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葉汁經濃縮的乾燥品。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瀉下,清肝,殺蟲。
主治
熱結便秘,肝火頭痛,目赤驚風,蟲積腹痛,疥癬,痔瘺。
相關配伍
1、治慢性肝炎活動期、肝源性低熱:蘆薈、胡黃連各1.5g,黃柏3g。水泛為丸,每次吞服3g,每日2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小兒疳痢久不瘥,肚大有青脈,四肢漸瘦:蘆薈一兩,粉霜一分。上件藥同研為末,以水煎黃連汁至濃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五丸。(《聖惠方》蘆薈丸)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及孕婦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種植2-3年後即可收穫,將中下部生長良好的葉片分批採收。將採收的鮮葉片切口向下直放於盛器中,取其流出的液汁乾燥即成。也可將葉片洗淨,橫切成片,加入與葉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h,過濾,將過濾液濃縮成粘稠狀,倒入模型內烘乾或曝曬乾,即得蘆薈膏。
二、炮製方法
1、蘆薈: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碎。
2、炒蘆薈:取淨蘆薈置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黑色為度,取出放涼。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形態特徵
1.庫拉索蘆薈:多年生草本。莖極短。葉簇生於莖頂,直立或近於直立,肥厚多汁;葉片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下垂,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葯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花期2-3月。
2.斑紋蘆薈:又名油蔥、象鼻草、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多年生肉質草本。根系須狀。莖短或無莖。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葉片狹披針形,長10-20cm,寬1.5-2.5cm,厚5-8mm,先端漸尖,基部闊而包莖,邊緣有刺狀小齒,下面有斑紋。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有時突出,花葯2室,背部著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
3.好望角蘆薈:莖直立,高3-6m。葉30-50片,簇生於莖頂;葉片披針形,長60-80cm,寬12cm,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狀花序長達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管狀,6裂,裂片頂端微外彎,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雄蕊6,花葯與花柱外露。蒴果。
生長環境
1.庫拉索蘆薈: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亦有栽培。
2.斑紋蘆薈: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
3.好望角蘆薈:分布於非洲南部地區。
性狀鑑別
一、藥材性狀
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老蘆薈顯黃棕色、紅棕色或棕黑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蠟樣,無光澤,遇熱不易溶化。新蘆薈顯棕黑色而發綠,有光澤,粘性大,遇熱易溶化;質鬆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樣光澤;有顯著的酸氣,味極苦。
二、飲片性狀
蘆薈為不規則團塊或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墨綠色,質鬆脆,易破碎,碎面光滑,具玻璃樣光澤,有特異臭氣,味極苦。炒蘆薈形如蘆薈,焦黑色。
藥理作用
1、致瀉作用。
2、抗菌作用。
3、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抗炎作用。
4、抗腫瘤作用。
5、保肝作用與抗胃損傷作用。
6、對組織損傷的作用:治療作用。
7、對皮膚的防護作用。
8、其他作用:刺激生長。
現代套用
1、更衣片:功能潤腸通便。用於病後津液不足,肝火內熱,便秘腹脹。孕婦及下部有出血傾向者忌服。
2、更衣丸:功能潤腸通便。用於老人或久病後,腸液缺乏致便燥腹痛。孕婦忌服。
3、治療慢性B型肝炎。
4、治療臭鼻症(萎縮性鼻炎)。
5、治療銀屑病。
6、治療鼻衄等各種外出血。
7、治療痤瘡。
相關論述
論蘆薈清肝泄熱、燥濕殺蟲之功:倪朱謨:“盧會,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藥無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補,因內熱氣強者可用,如內虛泄瀉食少者禁之。”(《本草匯言》)
附註
《南海藥譜》:“樹脂也,本草不細委之,謂是象膽,殊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