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川瑤族簡介
富川
瑤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具有強烈團結、進取意識的民族,它的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樣,是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而誕生的。富川瑤族的
蘆笙長鼓舞經歷了最初的由無意識向有意識審美舞動的進化過程。它是融"巫"、"祭"、"娛"為一體的集體
祭祀舞,對加強民族團結、發展富川瑤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歷史追溯
據考證,富川的瑤族居民的祖先,隋唐時期由會稽山、千家峒及浙江一帶沿瀟賀古道搬遷到富川縣境內居住。故此,他們的生活習俗都還有古道遺存的痕跡。如婚喪、年節、食宿等方面,與湖南、廣東、省內布努、白褲瑤的內容大同小異。即使是蘆笙長鼓舞,也與八步區土瑤的長鼓舞、湖廣苗族的蘆笙舞在內容、形式上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只不過是富川的蘆笙長鼓舞集這兩種舞蹈的精華融匯入自身的特色,編創出這種瑤鄉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
3.文化特點
1)文化綜述
富川過山瑤喜跳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和七十二套趕羊長鼓舞,把瑤族築房建屋及盤王獵羊喪生、兒女殺羊制鼓、擊鼓為盤王報仇申冤等過程痛快淋漓地展現出來。而平地瑤卻喜歡跳蘆笙長鼓舞,與過山瑤所跳的長鼓舞同出一源,只不過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長鼓、蘆笙、小鑼這些樂器和它們的演奏形式、內容。
2)樂器類型
富川瑤族的蘆笙長鼓舞,亦是瑤族為祭祀盤王而演跳的一種宗教性民族舞蹈,從中仍可看到"叩槽為號"的痕跡。在師公的引動下,舞隊中二至八人的純真少女,在音樂的伴奏下,身著五彩民族服裝,揮動霓裳長袖,翩翩起舞,跳著美女雙雙,將敬仰和祝福奉獻給盤王,以求人興財旺,安康於世,從中仍然可見瑤民族原始圖騰崇拜的影子。農曆十月十六夜,師公事先挑選出來的四個純潔少女授予長鼓後,寨中盛裝的村民便抬著用竹木和彩紙紮成的大花轎,抬著豐盛的供品,繫上象徵瑤家聖地"千家峒"的特大稻穀、牛角,到盤古廟前焚香燒紙,請神接福,師公和手執長鼓的少女在蘆笙、竹笛和小鑼、長鼓的音樂伴奏下,先拜"九州",請神還願,以表達後人對先祖虔誠至尊的心情。蘆笙長鼓舞除師公和伴舞的少女外,一般由兩人執蘆笙,兩人執小皮鼓,兩人執小鑼,拜神後圍跳,三個或更多的大長鼓在旁邊圍著,由六個壯漢用砂包邊舞邊擊打,竹笛在旁邊吹奏邊呼號,節拍和諧,音樂悅耳,舞姿優美動人。此舞在祭祀活動中,一般至少十二人跳,象徵時而姓瑤人,多可至四十八、六十四人群跳。人不論幾多,但必須成雙。現有的蘆笙由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制成,內裝自製的響銅簧片,可奏出六個音,大小長鼓藉以泡桐木為原料,內中挖空,兩頭大中間小,蒙上羊皮或牛皮彩繪而成。大長鼓因鼓身長鼓皮厚,為加強音響效果而在鼓內裝上簧紙助響。歷史上的大小長鼓均用羊皮作鼓皮,但現在大多數瑤寨中都有用牛皮精緻萊蒙鼓的。現存的大小長鼓初步考證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大頭口徑30多厘米,小頭口徑25厘米,鼓身長240厘米,重達十多二十公斤。小長鼓一般長56厘米,兩連線埠徑9厘米,且鼓身繪以象徵性的圖案點綴,古樸美觀,十分好看。蘆笙長鼓舞既是祭祀性儀式,也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它也常與"羊角舞"、"銅鈴舞"、"繡球舞"、"採茶舞"等民間舞蹈擇其相間而舞,與之相得益彰,引人入勝。
3)瑤族蘆笙
富川瑤族蘆笙長鼓舞情節生動,舞姿剛健粗獷,曲調旋律寬廣、優美、抒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舞蹈動作七十二套又叫七十二變,經過長期的歷史變革,至今在富川瑤鄉的各個舞隊中還保留得比較完整的有十多套,經常表演的有九套:一、頭拜上四拜(又名頭拜鼓);二、美女雙雙;三、坐堂齊;四、竹雞爬泥;五、左邊七;六、五足尖;七、三人舞;八、堂堂上;九、東北鼓。這些舞蹈動作不但體現了富川瑤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保留著古老淳樸的藝術風格和散發強烈的泥土芳香,它與它的道具長鼓和蘆笙一樣,成為富川瑤族世代流傳並引以為自豪的民族藝術瑰寶。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瑤族人民用趕廟會、吹笙擊鼓、歌舞笙簫等方式來祈求始祖盤王顯靈,降福呈祥,庇佑瑤鄉民眾風調雨順,世代昌榮。但是千百年來瑤族人民仍然擺脫不了流離遷徙、受盡欺凌壓迫的厄運。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民族政策像陽光一樣普照瑤鄉,瑤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蘆笙長鼓舞也獲得了新生。富川瑤族蘆笙長鼓舞隊多次赴邕晉京參加全國、全區的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一獲獎並得到各級領導的讚譽和親切接見。這不但使富川的蘆笙長鼓舞飲譽海內外,為富川縣瑤族人民爭了光,而且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瀟賀古道對瑤鄉的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及推動、傳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