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該片以“以人帶事、以事說史、以史論理”為創作思路,以發展的視角和全國的視野聚焦蘇州,全面展示蘇州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揭示了蘇州對中國和世界文明歷史進程的貢獻,以蘇州文化為切入點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
分集劇情
第1集 文明曙光
來自1萬年前的一枚燧石石器,告訴今天的人們,蘇州最早的文明印跡,與太湖這個巨大而神秘的湖泊密切相連。三山島、草鞋山、張陵山,在遠古的蘇州地區,堅冷的石頭、溫暖的陶,還有精緻的玉器,書寫出考古學上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長達數千年的漫長演進,無不透露出重要信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曾經創造出足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史前文明。
第2集 勾吳崛起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為“讓天下”南奔,來到太湖地區,建立“勾吳”國。數百年後,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通過“專諸刺王僚”武力奪權,成為吳王闔閭。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闔閭大城”,即今天蘇州古城的前身。讓位與奪位、富於權謀的王者和大臣、滿腹詩書的君子、俠肝義膽的死士,構成了一個鐵馬熱血、英雄輩出的時代。
第3集 勾吳雄風
春秋爭霸強烈刺激著吳王闔閭的野心,有了伍子胥和孫武的如虎添翼,強吳之路日趨興盛。西破強楚後,吳越爭霸烽煙再起,闔閭兵敗身死。其子夫差勵精圖治、殺伐征戰,終成一代霸主,但國力耗盡的吳國,實際已是強弩之末。從蹈厲奮發、勵精圖治,到剛愎自用、窮兵黷武,吳國勃興忽亡。孫武校場殺二姬、伍子胥鞭屍三百、勾踐臥薪藏膽的典故,都出自這段時期。
第4集 江東子弟
先秦時期,吳地尚武風氣濃厚,這體現在要離刺慶忌的刺客故事上,體現在崇尚並擅於鑄造武器上,更突出反映在項羽帶領江東子弟反抗暴秦,以及楚漢相爭、“七國之亂”、赤壁之戰等的鐵血史實中。面對殘酷的戰爭,孫吳霸主仍能顧念和催動文明的新生,苦心經營江東事業,在鼎足而立的魏蜀吳三國中,東吳政權存在的時間最長。從斷髮紋身到江東起兵、三國爭霸,吳地的尚武之風與此後的崇文精神恰成鮮明對比。
第5集 東吳大族
東漢中晚期,蘇州所在的吳郡地區形成了以顧、陸、朱、張為代表的士族集團。《世說新語》概括吳郡四姓的門風為“顧厚”、“陸忠”、“張文”、“朱武”。三百年里,吳地士族才俊輩出,文武兼備,對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巨大,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驚鴻一瞥。東吳大族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吳郡四姓的家史或者族譜。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自2013年以來,攝製組歷時近4年。為真實展現歷史原貌,製作團隊奔赴各地走訪了80多位權威專家學者,尋訪了眾多歷史遺蹟,翻閱現存古籍,撰寫了20多萬字的文稿。期間,攝製組還蘇州市吳中區甪直古鎮景區取景拍攝,在進利橋畔,攝製組重點拍攝了水鄉風光,將甪直特色的小橋流水、長街廊棚一一收入鏡頭。在萬盛米行碼頭,拍攝了鄉下農民搖船進城賣米情景,為反映水鄉人家日常生活,還拍攝了一組祖孫兩代在室內古井旁木桶汲水,灑水澆花的鏡頭。全景採擷吳地遺址遺存並結合大量情景再現,積累2萬多分鐘高清素材。經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江浙滬高校和文博系統專家指導、把關和參與創作,完成了28集總時長近700分鐘的成片。
主創團隊
總顧問 | |
---|
總策劃 | |
---|
總統籌 | |
---|
出品人 | |
---|
策劃 | |
---|
統籌 | |
---|
歷史總顧問 | |
---|
歷史顧問 | 朱小田、吳建華、葉文憲、方健、張英霖、沈驊、朱琳、黃阿明、丁國祥 |
---|
考古顧問 | |
---|
藝術顧問 | |
---|
總監製 | |
---|
總製片 | |
---|
監製 | |
---|
總編導 | |
---|
執行總編導 | |
---|
編導 | 朱正、周瑤、孫潤偉、牟雄傑、任宇、葉棟、朱爾雷、路文欣、溫璽、王靜 |
---|
總攝影 | |
---|
攝影 | 張何、朱正、牟雄傑、李國榮、孫潤偉、路文欣、別百松、傅廷亮、朱爾雷、葉棟、張青 |
---|
航拍 | |
---|
燈光 | 王成強、聶法來、曾祥國、王玉祥、高玉剛、張蘭明、楊永剛、王成旺 |
---|
道具 | |
---|
服裝 | |
---|
化妝 | |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發行信息
宣傳信息
截至2017年2月15日,該片在新媒體平台上,該片累計觀看量近兩百萬人次。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蘇州史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質量紀錄片,教育局鼓勵學生觀看。讓孩子們通過了解過去,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知道自己是在怎樣的一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增強孩子們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蘇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李婧娟評)
《蘇州史紀》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電視專題片,它把人們的地域歷史文化,通過影視化的方式傳播給社會大眾,服務於蘇州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這種傳播方式是細雨潤物式的。(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蘇州史紀》歷史總顧問卜憲群評)
《蘇州史紀》第一次以電視形式系統地講解和記錄蘇州歷史,也是一部大體量的城市影像史。(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博導王衛平教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