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巧龍

蘇氏巧龍材料發現與新疆準噶爾盆地卡拉麥里地區的中上侏羅統的石樹溝組地層中。根據發現材料中左側肩胛骨的數量推測,至少已有24個巧龍個體被發現。

蘇氏巧龍的命名最初由董枝明於1990年確立,歸為腕龍科。之後,又被歸屬於原始的巨龍類。2004年,蘇氏巧龍被歸入原始的大鼻龍類。2009年,最新的系統分心表明巧龍可能屬於基幹真蜥腳類。

巧龍的個體較小,從大部分脊椎的椎體和神經弓分離判斷,已經發現的大多數巧龍材料屬於未成年個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蘇氏巧龍
  • 拉丁學名:Bellusaurus sui
  • :動物界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形次亞目
  • :蜥腳類
  • 亞科:真蜥腳類
  • :bellusaurus 巧龍
  • :蘇氏巧龍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卡拉麥里地區恐龍溝
基本信息,恐龍簡介,

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蘇氏巧龍拉丁文名: Bellusaurus sui
恐龍體長: 長5 米,寬 0.7 米,高 2 米恐龍體重: 不詳
蘇氏巧龍
恐龍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侏羅紀中期
生存地點: 中國新疆卡拉麥里地區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蜥臀目·蜥腳類

恐龍簡介

蘇氏巧龍是一種小型的勺齒型蜥腳類恐龍,推定長度約4.8米,頸項短小,頸椎中央大約是背脊椎的1.2倍長。頸椎與背椎的側腔非常寬廣,神經棘沒有分支叉開。位居克拉瑪依地區的恐龍溝單一個遺址就發掘到十七具巧龍個體。顯然的,在這片充滿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龍爭食獵物。而根據形態的進一步分析推斷,這群巧龍可能是未成年的幼體族群。巧龍生存並埋葬的地層是侏羅紀中期的五家灣組岩石,主要出露在準噶爾盆地東北方的將軍廟與克拉瑪依地區。地層厚度達400米,是由黃灰色及紫紅色的泥岩,頁岩與砂岩構成。在最底部含有黃綠到灰色的礫石層,在頂部則蓋上紅色泥岩與黃綠色頁岩、砂岩。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龍考察隊重返五家灣組岩層,結果無功而返,僅僅發掘到少量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殘片,兩顆蜥腳類恐龍牙齒,以及許多意想不到的龜鱉類化石。這些化石與早先發掘到的恐龍化石正由中加恐龍專家們進一步研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