾勒形狀,暈以石綠、赭石和淡墨,渲染表現出岩石的體積、質感。樹幹輪廓以粗筆勾畫,潤以赭石、淡墨,盡顯老樹蒼勁的質感。但樹葉的畫法不盡相同,章懷太子墓樹葉用雙勾法畫出,染以石綠;而蘇瑜墓樹葉的畫法,先以石綠渲染出樹葉的形狀,後以濃墨勾勒枝、莖,筆法舒展自由。通過對四壁石灰面的觀察,壁畫之上有抹痕、指痕,形成在石灰乾燥之前,該墓壁畫應是濕壁作畫,這不同於中國傳統的乾畫法,是新的技法,或是倉促作畫,還有待新資料確認。
現今所知陝西唐代壁畫墓多分布在都城長安及帝陵一帶,關中西部僅發表岐山唐元師獎墓。武功蘇瑜墓的發掘,豐富了關中西部壁畫墓的資料,為研究唐墓壁畫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