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救災體制完善 催生“地方負責制”
熙來攘往掛著外省車牌的車輛,操著五湖四海口音的援建大軍……這些汶川重救災體制完善催生“地方負責制”
熙來攘往掛著外省車牌的車輛,操著五湖四海口音的援建大軍……這些汶川重建時處處可見的場景,在蘆山災區看不到。
當年,汶川地震後,19個省市“一個省市對口援建一個重災區”,港澳台愛心援手,大量社會捐助紛至沓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舉國援建體制,一舉創造出令人震驚的汶川重建“中國速度”。
但是,隨著玉樹地震、舟曲土石流的接連發生,人們逐漸認識到,未來災後重建無法全部實現“舉國援建”,必須探索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
一些參與了灑蜜汶川重建的專家認為,“舉國援建”體制充分體現了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攀比與浪費。
2013年4月20日,距汶川大地震5周年僅22天之際,多災多難的巴蜀大地再次遭受7.0級強烈地辨鞏拔震的重創,196個生命瞬間即逝,無數房屋樓宇變成“站立的廢墟”。
在蘆山震後最緊張的應急救援階段,中央果斷地將“指揮權”交給四川省。臨危受命的四川省迅速建立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組織指揮體系,扛起了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爭奪戰。事實證明,蘆山震後搶險救援,無論是回響速度,還是救援成效,都“刷新”了紀錄。
從應急救援轉入災後重建,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
創新體制機制,重建工作以地方為主體。
根據要求,四川省成立了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負責整個重建工作組織領導,由省委書記王東明、省長魏宏分任正、副主任,下設辦公室和7個工作小組。“中央將蘆山重建指揮權交給四川,不僅是科學評估災情後作出的決定,更是為了增強地方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探索重大自然災害重建向‘地方負責制’轉型。”
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顧林生說。
四川將99%以上項目的審批、核准和備案下放到市、縣加快辦理,省直相關部門派出工作組幫助災區市縣做好項目前期工作。針對重建中建材婚芝她緊張和人才緊缺的情況,省重建委統籌研究、統一組織,從多渠道調運建材,抽調技術力量到災區工作。截至3月底,協調省直有關部門調派100多名幹部到災區工作,協調200名技術工人到災區開展農房重建技術指導幫扶。
統籌使用重建基金,提升
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此次重災區底子薄、財力弱,四川省及時調整重災縣公共服務重建項目投資中的財政補貼占比,由汶川地震時辨廈乘駝的44%提升到80%。
在援建方面,採取了省內六市對口援建的方式,德陽、綿陽、南充、攀枝花、自貢和瀘州六個市對口援建蘆山、雨城、天全、名山、滎經和寶興六個縣(區),援建期限為3年,各支援市對口援建實物總量按本市2012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5‰掌握。
創新
蘆山地震災區農房重建機制也有創新,各地充分尊重民眾意願,幫助成立“居民自建委員會”“
業主委員會”“聯建委員會”,讓重建民眾直接參與規劃設計、戶型確定、造價評審、施工隊伍挑選、施工監督、工程驗收、抽籤選房等全過程,調動民眾合理確定戶型規模和標準。歸諒煉歸把災後農房重建與生態村落建設、家園重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本著科學規劃的總體原則,努力促進農村發展。
重建速度的選擇
重建中,許多災區民眾也理性地把握著重建速度。為錯開重建之初建材供應緊張的高峰期,僅雨城區就有600多戶外地務工的受災戶,“明智”地選擇了春節後再回鄉修房。
冷靜地把握重建進度,有急有緩,輕重平衡,才更彰顯出四川蘆山災後重建的理性與成熟。震後,四川省主動“放緩”了重建速度。省長魏宏說:“不過分強調速度,而注重統籌規劃,要把基礎工作做紮實。”“紮實”首先體現在規劃。在災區,大到全面指導重建的11個專項規劃,小到災區一個村的重建藍圖,都經過了專家無數次的反覆論證和修改。更重要的是,蘆山重建既有“放緩”也有“提速”。民生難點和“短板”問題得到優榜朵墊先解決。
汶川地震的災後重建中,政府大包大攬的賑災機制已經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中國是一個各類災害頻發的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賑災機制,才有利於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首先,合理賑災機制需要一套統一的損失評估標準;其次,需要公開透明的受災援舟盼廈建款(包括愛心捐助款)的使用機制;再次,災後重建的規劃與設計需要科學的指導;最後,除基礎設施重建外,災後重建的主體應該是災民,政府的職能是指導以及經濟與政策的扶持。而此次蘆山重建便很好的完成了上述過程,因此將其總結為蘆山模式。
在援建方面,採取了省內六市對口援建的方式,德陽、綿陽、南充、攀枝花、自貢和瀘州六個市對口援建蘆山、雨城、天全、名山、滎經和寶興六個縣(區),援建期限為3年,各支援市對口援建實物總量按本市2012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5‰掌握。
創新
蘆山地震災區農房重建機制也有創新,各地充分尊重民眾意願,幫助成立“居民自建委員會”“
業主委員會”“聯建委員會”,讓重建民眾直接參與規劃設計、戶型確定、造價評審、施工隊伍挑選、施工監督、工程驗收、抽籤選房等全過程,調動民眾合理確定戶型規模和標準。把災後農房重建與生態村落建設、家園重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本著科學規劃的總體原則,努力促進農村發展。
重建速度的選擇
重建中,許多災區民眾也理性地把握著重建速度。為錯開重建之初建材供應緊張的高峰期,僅雨城區就有600多戶外地務工的受災戶,“明智”地選擇了春節後再回鄉修房。
冷靜地把握重建進度,有急有緩,輕重平衡,才更彰顯出四川蘆山災後重建的理性與成熟。震後,四川省主動“放緩”了重建速度。省長魏宏說:“不過分強調速度,而注重統籌規劃,要把基礎工作做紮實。”“紮實”首先體現在規劃。在災區,大到全面指導重建的11個專項規劃,小到災區一個村的重建藍圖,都經過了專家無數次的反覆論證和修改。更重要的是,蘆山重建既有“放緩”也有“提速”。民生難點和“短板”問題得到優先解決。
汶川地震的災後重建中,政府大包大攬的賑災機制已經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中國是一個各類災害頻發的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賑災機制,才有利於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首先,合理賑災機制需要一套統一的損失評估標準;其次,需要公開透明的受災援建款(包括愛心捐助款)的使用機制;再次,災後重建的規劃與設計需要科學的指導;最後,除基礎設施重建外,災後重建的主體應該是災民,政府的職能是指導以及經濟與政策的扶持。而此次蘆山重建便很好的完成了上述過程,因此將其總結為蘆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