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叢里的流浪者:震旦鴉雀

蘆葦叢里的流浪者:震旦鴉雀

本書是“中國珍稀物種探秘叢書”第2本,介紹了中國特有的小鳥震旦鴉雀的生存歷史和現狀,討論了由於蘆葦收割和灘涂開發給這種小鳥帶來的威脅。作者希望通過本書,能探索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基本法則,喚起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本書彩色印刷,圖片豐富,所介紹的震旦鴉雀為中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隨著紀錄片《震旦鴉雀》播放,震旦鴉雀這種小鳥會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基本介紹

  • 外文名:Endangered Species of China Series Reed Parrotbill
  • 書名:蘆葦叢里的流浪者:震旦鴉雀
  • 作者:夏建宏 等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2853370
  •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頁數:84頁
  • 開本:24
  • 品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蘆葦叢里的流浪者:震旦鴉雀》編寫的原因是基於震旦鴉雀是東北亞特有的一種中小型鳥類,最早發現於中國江蘇,已有140年的研究歷史。雖說研究歷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眾眼裡,這種鳥依然相對陌生,儘管它們看起來還相當的可愛。如今,由於灘涂開發和蘆葦收割等,這種小鳥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眾從外部給予善意的助推力。

圖書目錄

第一章飛越的空
第一節法國開拓者
第二節研究簡史
第三節再續前緣
第二章蘆叢“金剛嘴”
第一節鳥小嘴大
第二節衣食住行在蘆葦
第三節鸚鵡,還是啄木鳥?
第三章抱團取暖
第一節從群飛到雙飛
第二節鴉雀有聲
第三節精美雀巢,蘆葦編造
第四節“希望工程”
第四章我們脆弱,只因我們破剝奪
第一節支離破碎
第二節雪上加霜
第三節其他人為干擾
第五章是否應拉響警報?
第一節都是冰川惹的禍?
第二節“升格”爭論
第三節如何定級?
第六章珍惜,最好在失去之前
第一節科學管理蘆葦
第二節鳥履歷
第三節分子標記,以小見大
第四節種群信息,保育根基
第七章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問題?
後記
參考文獻

後記

如同鮮為人知的震旦鴉雀,我們三位作者也是業界名不見經傳的“黃口小雀”——對於學術研究和科普寫作,都算不上內行。也許出於對震旦鴉雀的好奇。也許出於同情,我們願意在保護這一中國稀有的小鳥方面傾注心力,並且決定提筆一試。我們掌握的知識一部分來自野外的觀察經歷,另一部分則來自迄今為止的各種科學文獻。雖說這些認識僅僅是管中窺豹,甚或一知半解,但並不妨礙我們與讀者分享知識、交流思想的熱情。本書不為譁眾取寵,只求拋磚引玉。我們如此迫切地介紹震旦鴉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種小鳥正面臨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壓力……
中學生和自然愛好者是我們特別在意的讀者。為了引起他們的共鳴,我們努力迴避說教,將震旦鴉雀的法國情緣放在了本書的開頭,把發現這一鳥類物種的過程“包裹”在了人物故事當中。就像結交新朋友一樣,人們往往會首先試圖看清他的面貌,然後更多地去了解他的生活。當然,如果能被告之家庭狀況,那就更加完整並更顯親切了。本書對震旦鴉雀的介紹也遵循了這一線索:在前半部分,我們從各個角度描述了它們的外在形態、集群、嗚叫、採食、築巢、護幼等生活片段。不過,我們特別想告訴讀者的是,震旦鴉雀與蘆葦叢之間存在著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離開或缺乏蘆葦叢,震旦鴉雀的生存將陷入嚴重危機!為了更方便讀者的閱讀理解。我們儘量使用熟悉的事與物來類比震旦鴉雀的生物習性。除了敘述上更顯親切,我們也希望傳播的內容能夠儘量做到準確。為此,我們動用各種力量,廣泛收集文獻,努力使內容言之有據。這個過程讓我們幾位作者獲益匪淺——對震旦鴉雀的理解得以不斷加深。因此,與其說是我們在寫書。還不如說是書在“寫”我們!
科普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稍不留神就會淪為一廂情願,有時甚至在自娛自樂。要想真正做到深人淺出、雅俗共賞,不僅需要深厚的學術根基,還需要老練的寫作技巧。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也有過困惑,而且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很顯然,我們與前述的科普創作高度之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再加上目前國內外對震旦鴉雀的研究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研究積累還不夠豐富,特別是種群變動和遺傳多樣性的文獻依然比較缺乏。幸運的是,我們得到了來自科研一線專家的支持,本書的科學顧問們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資料,並對全書內容的科學性進行了審核。
繼之前出版的《兩棲之王——中國大鯢》之後,本書成為《中國珍稀物種探秘叢書》的第二分冊。上海科技館和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資助,使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叢書主編王小明教授是一位動物學家,他對本書的內容設計、結構編排、風格選用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設性意見。他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使作者的創作熱情得以持續高漲。叢書的副主編李偉先生也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有益的指導。在本書編撰後期,《兩棲之王——中國大鯢》作者之一周莉女士也對部分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對他們這種甘為人梯的風格,筆者謹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還有一部姐妹作品——科普紀錄片《震旦鴉雀》。儘管兩者在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方面各樹一幟,但創作宗旨基本一致。科普紀錄片使用的是音像,科普圖書則運用文字和靜態圖片,兩種形態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欣賞震旦鴉雀,並喚起更多的人對這一陷於困境的小鳥施以援手。作為《震旦鴉雀》科普影片的創作成員之一,上海科技館科普影視創作部的葉曉青女士為兩種科普形態的聯動,以及增進彼此間的理解,提供了友情幫助。影片創作組提供的第一手畫面,也為本書增色不少——同為科普影視創作部的崔瀅先生提供的照片,構成了本書圖片的主體,這使圖文並茂成為現實。
由於撰寫工作基本上在主業之外的時間進行,以致前後經歷了4個月之久。這其中,無論是編者還是作者,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本書兩位責任編輯葉劍先生和劉麗曼小姐,更是傾注了不少的心力,筆者對他們的職業精神表示敬意!筆者在撰寫過程中的這種精力分配模式,有時不免讓周圍的親友、師長、同事產生一種被忽略的感覺,而且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對主業的關注度,但他們總是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給予支持,這其中包括《自然與科技》雜誌社的張光斌社長、金杏寶總編、周保春主編以及張小瀾、桂瀟璐兩位編輯。對於他們的無私支持,筆者致以誠摯的謝意!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的兩位成員——姜龍先生和康洪莉女士,對本書的寫作也給予了關心和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如果筆者在寫作內容和手法方面尚存可取之處,而且僥倖能夠得到讀者認可的話,那一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而書中的不足,甚至錯誤(如果存在的話),則完全歸咎於筆者學藝不精,懇請大家指正!
夏建宏楊曉婷張美
2011年12月

序言

在編著者的努力及各方熱心人士的支持下,《中國珍稀物種探秘叢書》第二本《蘆葦叢里的流浪者——震旦鴉雀》與廣大讀者見面了。
震旦鴉雀是東北亞特有的一種中小型鳥類,最早發現於中國江蘇,已有140年的研究歷史。雖說研究歷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眾眼裡,這種鳥依然相對陌生,儘管它們看起來還相當的可愛。如今,由於灘涂開發和蘆葦收割等,這種小鳥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眾從外部給予善意的助推力,這就是我們編寫本書的主要原因。
與本書對應的,還有一部科普紀錄片《震旦鴉雀》,兩者珠聯璧合,一起為可愛而脆弱的震旦鴉雀吶喊。儘管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媒體形式有著各自不同的優勢,但在教育效果的發揮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可以調動人體所有的感官,讓人獲得沉浸式的具象體驗;而圖書卻可以持續保留印象,有助於深度思考,且可以隨時隨地取閱,滿足了那些習慣於傳統閱讀方式的人們。同一題材知識的普及,因為兩種媒體的聯動而有望實現更為廣泛的覆蓋。這是科普策劃模式與實踐的新型嘗試。
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活躍在各自領域的年輕人,其中兩位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直接從事震旦鴉雀的科學研究,書中的不少內容來自她們新近發表的科學論文:另外一位則來自上海科技館,平時工作在科普期刊的編寫崗位。來自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新知識在這裡得到了及時的解讀和轉換。在《中國珍稀物種探秘叢書》的整個編撰項目中,這是第一次採用科研與科普直接合作的形式。我們希望藉此在兩種知識生產方式之間鋪設橋樑,進而及時、快速地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生動的科普產品,然後經由圖書這樣一種喜聞樂見的載體,豐富大眾的認知世界。這樣的一種合作形式,可以讓科學工作者與科普工作者加深彼此的理解,進而使科學更加親切。對於置身其中的年輕人而言,這既是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也是茁壯成長的良好平台。我期待著這種嘗試能夠為中國的科普創作帶來更多驚喜!當然,我也非常希望震旦鴉雀這種珍稀動物能夠因成功的科普作品而喚起人們的關注,與人類永續共存。
王小明
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上海科技館館長
2011年12月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