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堡村簡介
蘆堡村村民從“窩”在家中受窮到走出去創業,從“逼”出去謀生到致富後返鄉辦廠;村子從荒涼乾旱到生態文明新村,從集體積累一窮二白到年收入增加到100萬元以上……蘆堡村的變遷,正是改革開放30年農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縮影。
蘆堡村發展
蘆堡要發展,出路在哪裡。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村黨支部一班人,在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看到了希望,在貧窮和乾旱的逼迫中決定冒險到西部創業。於是,60多名村民踏上赴青海油田“淘金”的征途,由此拉開了山丹縣勞務大軍“走西口”的序幕。八十年代,有了黨的富民政策,他們確定了“分戶經營農牧業,集體興辦工副業”的發展路子;九十年代又提出了“辦眼前事,創永久業”的思路;蘆堡村被省上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支部一班人描繪出了一幅和諧農村的新畫卷。30年來,三任村支部班子無論誰當家,都始終不渝地堅持為民辦實事的理念,共念一本發展經,共唱一部發展曲,全村上下擰成一股勁加快發展,讓民眾過上了殷實富足的好日子。
在組織勞務輸出的八十年代初,村集體資金已增加到了30多萬元,實施家庭承包責任制後,這筆村集體資金成了村民關注的“焦點”。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村黨支部一班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經過一番思考和討論,最終的結論是:開展二次創業。由此,這筆資金成了興辦磚廠、亞麻廠等企業的前期投入資金,開闢了創業的“蘆堡之路”。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全村擁有青海磚廠、亞麻廠、麻屑板廠和村磚廠4家集體企業。500多名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每年帶來600萬元的收入。留守的中年人、婦女在村辦企業亞麻廠、麻屑板廠和磚廠務工,成為既上班又種地的“兩棲”農民。在人均4600多元的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到七成以上。
蘆堡人當初選擇發展集體經濟的明智和遠見,使村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創造了全縣乃至全市村級組織的許多第一:建起全市第一個村民影劇院,鋪設了全市第一條村級柏油馬路,率先吃上了自來水,組建了業餘劇團,建成了婦女兒童享受免費體檢的村醫療站,為二女戶辦理了養老保險,為集體財產、農戶財產和麥場參加了保險、設立了優秀學生和貧困學生獎學金。2005年,蘆堡村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先後投資 800多萬元,綠化美化了通村道路,建起了電子信息閱覽室、電子監控網路、科技服務超市,配套了農民文化活動設施,興建起了集村委會辦公、黨員培訓、學校教育、商貿流通、醫療衛生、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農民文化活動廣場。全村改圈、改廁、改院率達90%,通車、通水、通電、通郵及閉路電視、程控電話、自來水入戶率達100%,成了全市有名的“汽車村”,還建起全縣第一幢農民公寓,為全村民眾繳納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資金。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0畝(田4畝,地186畝),人均耕地1.22畝,主要種植玉米、辣椒等作物;擁有林地4500畝,荒山荒地50畝。
新農村建設
2005年底,
蘆堡村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省、市、縣、鎮各級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蘆堡村精心制定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規劃,開始續寫新的輝煌:加大對各類勞務用工的技能培訓力度,擴大成建制、訂單式輸出,進一步打響蘆堡村在西部勞務基地的優勢品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亞麻廠的帶動作用,鞏固擴大了周邊5個鄉鎮及國營農場的1.5萬畝亞麻基地建設;投資180萬元,對在青海和本村的兩個磚場進行了技改擴建。投資52萬元新打機井1眼,襯砌渠道2公里,進一步改善了民眾的生產條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勁的產業支撐。 為了切實改善民眾的生活條件,村上投資12萬元對村口公路兩側2公里地段進行了綠化美化,栽植風景樹1600株。投資46萬元完成了全省第一個電氣化示範村建設項目,推廣使用了電氣化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還投資92萬元硬化社道路3.5公里、鋪油罩面6公里。特別是投資100萬元完成了主、次街道的供排水管網建設,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第一個開通排水管網的村,一時成為十里八鄉相傳的新聞。
在村委會和村影劇院對面,正在興建的村文化廣場東面,兩層綜合樓拔地而起。鎮黨委副書記宋永福告訴記者:為了讓村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村上開工建設近10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將設立農民書屋,建起農民電子信息閱覽室,開辦科技服務超市。修建14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按照敦煌研究院專家提出的意見對明代過街樓進行修繕。興建起集村委會陣地、黨員培訓、學校教育、商貿流通、醫療衛生、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農民文化活動廣場。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話二通,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12戶飲用井水,有3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76.92%)。有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0.5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分別占總數的7.69%和2.56%)。
該村到鄉上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沒有沼氣池、太陽能,建有小水窖1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6畝,有效灌溉率為42.1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
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63%;畜牧業收入10.40萬元,占總收入的45.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2頭,肉牛13頭,肉羊240頭);林業收入0.40萬元,占總收入的1.75%;工資性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10.20%),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2人。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廣南丫口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維摩鄉一中。該村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7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40戶,共有鄉村人口158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86人。其中農業人口158人,勞動力49人。該村民眾全部為苗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人,參合率87.18%;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沒有公廁,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5戶,占農戶總數的89.74%。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3.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無籌資酬勞,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村中重大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