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追尋其行跡,為讀者勾畫出一個富有傳奇的蘇曼殊
作者簡介
徐新平,1948年畢業於天津大同中學。歷任第四野戰軍高炮三團宣傳員,廣州軍區防空軍演出隊隊長,廣州空軍文化處文藝指導員,《
西湖》月刊編輯,杭州歌舞團副團長、指揮,杭州市群藝館副館長、市文聯副秘書長,杭州市文化局文藝志辦公室副主編、藝術創作中心專業作家,二級作曲。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
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傳記《黃河魂》、《
弘一大師》、《
蘇曼殊》,長篇兒童文學《冼星海全催的故事》等
圖書目錄
小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後 記
圖書後記
說來也是緣,1994年改完書稿之時,正好是曼殊大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2014年再版此書之際,恰巧是曼殊大師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非常欣慰,它伴隨著一股油墨香氣,將以清新的面目重新回到讀者的面前!
為曼殊大師寫傳,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是在拙著《弘一大師》出版後,在友人的慫恿下才有了這個念頭。這不僅因為他們是南社兩大奇人之故,而且在為弘一大師作傳時,於蒐集材料中也發現了不少的重疊之處,然此二人的家世、性格、業績與修持又絕然不同。弘一大師最祖察詢終成為中國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而曼殊大師卻是個不拘小節的浪漫且戒判籃多才多藝的奇僧。為曼殊寫傳,過去遲遲不敢落筆,唯恐走了樣子,那時只不過是讀了一些零零散散的紀念文章和曼殊的詩句等。當正式蒐集了材料之後,又感到傳主的性格、行蹤及非僧非俗的外套太多變,加上他的知識和才氣,唯恐把握不準。
一九八九年春,我發願為蘇曼殊寫傳,力求展示傳主的身世與坎坷道路上的苦鬥精神以及不朽的業績,旨在與讀者朋友一道研究這位浪漫奇僧的生平和作品,以確定他在我國近代文化名流的一個恰當席位。藉此次再版的機會,在此感謝
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李萍女士和李碩儒、李向晨等先生的熱情支持,正是他們使本書的寫作計畫調整了“音準”,也是我完成這部書初稿的直接動力。
傳記文學不同於文學傳記,傳記文學首先是史實的“傳”,以文學的形式增強其可讀性。在蒐集材料時,得到了多個單位以及范民聲、龐曾涵、鐘威凌、蔣關泰等先生和衍智法師的熱情幫助,尤其是《光明日報》的李蔚先生,不僅給本書初稿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珍貴材料,還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舉蜜舉格歷史照片。在此,一併表示深切的謝意。
曼殊的歷史資料,不盡相同,整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還有不少疑點和空白。加上精力所限,再版此書,錯漏之處仍在所難免,乞望方家、讀者不吝賜教。
徐星平
二○一四年六月十六日記於杭州
圖書序言
他,是個出家和尚,卻又是一代文壇名士。這就是本書的傳
主詩僧蘇曼殊。
一九一八年五月三日,上海《民國日報》上登載了一條訃告,
誰能相信,一個年輕的和尚圓寂,這訃告的具名人卻是汪精衛、
林鏡台和丁仁傑。而在他彌留之際,還是由陳果夫、蔣介石悉心
照料的,就憑這點,也夠人們思索半日的了。
不過,他確實是個奇僧。奇,就奇在他有一個難言的身世,
由此而生髮,他的怪癖,他的創作個性,作品的風格,譯文的選擇,
小說的情節,均與其難言的“隱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他雖然受過“三壇大戒”,是一個出家的比丘,但在那國事
蜩螗的年代,他始終隨著時代的風雲,與革命黨人保持著密切的
往來,如孫中山、黃興、陳英士、宋教仁、陳巢南、朱少屏、李叔同、
葉楚傖等,再檔匪喇而且與章太炎、陳獨秀、柳亞子過往甚密,並受到孫
中山的賞識,稱其為“革命和尚”,還親自為《曼殊遺墨》題了簽。
他是個天才的藝術家,是詩人、文學家、畫家,又是熟通英、日、
中、法、梵文的翻譯家,是向我國介紹拜倫、雪萊詩作的第一人。
蘇曼殊凝疊棕獄承組傳
胡寄塵說得好:“他的畫,他的詩,他的小說,都別有一種風致。
有人說他的畫是融化中國畫和東洋畫而成的,實則他的畫在中國
和南宋馬遠很相似。詩略近晚唐,總之高逸有餘,雄沉不足,說
他是東洋風氣,也不為過。詩畫如是,小說也如是。”“不過他
做的幾部小說都很好。大概他的小說里都有他自己的小影在裡面。”
此話不假。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然而他在封
建的中國家族中,卻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小番子”。
然而,這個小番子一旦走進了革命的隊伍里,那推翻清王朝
封建統治的思想更激進,作品更熱烈、更辛酸。柳亞子、柳無忌
以及後來的馬以君、李蔚用其心血蒐集到的曼殊作品有:小說《斷
鴻零雁記》、《焚劍記》、《絳紗記》、《碎簪記》、《天涯紅
淚記》,譯作《婆羅海濱遯跡記》、《拜倫詩選》、《悲慘世界》、《文
學因緣》、《英漢三昧集》、《梵文典》等,還有傳世的一百零
三幅美術作品、八十餘篇詩作以及《燕子龕隨筆》等。在近代中
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把印度文學譯為中文的,又是第一個注意
和引進《沙恭達羅》的翻譯家,為發展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過貢獻;
他的詩作,魯迅說是“心神俱佳”,並在青年中“惹起反映”;
前人對他的美術作品認為“時人無能望其項背”;作為小說家,
在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然而,這位奇僧時而一變,留起長發,西裝革履,儼然以名
士身份出現在秦樓楚館,涉足於章台柳巷,過起了放蕩不羈的生
活;一旦囊空如洗,則祝髮托缽,身披僧衣,寄食於寺廟,蒙上
了一層浪漫詩僧荒唐可笑的朦朧色彩。筆者蒐集了有關蘇曼殊的
部分材料,以傳記文學形式獻給青年朋友,讓我們沿著他的足跡,
共同評價這位詩僧吧!
傳記文學不同於文學傳記,傳記文學首先是史實的“傳”,以文學的形式增強其可讀性。在蒐集材料時,得到了多個單位以及范民聲、龐曾涵、鐘威凌、蔣關泰等先生和衍智法師的熱情幫助,尤其是《光明日報》的李蔚先生,不僅給本書初稿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珍貴材料,還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在此,一併表示深切的謝意。
曼殊的歷史資料,不盡相同,整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還有不少疑點和空白。加上精力所限,再版此書,錯漏之處仍在所難免,乞望方家、讀者不吝賜教。
徐星平
二○一四年六月十六日記於杭州
圖書序言
他,是個出家和尚,卻又是一代文壇名士。這就是本書的傳
主詩僧蘇曼殊。
一九一八年五月三日,上海《民國日報》上登載了一條訃告,
誰能相信,一個年輕的和尚圓寂,這訃告的具名人卻是汪精衛、
林鏡台和丁仁傑。而在他彌留之際,還是由陳果夫、蔣介石悉心
照料的,就憑這點,也夠人們思索半日的了。
不過,他確實是個奇僧。奇,就奇在他有一個難言的身世,
由此而生髮,他的怪癖,他的創作個性,作品的風格,譯文的選擇,
小說的情節,均與其難言的“隱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他雖然受過“三壇大戒”,是一個出家的比丘,但在那國事
蜩螗的年代,他始終隨著時代的風雲,與革命黨人保持著密切的
往來,如孫中山、黃興、陳英士、宋教仁、陳巢南、朱少屏、李叔同、
葉楚傖等,而且與章太炎、陳獨秀、柳亞子過往甚密,並受到孫
中山的賞識,稱其為“革命和尚”,還親自為《曼殊遺墨》題了簽。
他是個天才的藝術家,是詩人、文學家、畫家,又是熟通英、日、
中、法、梵文的翻譯家,是向我國介紹拜倫、雪萊詩作的第一人。
蘇曼殊傳
胡寄塵說得好:“他的畫,他的詩,他的小說,都別有一種風致。
有人說他的畫是融化中國畫和東洋畫而成的,實則他的畫在中國
和南宋馬遠很相似。詩略近晚唐,總之高逸有餘,雄沉不足,說
他是東洋風氣,也不為過。詩畫如是,小說也如是。”“不過他
做的幾部小說都很好。大概他的小說里都有他自己的小影在裡面。”
此話不假。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然而他在封
建的中國家族中,卻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小番子”。
然而,這個小番子一旦走進了革命的隊伍里,那推翻清王朝
封建統治的思想更激進,作品更熱烈、更辛酸。柳亞子、柳無忌
以及後來的馬以君、李蔚用其心血蒐集到的曼殊作品有:小說《斷
鴻零雁記》、《焚劍記》、《絳紗記》、《碎簪記》、《天涯紅
淚記》,譯作《婆羅海濱遯跡記》、《拜倫詩選》、《悲慘世界》、《文
學因緣》、《英漢三昧集》、《梵文典》等,還有傳世的一百零
三幅美術作品、八十餘篇詩作以及《燕子龕隨筆》等。在近代中
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把印度文學譯為中文的,又是第一個注意
和引進《沙恭達羅》的翻譯家,為發展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過貢獻;
他的詩作,魯迅說是“心神俱佳”,並在青年中“惹起反映”;
前人對他的美術作品認為“時人無能望其項背”;作為小說家,
在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然而,這位奇僧時而一變,留起長發,西裝革履,儼然以名
士身份出現在秦樓楚館,涉足於章台柳巷,過起了放蕩不羈的生
活;一旦囊空如洗,則祝髮托缽,身披僧衣,寄食於寺廟,蒙上
了一層浪漫詩僧荒唐可笑的朦朧色彩。筆者蒐集了有關蘇曼殊的
部分材料,以傳記文學形式獻給青年朋友,讓我們沿著他的足跡,
共同評價這位詩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