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蘆笛岩洞穴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 著名景點:“雲台攬景”
- 長度:240米
簡介,地形情況,
簡介
蘆笛岩洞穴位於著名旅遊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是我國負有盛名的旅遊洞穴之一。蘆笛岩過去常有野貓和小獸出沒,因而叫它“野貓岩”。後來又因洞口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於是人們就把洞名改為“蘆笛岩”。昔日野獸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人間仙境”,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 龍勝溫泉旅遊度假區是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批准設立的省級旅遊度假區,它位於距桂林137千米的群山環繞之地。根據舊縣誌的記載:“蓋溫泉含有硫黃素,可治皮膚瘡毒,水質潔白,無臭味。泉雖在深林菁莽之間,而遠近游者仍不絕於道。”在闊達5平方千米森林覆蓋下,是古老的寒武系地質,自白崖嶺至天鵝界的斷裂帶長達數十千米,這是溫泉形成的主要通道。溫泉從地下1200米的深處岩層湧出,水溫在45℃~58℃之間,其流量達180噸/小時,可供50人同時洗浴。因為水中富含鋰、鍶、鐵、鋅、銅等十餘種微量元素,對心血管病、神經痛、關節炎、糖尿病、痛風、皮膚病、婦科病等均有治療及保健作用,經常飲用溫泉水不僅可以防止動脈硬化,還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被國家地礦部、輕工部、衛生部鑑定為天然飲用礦泉水。現在,地處幽谷之中的度假區已是人們旅遊、療養、保健、休閒、避署的勝地,被人們譽為“山林桃源”。
距桂林西南五千米,蘆笛岩洞穴是所有旅遊行程必經之地。其名字源於向外生長的蘆笛岩,人們用其做成長笛。在被水侵蝕的洞穴里,到處可見由碳酸鹽沉積物所形成的鐘乳石,石柱和岩層。 利用彩色的燈光,240米的洞穴變成了非常奇異的景觀。在不同的石柱間走動,遊客享受著不停改變的景觀,會覺得自己好像生在上帝住的天堂一樣。
地形情況
在茅茅頭山除了蘆笛岩外,還有三個洞穴,即大岩、飛絲岩和穿岩,其洞口高度依次為、和。其中大岩洞穴長,寬15~,高15~,最高,沉積物極多,可分兩層:上層規模較小,洞床標高為,洞寬5~,高5~。洞道蜿蜒曲折,曲流凹壁及大量窩穴的存在,說明它原是一條地下河洞穴。洞中石筍、石簾幕很多,有著名的“飛瀑”和“流石壩”等,其內還有蓮花盆(雲盆)三個,直徑分別為、、,高。雲盆所在的盆池南北長,東西寬2~,面積約7平方米。從碳14測得雲盆的年齡為距今3.7萬年前至3.4萬年前的範圍內形成的。大岩也很早已有人入洞,其內共有93則壁書,題字最早的是宋元豐年間(即公元1078~1085年間),這些壁書大部分出自勞動人民之手,記載的主要是民族之間的鬥爭史實。
飛絲岩洞內以高掛的石幕和石瀑布最為著名,洞名“飛絲”即從這種壁流石的景象而來。從洞穴壁上窩穴分析,它是一條地下河,但其時間較短暫。
蘆笛岩的洞景,令人不得不嘆服天工造物之奇。這個絢麗奇幻的岩洞,無愧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水晶宮”是一個輝煌的大廳,高度向四周逐漸變小,但鐘乳石四懸,如盞盞宮燈,疏落有致。如果細細品味,可以發現有的石筍如“躍水鯉魚”,奮投水中,魚尾和魚鱗仿佛真自魚出。“水晶宮”里石筍尖尖,鐘乳石叢生,倒映在水中,如萬劍刺空,直衝雲霄鍔未殘,精美絕倫。離開“水晶宮”,踏上狹窄小道,拾級而行,回頭遙望“水晶宮”的燈火,又似“漁歌唱晚”的景色一般。昏沉微紅的晚霞,從地平線深處透射出來,已顯得天色將晚,而在天穹之下的江河中,有幾點燈火,閃閃發光,像煞漁船航歸。在出口處為一頭矯健的雄獅昂首而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再往前就是“雲台攬景”,景美而飄渺,由雲台憑欄下瞰,下界如花園,細細地聞,還真有芬芳的馨香呢。向東遠望,可見一片荷池,隨風搖曳,似見魚躍,流水灣灣,一派田園佳景。雲台乃是一個墜落堆積物體,由巨大的石塊和墜落傾倒的鐘乳石、石筍等組成,堆積的厚度大於。“雲台攬景”處,也是洞穴跨度最大處,這裡有一條近東西向的斷層通過,更由於洞頂的岩石較平緩,故而最易崩塌。從墜體上又生長出的石筍現象可以判斷,墜落髮生在洞穴大量次生化學沉積物形成早期或中期。過了“雲台攬景”,就到“原始森林”,成片石柱、石筍林立,或高或矮,或粗或細,它們都集結在一起,顯示出密密麻麻、蔥蔥蓊蓊的原始風光,也顯得非常神秘。再前是“雙柱擎天”,一根石柱直頂穹頂,一根石筍正節節拔高,但欲頂不能誰能知道它何時及頂?!蘆笛岩有很薄的石幔或薄層狀鐘乳石組成的景點稱“簾外雲山”。這種石幔,敲之鏗鏘有聲,聲脆音悅,故人們稱此為“石琴”。“簾外雲山”,雲涌峰間,山浮雲中,一片群山,隱現於茫茫雲海之中。
洞內景點,由洞門向內,第一景是“獅林朝霞”。主要由石柱和石筍組成的參天古樹林,顯出峰巒層疊的山林景色。遠處,雲天一色,黑黝黝的天穹中有一抹朝霞,紅色的光茫射向四方,顯出朝陽已噴薄而出。一根根石柱矗立成蔭,其下有石筍形似雄獅、幼獅,也正從夢中醒來,迎著朝陽,或嬉或躍,或作騰躍之勢,又作翻滾之態,顯得十分朝氣、靈氣。洞頂有滴水落下,發出嘀嗒之聲,仿佛啄木鳥啄樹蟲時發出之聲,更增添林中的活力。右邊為盾狀鐘乳石形成的“圓頂蚊帳”,流蘇下墜長近,有折皺線條,半撩半掩,如主人剛剛離去;遠望又似“出塞昭君”輦車,華蓋迎風。羅帳前方,有一石瀑布高懸,如昭君的綢帶,飄逸空間。向前不遠可以看到冬天雪景圖,銀白色的碳酸鈣,灑落在一片青松的枝葉上,形成一幅“雪壓青松”的丹青。枝葉上銀光燦燦,閃爍不停;青松傲然挺立,高風亮節。其旁是滿山雪景,有似雪人,有如草原雪山,雪野茫蒼,大地一片銀光。觀賞完冬景,轉眼間就見到春夏景象,可以看滿園瓜果,琳琅滿目,掛滿枝頭樹梢,顯現出一派農家樂的“田園風光”。隨之就是一座珍貴的“靈芝”、“人參”等形成錦繡玉山,有靈路一條,直往前伸,其上有方解石結晶,晶亮閃爍,絢麗多彩。其旁有一座盤龍寶塔,塔身不高,卻有雕龍盤身,龍頭張口吞雲噴霧,龍爪伸展,欲抓遊人。
蘆笛岩平面形狀像一個口袋,也像一隻草履,東西長,南北寬50~,高度多在以上,最高處為,遊程約。洞穴口部海拔標高,與谷地相對高差。主洞是一個的巨大廳堂,洞的四周邊界不規則,並在多處延伸為支洞。東南部有兩個支洞:一個支洞長約,至末端洞底已抬高,幾乎靠近地面,為一落水洞型支洞;另一支洞呈裂隙狀向下延伸,形成很深的裂隙洞,是蘆笛岩洞穴排泄來水的地下通道。
就像看科幻電影似的,我國的蘆笛岩洞沐浴在一片紫藍色光芒中。此岩洞又名“國賓洞”,位於桂林市西北的光明山,洞深240米,遊程約五百米。洞內天然形成密集的鐘乳石,它們的線條豐富流暢,有雄偉廣闊之勢。加以燈光陪襯。創造出各種意境,使羅列疏密有致的石柱、石筍、石鐘乳、石旗、石幔成為一件件藝術品,給人豐富多彩的想像空間和藝術享受,整個岩洞恰似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此岩洞是在50萬年前由地下河流形成的,是著名旅遊勝地,但在二戰時期,此岩洞還有不同用途,用作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