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武

蘇中武

蘇中武,藥學家,生藥學專家,中國現代生藥學主要開拓者之一。一直從事生藥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主編或參編有《生藥學》、《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等12部專著;發表論文190餘篇。率先引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於生藥學研究,提高鑑定水平;對生藥學科的發展和現代化起了重要的開拓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中武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2011年
生平簡介,學術兼職,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蘇中武(1917-2011),漢征,筆名惠迪堂,1917年4月5日生於浙江平陽縣望鯉鄉(現蒼南縣新安鄉)玉龍口祖居。父親蘇壽康,曾在北京大學肄業;母親宋慧雲粗知文學,均注重子女教育。雖家境拮据,仍艱辛地培養蘇中武兄弟姐妹六人接受良好的教育。蘇中武6歲發蒙,就讀於私塾玉龍公學,後相繼在平陽縣立第四國小高級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杭州高中肄業,1935年因病休學一學期,轉入復旦實驗中學高中。1936年畢業時,因家境拮据停學。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蘇中武與同學等在望鯉鄉創辦3所國小,一面辦學,一面宣傳抗戰。蘇中武任育仁國小校長並義務兼教。一年半後,學校初具規模,教學秩序穩定,乃辭去教職,到溫州任永嘉縣政府地政處登記員。1939年考取當時西遷至貴州安順的前陸軍軍醫學校藥科。
抗日戰爭期間陸軍軍醫學校無寒暑假,自1939年9月至1943年2月的3年6個月的時間內修完4學年的藥學課程。畢業後,蘇中武志願應徵為藥科生藥學系助教。自1943年2月至1946年6月的3年中除協助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兩門課的教學工作外,完成3項生藥學研究論文。1946 年春,蘇中武考取公費留美,到美國軍醫大學進修衛生器材管理,1947年秋回國時,陸軍軍醫學校已與軍隊衛生人員訓練所合併為國防醫學院,蘇中武仍在生藥系工作。1949 年5月,國防醫學院部分遷台。蘇藉口回原籍接眷,請假於6月份從基隆乘機帆船回平陽敖江。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於上海成立華東人民醫學院(即第二軍醫大學前身),李承祜教授參加建院工作,經介紹蘇中武任藥科生藥學系講師,當時藥科衛生器材管理課缺教師乃由蘇中武兼代。至1955年藥學系成立衛生器材供應教研室,蘇中武乃得專任生藥學與藥用植物學課的教研職責。20世紀50至60年代他結合部隊需要,著重於治療痢疾以及防治血吸蟲病中藥的生藥學研究。1956年晉升為副教授。“文化大革命”開始蘇中武被列為打倒對象,被非法監督勞動和監禁,歷時數年。1971年部隊學校複課開門辦學,解放一部分教師,蘇中武被‘解放’後再投入教學工作,審改青年教師編寫的教材。1973年借調到上海第三軍醫大學為越南留學生講授生藥學課。1978年三中全會後,第二軍醫大學始獲安定的教學和科研環境。蘇中武重返講壇,被國務院批准為碩士生導師,進入校專家組,1983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教授。
2011年3月9日,退休幹部、第二軍醫大學技術一級、文職特級教授(正軍職待遇)蘇中武同志,在上海因病於世,享年94歲。

學術兼職

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第三屆理事(1963.7~1979.3),第四屆理事、常務理事,生藥學會副主任(1979.3~1984.6),全軍藥學專業委員會秘書,《人民軍醫》特約編委、《中藥通報》(現《中國中藥雜誌》)常務編委、名譽編委,《藥學通報》(現《中國藥學雜誌》)編委,《藥學文摘》專欄編委,《國外醫學(藥學分冊)》專欄編委,《中成藥研究》副主編、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屆評審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生殖研究發展規劃處上海中心植物藥組顧問;現仍兼任全軍中藥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委員會顧問。

技術成就

蘇中武早年在前國防醫學院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投身於新中國軍隊藥學教育事業,開始他人生第二個春天,迄今已是50多年。建國初期,辦學條件十分艱苦,他親自編寫教材,自製實驗器材,講課聯繫實際,語言生動,深受歡迎;教學中從不滿足現狀,不斷進行改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先後編寫了《衛生器材管理》、《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中藥學(下篇)》、《生藥學實驗》、《中藥鑑定學》等數百萬字。另外,他還在1950年暑假為部隊衛生器材倉庫管理人員編成《衛材倉庫管理》一書。1959~1960年,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生藥學教研室集體編著《中國藥用植物圖鑑》,蘇中武為該書主要執筆者之一,編寫全書收載的169科947種藥用植物中的385種。該書於1960年6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後,深受有關藥用植物學的教育工作人員及學習人員、資源調查工作人員、研究工作人員以及藥材生產和商業工作人員等的歡迎,高等學校的植物學教師、學生以及中等學校的生物學教師在野外觀察及採集標本時亦用以參考。該書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藥用植物圖鑑,社會效益很好,上海科技出版社於1962年再版。1979年8月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恢復工作,蘇中武仍被選為理事、常務理事,並在會上作《近年來國外天然藥研究的進展》(摘要在《藥學通報》,5(1):31,1978發表)的報告,後又相繼分別在西安、廣州、杭州等地藥學會上報告,以及解放軍藥學組年會作《近年國內天然藥研究進展》的報告;當時國外科技信息十分隔絕,因此他的報告深受聽眾歡迎。蘇中武於1978~1984年間發表了9篇(包括與他人合作的2篇)綜述,介紹國外學者對被子植物的毛茛科、夾竹桃科、百合科、菊科、罌粟科、薔薇科等的植物化學分類學的研究概況。這些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植物分類學者的普遍重視,促使植物化學分類學這門邊緣學科在我國的興起。1986年又撰寫《被子植物幾個科的植物化學分類學》,發表於《考察與研究》總第六輯117~134頁,並作為生藥學專業研究生的教材。1988年蘇中武主編的《生藥學》出版。此外,他還參編《新華本草綱要》一、二、三冊,《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南方片)一、二、三、四冊,審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第二冊及第三冊,主審《中藥組織鑑別彩色圖譜》、喬傳卓等著《生藥學》、《菟絲子生物學及其套用》、《蛇床子生物學及其套用》等書刊,20世紀50年代還參加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翻譯《蘇聯藥典(第八版)》的生藥部分。
蘇中武從事生藥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迄今已逾半個世紀。生藥學是藥學的一門主要學科,它的研究範圍廣泛,而我國生藥學研究應有自己的特色:它的主要任務是繼承祖國醫藥遺產,調查生藥(主要是中藥材)種類與資源,發展生藥的生產,研究生藥的形態和組織特徵、化學成分及鑑別與評價方法以鑑定生藥的真偽優劣,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研究藥用植物的遺傳因素、生長發育環境條件與有效成分積累的關係,掌握合理採收、加工和貯藏的方法,以提高生藥的產量和質量,從而為保健事業提供充裕優質藥物。他主張生藥學研究必須在繼承祖國醫藥遺產的基礎上,廣泛地套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方法才能促進學科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著重對防治部隊多發疾病如痢疾、血吸蟲病、瘧疾等病的中藥進行真偽鑑別和質量優劣評價研究,以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20世紀80年代初,他主要對常用中藥材進行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這時期他先後指導研究生及與青年教師合作對菟絲子、苦杏仁、烏梅、商陸、夏枯草、刺人參、巴戟天、芸香草、蛇床子、楤木、紅花、假鷹爪、鬱金、葛根、杜鵑葉、紫珠草、海風藤、葶藶子、草珊瑚等中藥材進行系統的研究,即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藥源調查,採集原植物標本做分類鑑定,收集對口藥材和商品,作性狀、顯微鑑定和理化分析,進行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全面地作出品質評價。大多數研究課題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承擔菟絲子研究專題及楤木研究專題的博士生分別獲1993年與1995年度第二軍醫大學李瑞麟獎。
套用現代生物學方法對生藥進行質量評價 這方面指導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糖代謝紊亂所致小鼠亞急性衰老病理模型和果蠅壽命實驗證明刺人參具有抗疲勞、抗衰老和增強非特異性抵抗力的作用,明確了刺人參有與人參相似的抗衰老作用,此為國內外首次報導的實驗研究結果;用陽虛證大鼠病理模型對中藥蛇床子進行補腎壯陽作用的研究,認識到其中香豆精類成分能影響實驗鼠體環核苷酸和前列腺素代謝,能提高陽虛動物血漿PGE2和PGE2α水平,明確了蛇床子補腎壯陽作用的機制;對巴戟天的根及其混淆品川巴戟天[五味子科植物鐵箍散的根],用小鼠游泳實驗和甲減小鼠病理模型進行比較研究,闡明了正品巴戟天具有壯陽作用,而川巴戟天無此作用;對3種不同來源的菟絲子[菟絲子南方菟絲子與日本菟絲子(金燈藤;)]進行藥效學比較,以四氯化碳致肝損傷小鼠模型評價,發現3種菟絲子都有保肝作用,果蠅性活力試驗和氫化可的松所致小鼠“陽虛”模型藥理試驗證實兩種菟絲子的補腎壯陽作用優於日本菟絲子;用麻醉大鼠造模對夏枯草抗實驗性心率失常及降血壓作用進行評價,證明夏枯草總皂苷是其活性組分;利用體外抗白血病及體內免疫調節作用藥理試驗,結果表明中藥烏梅具有抑制人原始巨核白血病細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生長的作用;對太白楤木根皮進行動物藥理實驗研究,結果證明本品水煎劑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具明顯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總皂苷對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有顯著保護作用;對不同栽培居群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進行比較研究,探討紅花的種內變異對藥效的影響。 蘇中武在高中二年級時,不幸感染夾瘧傷寒,一度病危,先到溫州醫院醫治,未有起色,後回家服中藥竟逐漸康復;此事影響他以後一生情系生藥學。據蘇中武后來告訴同學說:“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生藥學,只是覺得中藥治病有效,值得研究,將來高中畢業時要報考藥學或化學。”蘇中武於1939年考取前陸軍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他那時在溫州永嘉縣政府地政處任登記員,時有敵機突襲,縣政府疏散下鄉,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國哪有家”,這是他投考前軍醫學校的第一個原因;第二是家境拮据,弟妹4人均在中國小學習,無力再供給他上大學,軍醫學校則是公費入學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時軍醫學校的藥科是四年制的,吸引了他。蘇中武在軍醫學校藥科學完了4年的課程,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當時有4個學科:製藥化學、藥品鑑定、藥劑學和生藥學各徵求助教一名,他選定了與夙願相符的生藥學科。當時同學對他的選擇是很驚異的,但事後頗多譏諷。1944年,戰火蔓延至我國大西南,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獨山淪陷,貴陽告急,學校醞釀再西遷。後日本侵略軍雖退,但通貨再膨脹,物資極度匱乏;生活的貧困迫使一部分生藥系的青年教師離職他就,而蘇中武仍堅持執教,並依靠簡單的設備進行科研,發表3篇論文,並翻譯了H.Armstrong著Glycoside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投身於中國軍醫藥教育事業,執教已50餘年;除20世紀50年代初兼代衛生器材管理課外,60年來一直辛勤耕耘在生藥學教研事業這塊園地上,至今桃李滿天下。蘇中武情結生藥學,不見異思遷,可謂達到了不懼於誹,不誘於譽的堅韌境界。1978年重新實施學位制以來,他已招收研究生24名,其中12名獲碩士學位(含3名轉博),12名獲博士學位。他們畢業後不少已成為教授、主任藥師、知名學者,有的已是技術骨幹或行政領導,有4人已是博士生導師。在教學過程中,蘇中武謙遜質樸,為人師表。他工作勤奮,經常星期日、假日不休息,晚上10時前亦在教研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無資格’講課,只可任青年教師的助手,於是開展第二課堂,課外指導學生閱讀外文雜誌、翻譯生藥學論文。他認為教師的天職應是培養出超過自己的學生,因而甘為人梯,誨人不倦,贏得廣大後生和學人的愛戴和尊敬。蘇中武治學嚴謹,堅持發表論文必須對科學與人民保健負責。他至今(至2004年底)共發表193篇論文,但其中有3篇只發表摘要,例如他曾進行《黃連的生藥學研究》,自1953~1956年,當時雖已解決3種黃連的鑑別問題,因川黃連的原植物限於當時的條件未能得到足夠標本,未能肯定學名;只在藥學會年會上宣讀簡報,以後北京醫科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先後發表黃連的原植物調查和鑑別研究,他的研究論文遂不再發表。他經常告誡研究生要養成唯實、求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因科學研究是來不得絲毫虛假的,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養成為追求真理不畏艱難險惡的精神;不可將發表論文作為追求個人名譽地位的手段,更不應為署名先後而計較。由蘇中武親自參與、指導或負責的科研課題獲獎的有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①《海風藤的原植物研究》1990.7.7;②《中藥菟絲子類的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1993.12.13;③《中國金粟科藥用植物的生藥學研究》1993.12.13;④《中國楤木屬藥用植物的生藥學研究》1998.10.5。參加“七五”和“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及質量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七五’1992.5.‘八五’1996.2.各1項;二等獎2項:‘七五’1992.11.和‘八五’1996.2.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七五’1992.11.三等獎1項‘八五’1997.12。此外,他還獲得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藥學發展基金委員會頒發的“藥學發展獎”1996.5月;曾獲總政、總參、總後多次獎勵;榮立三等功2次,1次出席總後召開的先進工作大會。1991年國家教委向他頒發榮譽證書,表彰他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從1992年起,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獲‘總後勤部科學技術一代名師’稱號。
鑑別真偽優劣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第二軍醫大學於1949年9月建校。在20世紀50年代初,蘇中武結合部隊用藥的需要先後對黃柏、黃連、秦皮等治痢中藥進行生藥學研究,主要是依靠形態觀察、顯微鏡觀察及簡單的紙層析等方法。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進行《中藥秦皮的生藥學研究》時,依靠螢光燈,證實了胡桃楸皮不含秦皮乙素等香豆精類成分,不得混作秦皮入藥。以後他還對梣屬兩個組:苦櫪木組現稱頂生花序組的大葉梣、白蠟樹小葉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歐梣組(現稱側生花序組)的美國梣及水曲柳樹皮進行研究,證明苦櫪木組4種植物的樹皮均含有香豆精類成分的藍色螢光,屬於歐梣組的兩種樹皮則無藍色螢光或僅有微弱的螢光,為秦皮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一成果使生產秦皮乙素的藥廠獲得經濟效益;又一發現是梣屬兩個組的植物樹皮中香豆精類成分的差異與其組織構造的差異有相應的關係。《中藥秦皮的生藥學研究》(Ⅰ)與(Ⅱ),分別登載於《藥學學報》以及第二軍醫大學的《學術彙刊》,1962年,前者獲得全校論文一等獎(當時尚未設軍隊科技進步獎)。20世紀60年代初,他與李承祜教授一起參加上海防治血吸蟲病工作,進行中藥‘藜蘆’的鑑定,發現中醫用治血吸蟲病的具殺蟲作用的正品應該是百合科植物藜蘆的根,而華東地區有用野金針菜及其同屬植物的根的,該偽品有毒,曾有誤用而致失明者。該項研究成果澄清了中藥藜蘆的品種混亂,為保證治療血吸蟲病用藥的安全有效做出了貢獻,蘇中武與李承祜受到上海市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的獎勵。自1954~1965年間蘇中武還對黃柏、黃連、黃藤、酸棗仁、夏枯草、雞骨草、三顆針(秦氏小檗)、紫珠草等中草藥進行生藥學研究,大多數為研究防治痢疾藥或為尋找小檗鹼的植物資源。其中從廣西僮族自治區採購到一種商品,經鑑定為防己科植物黃藤的根及根莖,並從其中得到一種黃色生物鹼針狀結晶,初認可能是小檗鹼。後經確認為掌葉防己鹼,含量高至3.5%,掌葉防己鹼氫化成四氫掌葉防己鹼,亦稱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乙素經金國章研究證明有鎮靜及止痛作用。黃藤、夏枯草、三顆針、酸棗仁等研究的報導亦均得到全校論文評獎的二等獎。
率先引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於生藥學研究提高鑑別技術水平20世紀80年代,蘇中武為了提高生藥學的研究水平積極倡導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引用於鑑別研究工作中。指導研究生或與青年教師合作率先在國內引用掃描電鏡觀察、氣相色譜分析、放射免疫分析、X射線衍射、計算機圖像分析、套用多元方差分析法、計算機三維重建與顯示圖鑑、多溶劑紫外光譜鑑別等方法於生藥學鑑別研究,取得顯著鑑別與評價效果。這些探索工作已率先在國內雜誌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16種國產紫珠葉的掃描電鏡觀察與鑑別》、《生藥中水分含量的氣相色譜測定法》、《用放射免疫法研究毛花洋地黃苷C含量動態》、《一些中藥材和中成藥的X衍射的鑑別和研究》、《琥珀與松香的差熱分析法鑑別》、《中藥蛇床子套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套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探討梅的採收、加工、植物基源對烏梅質量的影響》、《多溶劑紫外光譜鑑別七種菟絲子》等。此外,蘇中武亦是較早引用隨機擴增DNA(RAPD)法於生藥學研究的,發表的論文如《RAPD技術在葛屬藥用植物分類和鑑定中的套用》。這些科研成果豐富了生藥學教學內容,拓展了生藥學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促進了中藥現代化研究的發展。
發現新種、新變種、新記錄種 在研究中進行大量的原植物資源調查、採集,根據形態學的差異及其解剖學、孢粉學、化學成分各方面研究結果的佐證,發現以下植物新種、新變種、新記錄種:
1.發現胡椒屬海風藤一個新變種,定名為腺鱗蒟
2.發現杏屬梅的一個新變種,定名為毛莖梅
3.發現杏屬一新種,定名為志丹杏
本種是通過對我國北部各省區所產的杏
.及野杏的形態學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它們可以明顯區別而建立。
4.發現禾本科香茅屬植物2新種。在雲南元謀縣的被定名為金沙香茅另一種在四川採得,被定名為西昌香茅
5.建立1新種:太白楤木
6.發現新種雲南商陸並認為浙江商陸是日本商陸的亞種,修正其學名為浙江商陸P
7.另於雲南發現記錄種滇西香茅,在新疆發現田間菟絲子,亦為新記錄種,《中國植物志》均未有記載。
豐富了植物解剖學的學術資料 20世紀80年代迄今蘇中武指導研究生對菟絲子類(或屬)等的151個重要樣品進行組織形態學研究,除傳統的研究方法外,在從國產薑黃屬植物等專題也引入顯微圖像體視分析、三維仿真及可視化等計算機技術方法於顯微形態學研究,累積了大量的解剖學資料。對所研究的中藥的修訂、制定質量標準有重要的實際參考意義,也豐富植物解剖學的學術資料而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例如,在《中國草珊瑚屬植物的生藥學研究》中,對該屬4種植物:①海南草珊瑚Sarcandra 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②屏邊草珊瑚S.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 var.pingbianensis C.Z.Qiao et Q.H.Zhang;③陵水草珊瑚S.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 var.lingshuiensisC.Z.Qiao et Q.H.Zhang;④草珊瑚S.glabra(Thunb.)Nakai的根、莖、葉片主脈部分組織解離,在光鏡觀察的基礎上輔以掃描電鏡觀察,發現他們的根和莖中都存在著較原始的梯狀復穿孔導管分子。因此,建議一些經典植物著作中有關草珊瑚屬無導管的論述應予修訂。
發現新化合物、新資源植物 為了對生藥作出品質評價,對菟絲子類等20個專題,進行大量理化分析、化學成分研究工作,發現了許多新化合物。
1.於多藥商陸Phytolacca polyandra.Batalin的根中發現的4種皂苷,其中多藥商陸皂苷(Polyanaraside)A和B,經化學分析與光譜分析,證明為兩種新天然化合物。
2.於太白楤木發現新化合物太白楤木苷。
3.於南方菟絲子.種子首次提得紫雲英苷、β谷甾醇木糖苷、β谷甾醇、蟲漆醇、山奈酚、槲皮素,其中β谷甾醇木糖苷為新天然化合物。
4.從假鷹爪.分得黃酮類化合物8個,其中兩個新化合物,分別命名為假鷹爪黃酮和假鷹爪雙氫黃酮。又從毛葉假鷹爪分得黃酮類化合物9個,其中兩個新化合物,分別命名為毛葉假鷹爪素A與毛葉假鷹爪素B。從大葉假鷹爪亦分得黃酮類化合物7個;從雲南假鷹爪則分得黃酮類化合物9個。並發現從假鷹爪屬所分得的33個黃酮類化合物全部存在單取代苯環(即B-環未取代),A-環多為全取代,半數以上的化學結構中具有甲醯基取代,這種結構特徵在黃酮類化合物中是鮮見的,但目前發現這種結構類型的黃酮類化合物則多存在於番荔枝科Annonaceae假鷹爪屬植物中,對該屬的植物的化學分類具有重要意義。
5.從苦葛根的根分得3個五環三萜化合物。其中2個為新化合物,分別命名為苦葛皂苷A和苦葛二醇。
6.發現從四個不同產地同一物候採集的草珊瑚的揮髮油成分,存在著多型性,可分為3型:化合物A型、橙花叔醇型和十六烷酸型。又在草珊瑚全草揮髮油中鑑定的43 種成分,都系首次報導,而未檢測到以前報導的:“草珊瑚鮮葉揮髮油主成分為乙酸芳樟”。

主要論著

1 蘇中武,張令儀.黃柏鑑定參考資料.中藥通報,1956,2(5):310.
2 蘇中武,李承祜.夏枯草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1958,6(3):113.
3 周子靜,蘇中武,李承祜.酸棗仁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1958,6(4):191.
4 蘇中武,張令儀,李承祜.秦皮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1962,9(5):293.
5 吳美樞,蘇中武,張令儀,等.黃藤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1962,9(4):233.
6 宓鶴鳴,張其鴻,蘇中武,等.16種國產紫珠草葉中的掃描電鏡觀察與鑑別.藥學學報,1984,19(5):381.
7 張漢明,潘文舟,蘇中武,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毛花洋地黃中毛花洋地黃甙C的含量變化.二軍大學報,1986,7(3):192.
8 范尚坦,蘇中武,李承祜.海風藤的原植物:腺鱗蒟山蒟比較研究.藥學學報,1988,23(12):944.
10 李松林,喬傳卓,蘇中武,等.草珊瑚屬導管分子的研究.二軍大學報,1991,12(4):354.
11 喬傳卓,朱友平,蘇中武,等.杏屬一新種及其近緣類群的修訂.植物分類學報,1993,31(2):188.
12 張榮,李承祜,蘇中武.雲南及四川禾本科香茅屬二新種.植物資源與環境,1993,2(2):39.
13 沈紅梅,喬傳卓,蘇中武,等.套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探討梅的採收、加工、植物基源對烏梅質量的影響.藥學學報,1994,29 (12):915.
15 秦路平,張漢明,蘇中武,等.蛇床子的體視學研究和計算機圖象分析.中國中藥雜誌,1996,21(1):9.
16 郭澄,韓公羽,蘇中武.南方菟絲子化學成分的研究.中國藥學雜誌,1997,32(1):8.
18 肖小河,喬傳卓,蘇中武.鬱金類連續切片組織形態的計算機三維重建與顯示圖鑑.中國中藥雜誌,1998,33(4):206.
19 郭美麗,張漢明,蘇中武,等.不同栽培居群紅花活血化瘀作用比較.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9,20(1):27.
20 曾明,張漢明,蘇中武,等.RAPD技術在葛屬藥用植物分類和鑑定中的套用.中草藥,2000,31(8):6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