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四個百萬畝”工程

蘇州“四個百萬畝”工程

蘇州“四個百萬畝”工程,即:百萬畝優質糧油工程、百萬畝高效園藝工程、百萬畝特種水產工程、百萬畝生態林地工程。通過實施這些措施,為子孫後代留下廣闊的發展空間,永久展現江南魚米之鄉”風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個百萬畝”工程
  • 目標:總面積不低於410.56萬畝
  • 重點:規模化 標準化
  • 地點:蘇州
內容,目標,資料,

內容

一是以規模為重點,進一步提高“百萬畝優質水稻”生產能力。加快土地流轉,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糧食專業合作等經濟組織,建設一批連片百畝、千畝、萬畝以上的水稻生產基地,推動規模生產,提高規模效益,加快實現糧食生產經營規模化。最佳化區域分布,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建立一批高產穩產農田。深入開展“萬千百”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積極創建糧食“高產增效創建示範區”,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著力強化產業技術創新研究,大力推廣精確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促進高產技術的普及化,實現糧食持續增產增收。實施“百萬畝優質水稻”保障工程,進一步完善水稻田生態補償辦法,對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水稻田予以生態補償。加大規劃保護力度,現有水稻面積低於永久性保護面積的地區,用2~3年時間,採取復墾復耕、內部結構調整等方式予以補足。
二是以標準為重點,進一步推進“百萬畝特色水產”品牌建設。加快推進沿江特色產業帶、沿湖蟹產業區、沿城生態休閒漁業圈的漁業“一帶、一區、一圈”建設。圍繞建設高效設施漁業,實施“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力爭每年改造池埂整齊、灌排配套、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的標準化池塘5萬畝。對連片改造100畝以上的,由各市(區)制訂補貼辦法,市級財政對區進行適當補貼,對各市實行以獎代補。著力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按規模化、生態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五化”要求,建成一批千畝、萬畝現代漁業園區。大力發展漁業合作經濟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實力,培育一批養殖規模大、加工能力強、市場知名度高、老百姓口碑好的名品和精品水產品。
三是以設施化為重點,進一步提升“百萬畝高效園藝”綜合效益。大力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大張家港、常熟、太倉等沿江蔬菜產業帶建設,努力擴大崑山、吳江等菜地規模,重點發展一批近郊蔬菜基地,新建擴建一批蔬菜標準示範園區,最佳化品種結構,加大育苗等新品培育開發,不斷提高蔬菜直供能力。積極發展設施園藝,推廣運用各類設施大棚、機械栽培、自動澆灌、智慧型管理等現代化設施,有效提高產量和產值。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加大設施農業投入,由各市(區)制訂補貼辦法,市級財政對各區進行適當補貼,對各市實行以獎代補。對懂技術、缺資金、收入低的農戶,設施投入由市(區)、鎮、村三級籌資建設,市級財政予以適當補貼,產權歸村集體所有,轉租(包)給低收入農戶,免收2~3年租金,解決低收入農民的增收問題。進一步健全完善高效設施農業的保險政策,擴大保險範圍,提高保險補貼額度,提升抗禦災害風險能力。
四是以生態化為重點,進一步發揮“百萬畝生態林地”美化功能。深入開展植樹造林,突出抓好河湖林網、綠色通道、生態片林、村鎮綠化等建設,有效增加森林資源總量,逐步形成環湖環城、沿江沿路、鎮村田園綠化有機結合的現代林業體系。紮實推進中幼林撫育,最佳化林種、樹種結構,最佳化植物配置,豐富林相變化,統籌提升森林資源總量、林業結構布局、綠化質量水平,有效推進林地資源化,提升林業生態價值。加大濕地保護、開發和管理力度,重點建設環太湖濕地保護區、北部沿江濕地保護區和中南部湖盪濕地保護區,新建一批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高質量構築一個物種多樣、生態優美、自然和諧的濕地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將一批結構穩定、生態價值高的綠色通道、生態片林、濕地保護小區等認定為市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納入補貼範圍,提升管護水平。
五是以現代化為重點,進一步推動“四個百萬畝”融合發展。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改造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創新土地經營模式,加快合作化發展,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著力建成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園區,鞏固已建成的各級現代農業園區。突出科技引領,推進農、科、教相結合,發展農業信息化,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檢測和監管力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發展循環農業、綠色農業,推廣種養結合、林農結合等生態種養模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工程,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加快農業產、加、銷一體化,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集群,培育一批投資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現代行銷,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減少兼業農戶,促進農民職業化,不斷提高持證農業勞動力占比。全面推進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發展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著力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農業生態休閒文化產業,立足魚米之鄉、江南水鄉的傳統特色,拓展農業功能,形成一批形式多樣、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江南田園。

目標

其中:優質水稻110.56萬畝,特色水產100萬畝,高效園藝100萬畝(其中蔬菜面積50萬畝),生態林地100萬畝。到“十二五”末,全市農業增加值超過210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1億斤以上,蔬菜自給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9%以上,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75%,畝均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農業面積占比達到50%。

資料

2013年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同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江蘇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他對江蘇發展的殷切期望、深情鼓勵,使江蘇代表如沐春風。
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
“希望你們在率先、排頭、先行的內涵中,把生態作為一個標準。我上一次到蘇州,感受到太湖美,依然青春煥發,希望你們再給她增加更多的美麗色彩。”習近平殷殷叮囑江蘇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藍紹敏代表在發言中說,我們不僅經濟實現了跨越趕超,生態家產也變得更為殷實,守住了碧水藍天,保持了生態良好,“宿遷空氣清新,可以做深呼吸,可以洗肺”。
“深呼吸這個最基本的需求,倒成了現在老百姓最幸福的追求,很值得我們深思。”習近平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闡述了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他說,假如用發展所獲得的效益,不能彌補破壞後需要的補償,那么發展就是無用功,這就要思考我們發展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蔣宏坤代表在發言中談到,蘇州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通過立法實施保護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的蘇州“四個百萬畝”工程,使蘇州充分展示“魚米之鄉”的風貌。
習近平稱讚說,水稻田也是生態濕地和美景。和諧發展、全面發展,是我們對科學發展內涵理解更深刻的反映。
“江蘇是個好地方,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之所以稱蘇杭為天堂,我想不僅是因為那裡經濟繁榮、社會安穩,而且還有自然風光、生態環境的美麗。‘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那是一種境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美景美不勝收啊。”總書記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損害。這些年我們治理太湖、瘦西湖就花了很大力氣。你們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污染綜合防治工作得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今後,要堅持不懈抓下去,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