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30日,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1營第3連,為破擊日寇運輸補給線,在民兵的有力配合下,於遼縣蘇亭鎮附近,進行了一次成功的伏擊戰,以傷、亡各一人的代價,取得了擊斃日寇討伐隊中佐副司令,斃敵140餘人,騾馬80餘匹,繳獲物資大部的勝利。這次戰鬥,創造了我根據地軍民親密團結、齊心協力同殺日寇的戰鬥範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亭戰鬥
- 發生日期:1942年5月30日
- 參戰部隊:八路軍129師385旅
- 性質:戰鬥
簡介,戰爭回憶,戰鬥起因,作戰計畫,戰鬥過程,戰爭結果,相關人物,
簡介
一、一般情況:
1942年5月,日寇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期駐晉日軍總進攻”的空前大掃蕩,以大北區為重點。24日,日寇對我根據地進行連續合擊後,又以南艾浦、十字嶺,為目標進行鐵壁合圍。此時,我129師主力部隊已轉出外線,僅385旅769團第1營及團直屬隊警衛排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掩護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還未及時轉出。
的
第129師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立即命令385旅陳錫聯旅長,指派第769團第1營和團直屬隊一部,保衛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機關。
24日拂曉,奉八路軍總部令,第769團1營及團直警衛排,在團長鄭國仲、政委漆遠渥的帶領下,經安窯底向小全方向急行軍前進,趕至南艾浦;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指示鄭國仲率領769團部隊與總部特務團,堅守南艾浦地區和十字嶺,掩護總部、北方局機關安全轉移。
25日,第769團1營在營長李德生率領下,以第1、第2連堅守南艾浦;以第3連及團警衛排堅守十字嶺,分別打退日寇多次進攻,一直堅守到黃昏,使其合圍遲遲不能合攏, 安全掩護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得以從西、北、南3個方向突出重圍。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在指揮突圍部隊的作戰中,於十字嶺壯烈犧牲。
八路軍129師385旅796團第1營與合圍南艾浦、十字嶺之日軍,激戰1天,完成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安全轉移任務之後,第769團1營營長李德生,率該1營1連、2連,轉移至共廟山莊一帶堅持游擊戰。
25日,第769團第3連,在連長兼黨支部書記李長林帶領下,於十字嶺激戰;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突圍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於十字嶺)剩餘之80餘人,戰至當日黃昏之後,順利轉移,由1營教導員王亞朴率領該連,於26日轉至遼縣以東拐兒鎮、後板峪村附近地區一帶活動。
當獲悉亞角溝日寇抓有民夫、牲口滿載掠奪民眾之物將經‘蘇亭’往遼縣轉運。該3連,滿懷對敵的仇恨,全連乾戰一致要求打擊日寇,討還血債,以配合主力,粉碎敵人的掃蕩。
戰爭回憶
2005年,“四川線上”通過各方面協助,在成都尋找到了12名健在的
親歷過抗日戰爭的老軍人,請他們講述當年親歷的抗戰歲月中的精彩片段,以弘揚抗戰精神、民族精神,昭示未來,引發讀者的思考。
李基中12名老軍人當中的一人,當年他是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的副連長,承擔了掩護總部轉移的任務。回憶起發生在63年前自己指揮的那場激動人心的戰鬥,87歲的李基中神色平靜。蘇亭伏擊戰,八路軍以兩個排的兵力,圍剿700多名日本鬼子,斃敵140多名,八路軍僅一名戰士陣亡。
戰鬥起因
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掩護總部突圍後,於26日轉移到遼縣扣拐兒鎮後板峪村。雖然減員較多,全連只集中起七、八十人,但士氣仍然高昂。
後板峪山上的民眾很多,而且有鄉、村幹部領導。他們在反掃蕩的間隙中,抓緊生產、支前,婦女們用野韭菜包子,送給部隊;3連的彈藥幾乎打光了,幹部和民兵將手中的子彈無償地送給部隊用,使連隊“如虎添翼”,重享“魚水之歡”。
教導員王亞朴帶3連,在遼縣以東地區單獨活動,抓緊打擊敵人的瘋狂
氣焰。連隊官兵求戰心切,請來鄉、村幹部,了解周邊敵人的活動規律,共商伏擊敵人的作戰計畫。鄉親們說:“芹泉至遼縣那一道川,是敵人的交通線,敵人來往頻繁;另一道川的煤窯溝,敵人活動也不少。”於是,連隊指戰官兵展開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圖,仔細選擇設伏點。副連長李基中認為蘇亭北山地形很好,便於設伏,且距敵人據點遼縣很近,敵人容易麻痹。教導員採納了他的建議。為了尋找更多戰機,3連確定在煤窯溝再找一個設伏點,由排長李長林帶三排去那裡單獨行動。27日晚,李基中等帶一排、二排出發。民兵帶路,沿著山間小道,經過一夜行軍,天明到達小節村。儘管在不遠處,不時傳來槍炮聲,可是在向陽的山坡上,鄉親們沐浴著朝陽,正勢火潮天地鬧生產。婦女們唱著小調:“三十三個蕎麥,九十九道楞。日本日軍占了咱遼縣城,同胞們呀!三年已有零……”3連也邊走邊唱,與她們相對應:
“東山打,西山打,滿山展開麻雀戰,打得日軍心膽顫,打得日軍叫爹娘。太行山,山連山,滿山展開麻雀戰,打得日軍心膽顫,打得日軍叫爹娘!”
離開小節村,繼續前進,翻了一個山,又一個山,離蘇亭不遠了,正走著,忽聽得“砰”的一聲槍響,正在對面山坡上生產的老鄉突然不見了。有敵情嗎?李基中讓隊伍掩蔽到路邊,自己迅速跑上附近一個山頭,四處瞭望:前面空蕩蕩的,沒有人影。正在納悶的時候,突然從山窪里走出一小群人。走在前面的是一個中年人,身上斜掛著一個挎包,腰間皮帶上插了一隻手槍。他迎向李基中:“哈哈,同志們,誤會了,放哨的把你們當成日軍了。”李基中問:“村公所在哪裡?”中年人笑了笑,指著腰間挎包說:“就在這裡!”一個背槍的年輕人插上來說:“他就是咱沐池村村長。
自日軍‘掃蕩’以來,咱村長帶上公章,走到哪兒,就在哪兒辦公。”沐池與蘇亭同一個編村(鄉),正是當時部隊正在找尋的。李基中等說明來意後,鄉親們都拍手叫好!大家說:“應該痛痛快快教訓日軍一頓!敵人‘掃蕩’太瘋狂了!”王教導員說:“讓我們軍民緊密結合,在這裡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血債要用血來還!”村長把部隊領到東寺垴,隨即組織實地勘察。
東寺垴是一個十來戶的山村,高聳在河灘北面,臨河灘是一片陡坡,大路靠近北山。蘇亭在河對岸,靠近南山。那一段河灘地相當開闊,呈葫蘆形,兩頭出口很窄。經過實地勘察,李基中覺得比在圖上選的點更理想,是一個設伏的好地方。
作戰計畫
二、決心部署:
769團1營教導員王亞朴,在於第3連長兼連黨支部書記李長林;副連長李基中;分析敵我情況後,決心以伏擊手段打擊敵人。遂以3連(欠3排)協同遼縣7區民兵在蘇亭鎮一帶設伏,以該連3排在煤窯溝設伏,擔任殺傷阻敵與消耗敵之運輸部隊任務。
3連各排受領任務後,除3排由排長帶領單獨執行任務外;營教導員王亞朴和連長李長林等連指揮員,當即同區武委會主任,帶領民兵數人,去蘇亭鎮東寺瑙一帶偵查地形。察知:由東寺瑙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一道山樑,象把張開的大鉗,緊緊夾住蘇亭鎮,而東寺瑙西側則是一道陡岩,岩下公路成“乙”字形,路西則是清漳河,河的西岸為一片河灘,僅靠河灘即是蘇亭鎮。根據偵查和民兵報告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蘇亭,是我八路軍痛殲日寇的好地方,日軍驕傲麻痹,更是我軍取勝的有利條件。決心以蘇亭鎮以東山地,在當地民兵配合下,設下埋伏、伏擊敵人,具體部署是:
營教導員王亞朴在連部負責協調指揮;
以3連長李長林帶1排,位於東寺瑙西北凹地,組織連隊主要火力,以步、機槍截斷敵之前進道路;
以副連長李基中帶2排2個班占領東叫溝南側山樑,以火力封鎖懸崖死角,並於1排火力組,組成交叉火網;3連擲彈筒班,位於東寺瑙、東叫溝之間凹地。
車上鋪民兵10餘人配置在沐池以東山地各個小山頭,擔任對遼縣方向的警戒,沐池民兵30餘人位於擲彈筒班附近,搬集大石頭,準備以滾石打擊敵人。東寺瑙、柏官寺民兵20餘人配置在柏官寺以北山地。在2216和1807高地,各設1名觀察哨,分別監視南、北之敵。東叫溝民兵負責埋設地雷,於30日2時前埋設完畢。
三、戰鬥經過:
1942年5月30日中午12時,柏官寺北高地觀察哨民兵,用信號報告:日寇300餘人正沿公路北上,其主力已通過柏官寺。3連即和各路民兵,迅速、隱蔽的進入預設陣地,13時,日寇到達蘇亭附近,因觸發地雷,被迫停頓。此時,雖是打敵機會,但距離較遠,敵人未全部進入我伏擊圈;故而,連長李長林,命令各排繼續保持隱蔽,不要暴露,並隨時準備戰鬥。
13時50分,敵人繼續前進,先頭部隊剛剛到蘇亭鎮正北轉彎道上,又踏響了埋設的連環地雷,死傷20餘人,頓時敵人一片慌亂,紛紛奔向懸崖下躲避,並派人向前偵查。
我3連見敵人已全部進入我伏擊圈,殲敵時機已到,立即發出戰鬥信號,沐池民兵推下滾石,把敵人打得人仰馬翻,大部奔向河灘,陷入我組織的輕機槍、擲彈筒及步槍的猛烈交織火網內。敵倉惶逃命,自相踐踏,失去了還手能力,在混亂中又踏響地雷兩枚。
整個戰鬥僅20餘分鐘,日寇死傷很多,其餘狼狽的向沐池村方向逃竄,我八路軍則以火力尾追敵人,沐池村以東山堤民兵,亦趁機以步槍側射殺傷敵人,直至15時左右,敵才糾集殘部,在輕、重機槍、擲彈筒的火力掩護下,向我伏擊區反擊。
而這時,769團第3連和各村民兵,在完成了重創敵人任務後,已勝利的隱蔽轉移。
四、主要經驗:
1、正確的選擇了伏擊區。第3連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我預將大兵隱蔽集結於敵必經通路之側,乘敵運動之際,突然前進,包圍而攻擊之,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鬥”的教導,選擇了適當的伏擊區。蘇亭谷地為敵人運輸隊必經之路,地形崎嶇狹窄,東有懸崖,便於我使用滾石,公路轉彎處又利於我軍發揚火力,阻敵前進;敵人進入谷地很難向我兩側迂迴,而我伏擊部隊則居高臨下,易於隱蔽和觀察敵情,為消滅敵人提供了良好的陣地條件。
2、充分發揮民兵作用。這次戰鬥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八路軍和民兵相結合發揮了威力。戰前,我根據地當地區武裝委員會主任,沐池村村長等,親自率領民兵配合參加3連的實地偵查,詳細介紹了敵人的行動規律,在區分任務時,民兵主要擔任觀察、報知;準備滾石、埋設地雷。第3連並抽出有戰鬥經驗的骨幹作技術指導,還抽出部分彈藥給民兵。 戰鬥開始後,民兵主要負責推滾石、仍炸藥包等殺傷敵人,並燒煙、插紅旗、放土炮,放鞭炮,以迷惑敵人。撤退時,則讓民兵先撤。整個戰鬥,體現了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體現了軍民互助,密切配合,血肉相連的關係。
3、發揮土製武器的威力。此次戰鬥,我八路軍和民兵,在近距離上發揮了地雷、滾石等土製武器的作用,打得日寇措手不及。然後,又以嚴密的交叉火網,封鎖敵人之去路,使之進退兩難,遭到大量殺傷。由於各種火器密切配合,僅在20分鐘內,即斃敵日寇140餘名、並擊斃日寇討伐隊中佐副司令;戰後,民兵說:“滾石是咱們‘飛機’上的炸彈,地雷是咱們地上的‘炮兵’。”
蘇亭伏擊戰,八路軍385旅第769團第3連,受到八路軍129師劉伯承、鄧小平首長的通令嘉獎表揚。這次戰鬥,是我八路軍基層指揮員,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原則,所取得的勝利。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附錄圖表一份: 《 蘇亭伏擊戰鬥經過要圖 》
戰鬥過程
日軍終於露頭了。九個騎大洋馬的,耀武揚威地出現、頭也不抬
,從八路軍鼻子底下走過。他們大概認為,離遼縣城只有十多里,誰敢“虎口拔牙”。相隔四、五百米後面,又走過五個騎兵,照樣通過。不久大隊人馬出現,前頭的扛著十來面膏藥旗,緊接著是七、八個掛戰刀的軍官騎著大馬。後面是四路縱隊步兵和馱著他們搶來的財物騾馬。他們哼著小調,得意洋洋,擺出一副“凱旋而歸”的架勢。按作戰方案,遼縣方向的敵人,由一排掌握開始射擊時機;芹泉方向來的敵人,由李基中掌握射擊時機。但都必須等敵人後衛全部進入伏擊圈內才開火。隨即河灘中的“壯觀”場面展開了:前面的敵人踩響了一顆地雷,頓時一片鬼哭狼嚎。搬走死傷的日軍以後,他們向左繞道前進。不遠再踩響一顆地雷,又是一片死傷、一片嚎叫。敵人慌忙派了幾個工兵,到前面排雷,隊伍癱在那裡,不敢移動。後面的隊伍有些恐慌,急於回據點,仍繼續向前湧來。不久河灘上擠滿了人和牲口。一眼望去大約有七、八百人和兩、三百匹牲口,黑壓壓一片,象是在趕騾馬大會。這時,敵人的後衛已進入到伏擊圈裡。
時機一到,李基中馬上喊道:“打!”兩挺機槍同時用長點射向敵群掃去,五、六班的十幾支步槍同時開了火。在西山溝設伏的一排也跟著打響了,與二排構成了交叉火力。東寺垴上3連兩門擲彈筒也射向河灘。由於多道山谷的回音效果,使所有的聲響匯成一片震天動地的轟鳴,其聲勢有如千軍萬馬降臨!日軍隊形密集,八路軍開火距離近、又很突然,只見日軍一排一排倒下去,頓時亂成一團,驚恐萬狀。有的跑到石崖死角躲避。隱蔽在石崖上的民兵,見崖底已擠滿了人,迅速將兩人多高的木石牆“轟轟隆隆”推下去,隨即聽到崖下傳來刺耳的嚎叫。
日軍散滿河灘,找大石頭、窪坑處藏身。有的半截還露在外面,成為3連的活靶子。打了十多分鐘,敵人一槍未還,完全被打懵了。又打了十來分鐘,散到遠處的敵人,才漸漸甦醒,還沒有弄清八路軍的具體位置,就往遠山亂放槍炮。李基中考慮到已大量消滅了敵人,彈藥也打得差不多了,兵力又太少,不能下去殲滅敵人,只能適時撤出戰鬥。他發出撤退信號,並帶著四班,進入東叫溝內。六班隨後,五班最後撤出,爬上東寺垴與教導員會合。不久一排也跟著撤回。部隊和民兵興高采烈地交談配合作戰經過的情景。五班到的最晚,班長報告說:“見敵人那樣狼狽,河灘遺棄許多武器、物資。撤退前,我帶兩個戰士下河灘,想去揀幾件武器,結果遭到敵人的射擊,一個戰士陣亡,自己也受了輕傷。”他自作主張,遭到不應有的損失,是該戰役中僅有的傷亡。
戰爭結果
教導員留下營文化幹事金冶,了解戰後的情況。八路軍告別鄉親,返回拐兒鎮西山與三排會合,進行戰鬥總結,並尋找新的戰機。因為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在撤走途中,大
家都在興奮地談論戰鬥情景。李基中也即興哼出一首小詩來:
蓋世兇殘日本兵,揚威掃蕩回大營。
哪知神兵從天降,血肉橫飛祭蘇亭。金冶化裝成民眾混進蘇亭。他在蘇亭打聽到,日軍傷亡一百多人,死了幾十匹騾馬,一個“討伐隊”的中佐副總指揮也被擊斃了。戰鬥發生後,當晚有民兵偷偷下河灘,揀回幾支槍和一些物資。日軍在城裡原先準備開的慶祝會,改成“慰靈會”。為了掃蕩戰場,日軍在蘇亭安了據點,並從遼縣開來六輛汽車運死屍和傷兵。蘇亭不通公路,是從乾河灘硬開來的。
相關人物
李基中,1918年出生,湖南郴州人。30年代初就讀於郴州一中,1937年在長沙讀高中時,因抗日戰爭爆發,投筆從戎。於1939年畢業於黃埔軍校14期,旋即分配到國民黨83師,在山西陽城、中條山與日軍作戰。
1941年脫離國民黨部隊,帶領一個通信員跑到太行山參加八路軍,任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副連長。1942年5月在太行山北部山區,他以副連長身份指揮的“蘇亭伏擊戰”被載入中國軍史。僅以兩個排的兵力,圍剿700多名日本鬼子,斃敵140多人,八路軍僅1名戰士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