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國際商務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東部門戶,是園區的重要功能區域之一,區域面積8.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板塊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5.28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個圍網區(東區3.88平方公里,西區1.4平方公里),是於2006年12月17日,由國務院正式批覆命名同意成立的全國首家“開展具有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功能的海關特殊區域試點”區域,該區域是在原監管點、出口加工區A、B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基礎上整合而成。2012年11月22日,國際商務區獲得江蘇省商務廳批准正式設立,是省內唯一以國際商務區命名的特色產業園。
交通環境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重要配套區域之一,國際商務區區位優勢明顯,京滬高速、312國道、現代大道、唯勝路、捷運一號線、市域S1號線及吳淞江構成了國際商務區四通八達的立體型交通網路。同時,兩小時車程內可達周邊各大國際機場:上海浦東、虹橋,杭州蕭山、南京祿口、蘇南等機場,並可依託吳淞江內河航道直通太倉港、張家港以及上海港、寧波港。
功能區劃
國際商務區總規劃面積8.38平方公里,分為東區、西區以及吳淞江內河港綜合物流園三大板塊。根據保稅性質劃分,國際商務區同時分為5.28平方公里的綜合保稅區,和3.1平方公里的非保稅區域。依照產業特點和發展方向,國際商務區科學規劃設定了國際金融貿易區(主要開展離岸貿易、跨國採購、國際結算、投融資租賃,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業務)、國際商貿物流區(主要進行跨境電子商務孵化、交易、物流、結算)、貿易功能區(實行境外貨物入區保稅、國內採購貨物離境退稅政策的封閉式管理區域)、口岸作業區(主要開展進出口貨物的裝卸、存儲以及查驗等作業業務)、保稅加工區(字幕表現:重點開展加工製造、維修檢測、研發設計等業務)、保稅倉儲區(主要發展VMI和DC等保稅物流業務)、普通倉儲區(主要提供給國內外廠商進行原料存儲和成品配送)、生活配套區(集生活居住、休閒娛樂諸多功能於一體的公共區域)共8大功能區域。
組織架構
為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商務區發展,完善國際商務區管理體制和機制,2013年3月13日,蘇州工業園區工委、管委會經研究決定,建立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商務區工作委員會、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商務區管理委員會,與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管理辦公室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國際商務區工委、管委會(綜保辦)是以綜保區為核心的國際商務區功能板塊的管理機構,獨立運作,主要負責協調推進國際商務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
發展沿革
作為順應和助推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重要功能板塊,國際商務區是國家賦予園區進行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先後設立了唯亭海關監管點、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以及綜合保稅區等,創造了諸多個全國第一、唯一,實現了區域發展的起步、提升、引領和跨越進程。
1997年,設立全國首批三個直通式陸路口岸之一的滬蘇直通唯亭海關監管點,解決了蘇州地區沒有實際的國際性海港、企業不能就近通關的問題,並被譽為沒有港口的“虛擬海港”。
2002年,創新利用
國際航協(
IATA)給予的蘇州城市代碼“SZV”,將上海機場監管倉庫延伸到園區,打造了無跑道的“虛擬空港”,滿足了園區及周邊企業即時生產、零庫存需求。
2004年,獲批設立“蘇州工業園區海關保稅物流中心(B型)”,實現了兩倉(
出口監管倉和
保稅倉庫)整合,促進了跨國採購中心、分撥中心的相繼入駐。
2006年,
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成立,實現了直通式陸路口岸、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三區的功能整合和政策疊加,成為了國內首個綜合保稅區。同年,綜保區率先試點陸空聯運模式,即SZV出口業務,“無跑道機場”實現雙向貫通。
2008年,綜保區省內首試“區港聯動”業務,將太倉港區的港口功能延伸至綜保區口岸作業區,實現區港間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010年,綜保區作為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全國首批進境種苗指定口岸開始啟動運作。
2011年,綜保區成為全國首個獲批開展全球維修業務試點區域,該業務試點通過引導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拓展了企業的增值服務類型。
2012年,國際商務區獲得江蘇省商務廳批准正式設立。
2013年,國際商務區通過設立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中心,並引入國內知名電商——
蘭亭集勢進行B2C出口業務的啟動,首試江蘇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第一單,順利推動蘇州成為首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地級市。同年,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和進出口食品口岸指定監管場所資質獲批,全國唯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匯監測服務系統正式試點。
2014年,綜保區貿易多元化業務獲得國務院批覆,實現率先試點。同年,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改革試點園區資質也順利獲批。
經濟指標
2013年,國際商務區(綜保區)實現進出口額232億美元,監管貨值958億美元,監管貨運量363萬噸,受理報關單證112萬份。
國際商務區區域以占蘇州工業園區3%的土地,創造了約30%的進出口額和約20%的國、地稅入庫稅額,為蘇州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機構保障
區域在國際商務區管委會(綜保辦)的總體管理下,已實現海關、國檢、外管、藥檢,以及工商、公安、消防等機構的全部入駐,並在區內設定了蘇州首個口岸通關服務大廳,該大廳總面積超過5000平米,整合匯聚了以上所有機構以及報關、貨代等物流服務企業的各類口岸服務職能,為企業提供從註冊審批到進出口業務辦理及後續的收付匯、銀行結算一條龍服務,真正實現了進出口業務的一站式辦結。
發展特點
1. 發展規模逐步壯大
產業規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國際商務區已引進各類企業341家,主要業態包括加工製造、物流倉儲、分撥配送、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其中綜保區內累計註冊生產型企業118家,物流企業45家,貿易企業98家,累計投資總額37.2億美元,註冊外資13.2億美元,到賬外資12.5億美元。載體規模方面,區內各類基礎設施投入超40億元,已建有綜合保稅大廈、國際商務中心和國際服務貿易園等商業載體,建成保稅倉庫超40萬平方米,非保稅倉庫60萬平方米,廠房170萬平方米,公共載體和商業辦公設施60萬平方米,擁有江蘇最大、最先進的倉儲載體設施群。
2. 口岸功能日趨完善
歷年來,國際商務區高度重視口岸功能建設與完善,大力發展虛擬口岸和實體口岸,取得了顯著成效。虛擬口岸建設方面,在全國首創了“虛擬空港”和“虛擬海港”模式,無縫連結了蘇州周邊的實體空港、海港,有力提升了蘇州地區貨物的進出口通關速度,最佳化了園區投資環境。實體口岸建設方面,設立了全國唯一內陸型進口植物種苗指定入境口岸,有力促進了優良植物品種資源的安全引進,對相關產品進境形成了集聚效應;擁有省內設施領先的進出口食品指定監管場所,已吸引惠氏、康寶萊等眾多知名食品企業參與運作,構建了園區良好的食品通關配套環境;獲批成為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實現了蘇州及周邊地區醫藥企業藥品原材料的就近放行,進一步加快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3. 平台服務快捷高效
自最早建立直通式海關監管點以來,各職能機構主動作為,積極創新,不斷最佳化業務流程,全面提升了區域的便利化程度,園區海關在區內相繼推出了全國首本加工貿易聯網監管電子賬冊、全國首家“兩單一審”通關作業改革試點、全國首批“通關作業無紙化”試點、全國首創的“海訊通/我的E關(加工貿易網上服務大廳)”、全國首批特殊區域內外“全球維修”試點、省內首創出口貨物“提前申報、運抵驗放模式”等一系列創新舉措,為企業通關提供了極大便利;市檢驗檢疫局設立了全國首個“檢驗監管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了全國首家國家倉儲有害生物檢疫重點實驗室,積極實施虛擬口岸直通放行、一站式快速核放中心、分類查驗和分級檢驗、差別化監管體系等諸多便利化措施,搭建了企業產品檢驗放行的優勢環境。同時,園區被質檢總局衛生司批准成為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改革試點園區,極大便利了生物材料的集中監管;市外匯管理局聯合國際商務區共同開發建設了全國唯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匯監測管理系統,極大便利了區內企業的貿易收付匯,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違規風險,提高了區域平台服務效率;園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對國際商務區內的企業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備案制外商登記和重心後移的工商監管制度,並通過綠色通道、容缺登記、企業登記直通車等一系列服務舉措,真正做到了園區“一站式”視窗向國際商務區的延伸。
4. 六大中心初步成型
區域積極回響海關總署關於創新發展打造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六大中心”的發展構想,全面提升完善較為成熟的製造、物流和維修中心,重點發展銷售、結算和研發中心。製造中心方面,區域集聚了包括
卡特彼勒、
希捷、
三星、
通用、碧迪等在內的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形成了以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航空器件以及醫療器械製造為主的保稅加工體系。物流中心方面,吸引了
普洛斯、全球物流、
中外運、
中國郵政、華潤禮安等行業巨頭入駐,成為了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機械電子零部件和醫藥等商品物流分撥配送中心。銷售中心方面,入駐了
西科、
塔塔、
艾默生、衛材等知名貿易公司,形成了業態豐富、多元發展的國際商貿運營平台。結算中心方面,與
嘉吉、
銀聯商務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建立符合國際慣例、離岸在岸充分結合的國內外貿易結算業務體系。維修中心方面,長城開發、
諾基亞西門子等公司在國內率先開展境外非中國製造產品入區維修業務,為“全球維修”的開展走出了第一步。研發中心方面,
史丹利百得、
舒爾、奈特力斯等生產製造企業為更深層次、更高領域參與全球分工,進一步加大加強研發設計力度,將原有的研發部門轉型為獨立的研發機構,逐步實現了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
5. 新業務新業態加速集聚
為充分積聚發展後勁,豐富區域業務形態,國際商務區結合自身實際,緊緊圍繞金融貿易、電子商務等領域,加大創新力度。金融貿易方面,國際商務區充分依託中新金融合作創新試驗區和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積極對上爭取各項功能政策,大力發展國際性貿易平台類項目,全面打造外貿綜合服務平台,並積極探索綜保區貿易多元化促進工作,加快促進了區域加工貿易、保稅倉儲等業態的轉型升級,催生了轉口貿易結算、境外倉儲轉賣、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新型貿易類型,實現了嘉吉、西科等一大批知名國際商貿企業的入駐。電子商務方面,國際商務區搭建了監管到位、高效便捷的跨境電子商務軟硬體平台,順利推動蘇州市以首個地級市身份獲得了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實現了知名電商企業——蘭亭集勢通過國際商務區進行B2C出口業務的啟動,打響了江蘇跨境電子商務第一單,成為全國首個解決外匯結匯全程電子化的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區域。同時,國際商務區通過吸引中糧我買網、易買服科等大型電商企業入區運作,開展進口食品分銷和跨國採購業務,繁榮了區域經營業態,營造了良好的電商運營環境。
6. 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國際商務區信息化建設和套用成效顯著,已成為園區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水平居於同類區域前列。一是充分運用物聯網技術,通過集成各類感測器,綜合道路、卡口、停車場、泊位、倉庫等各環節資源,實現了區域的“三個智慧型化”(卡口智慧型化、場站智慧型化、查驗智慧型化),打造了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智慧國際商務區”;二是積極整合海關、國檢、外管等職能部門的通關數據,建成了“國際商務區公共服務平台”,幫助企業實時查詢通關進度、追蹤後續步驟、及時辦理各種手續,增加了政務公開的透明度,提升了區域競爭力;三是積極推動海關、國檢、外管、國稅等相關部門實現綜合信息對接,構建了功能強大的“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極大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區內運作的標準化、信息化、安全化;四是積極助力園區中新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工作,結合跨境金融監管優勢,開發建設了“園區內企業跨境人民幣貸款信息登記系統”,促進了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信息化和規範化,成為了園區發展新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撐。
7. 核心優勢穩步增強
為全面增強區域核心優勢,國際商務區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相關核心功能,實現了區域發展的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投資自由化和監管高效化,逐步形成了自身競爭力。貿易便利化方面,區域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支持、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視窗服務功能、完備的口岸通關環境、多元化內外貿服務平台。金融國際化方面,區域正在打造的規範便利的外匯監管系統、開放創新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綜合型離岸金融服務平台,以及持續深化的金融創新體制,可為國際商務區發展提供足夠潛能。投資自由化方面,國際商務區已全面承接園區制定的負面清單管理的投資準入制度、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的行政管理機制和充分共享的企業徵信體系,為企業投資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監管高效化方面,區域全面對接上海自貿區的監管創新措施,並實施關檢合作“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5+2通關保障等制度,此外,國際商務區搭建的智慧型公共服務平台有力促進了監管工作的全程信息化和高效化。
8. 轉型思路持續深化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國際商務區認真總結髮展經驗,深化管理思路,進一步明確了加工貿易向現代服務業發展轉變、單個政策利用向多元政策整合轉變、單項服務功能向綜合服務功能轉變、封閉式運作向與周邊聯動轉變、傳統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點面管理向大區域管理轉變的七個轉變方式,為了區域發展提供了思路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