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幹與支流
蘄河發源於蘄北的四流山。據明·嘉靖《
蘄州志》載:泗流山“在州北二百四十里,與英山接界。其水南注蘄春,西注
英山,北注壽州霍山縣,東注
安徽太湖縣。”據
筆者考“北注壽州霍山縣”其實有誤,清·光緒《蘄州志》以作糾正,文日:“按此水北流入英山縣,不注
壽州霍山,壽州離蘄甚遠”。(2009年重刊本第40頁)泗流山主峰高814米,範圍約2平方
公里。主峰的頂端有一棵山楂樹,當地民眾形容它“根扒兩省(鄂皖),葉落三縣(蘄春、英山、
太湖)。”證明泗流山之水只分三個縣的方向流出。
河區現狀
蘄河自東北向西南流貫全縣。長117.8公里,接納大小支流550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支流13條,5―10公里49條,5公里以下488條。較大支流西岸有獅子河、株林河、許家河、沙河;東岸有檀林河、孫沖河、白水河、桐梓河、蓮花河。全縣除彭思河、關沙河、鄧信河等少數幾條河的水不流入
蘄河外,其他均屬
蘄河水系。蘄河流域
面積1983平方公里,其中屬浠水縣境171平方公里,屬蘄春縣境181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
面積75.5%。
歷史來源
清·
光緒《
蘄州志》對蘄河乾支流區位記載更為詳細:“
蘄河發源於四流山之南,過查家山為龍井河,田家橋、牛頭沖諸水會之。由青草坪至洪河尖,何家鋪、牡羊溝之水入焉。又西,大桴沖諸水會之。又十里,河南坂之水會之。又東至將軍山、相山、細竹河、檀林河之水會之為兩河口。又東三十里,宿松界龍目沖涼亭河入焉。過了張家塝,西自葛場山來之六溪沖水注之。又五里為小楊樹,馬鞍山水合清河沖水會瓢河水入焉。至芭茅街下,東來張德彬沖、王裕沖、姜家沖水逕白水畈河會焉。又四里,西來之裴蔡二沖水逕水車河注之。又數里至望天畈,東來七里沖小水注之。至孫家林,紫雲山、龍鬚沖、桐梓河諸水入焉。又十里逕鴨公嘴,西來石彭沖水,由白茅河注之。又十里,東南來諸水至蓮花庵入焉。至劉公河,西北之為仙人台、康宗堡、汪家壩、獅子口、澤霖河諸水會焉。又數里,自
駱駝山東來金絲港水注之。十里至瓫門,為洗馬潭。至關西河,西來蘄陽坪、榔木沖至株林河、胡家河諸水注之。逕黃城河,西來李達沖、烏石河、石樑堰、石壁岩渚水入焉。又五六里,西有支河名王家港,分大河支派與高家新鋪下流大河水會。至白雲山前,突起一州,左為蘄河(即舊治所在),右為西河,驛遞在焉。蘄河東五里,逕漕河,黎企沖、謝家河兩小水注之。由
漕河分為二:一繞渴口(今轄口)市西,蘇家河水入焉,歷二十里出葫蘆口;一繞渴口市東,由沔陽街至陳氏半畝園分為二,不里許複合,又東二十里至三竇橋河下流東會於赤東湖。其西河之水,南八里逕易家河,又西來橫車之水注之;又五里逕路口畈,南城河之水會焉;又里許至白池湖;又十餘里歷楊公潭與渴口市西水會,至土門河下流與西牌埠河之水同入赤東湖,至相見灣遂合流,由掛口入江。”
早期開發
蘄河兩岸,水網密布,地勢高低複雜。自北而南,有山區、丘陵、平畈和湖圩之分。受地形影響,上遊河床狹窄,比降大,水流湍急,河床多卵石;中下遊河床寬平,一般300~400米,下游最寬處598米。比降小,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灘、洲、灣,流量變化大。1954年山洪暴發,蘄河西河驛水位28.5米,流量4200立方米/秒。無雨時淺淌細流,大旱年曾斷。且河灣積水冷浸,不利於兩岸農業生產。
歷史變遷
封建統治時期,河堤失修,災害頻繁。兩岸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清·光緒《蘄州志》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蘄州城堞通舟,僅麟、鳳二山及熊化嶺未淹;青、崇、大三鄉數起蛟,漂流人畜無數。飢,菱、茭亦不可得,山間草根,樹皮削食盡。”“光緒六年(1880年)夏,山水驟發,自崇居、青山至掛口,濱河田地悉沒,房屋被淹,大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江水,山洪並患;居民流離失所。”又據民國三十二年《
湖北年鑑》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水,蘄春一、二、三區四十四圍悉遭沖毀,災民約四萬多人……”
面對天災,蘄春歷代子民利用蘄河豐富的水源條件,趨利避害,發展農牧業,不斷加固河堤,開懇大片土地。在低凹地方圍壩築埂,抗禦水淹;在平坦的地方,墾荒造田,分片治理;同時,在河道分段築堰,建閘引水,滿足灘圩農耕所需。素有“四十八圍、七十二畈”之稱的蘄春糧倉,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才逐步建起來的。明嘉靖《蘄州志》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民田三千三百四十四頃三十六畝三分”,折合334436.3畝。“嘉靖元年(1522年)戶七千九百八十八,口六萬八千零三十七”。也就是說,明朝時蘄河兩岸人均有水田4.9畝,是現在人均面積的7.2倍。
臨水而居,建設小集鎮,是蘄春先民早期利用,開發蘄河的創舉。據清·鹹豐《蘄州志》載:“檀林河市,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張家塝市,在州北一百六十里,此一大市集也;望天畈市,在州北一百一十五里;漕河鎮在州北五十里,此一大市集也。”還有白水畈、獅子口、株林河、黃城河、橫車橋等主要支流上的重點集市,在志書上也早有記載。當時人們以小集鎮為依託,建立手工作坊,發展商業貿易,開展物資交流,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筆者孩提時代,曾經跟著父親到漕河北十里的新鋪街去賣苕粉,現在新鋪街雖然蕩然無存,但它當時的繁華熱鬧景象,仍然記憶猶新:那一里多長的石板街,寬不過一丈,只容得兩輛手推花車相對而過,而街上的布店,土產收購店、肉鋪、豆腐鋪、雜貨鋪等幾十家鋪子生意紅火。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人群熙熙攘攘,其熱鬧情景不亞於當今漕河的農貿市場。當年的新鋪街就是蘄河兩岸繁榮集鎮的縮影。
發展歷程
發展水運是開發蘄河的又一重要舉措。在那農村還沒有公路、汽車的年代,水運比人工肩挑背駝或用花車推,是最方便和最經濟的。蘄河水運是當年蘄春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從蘄州至漕河,各種樣式的帆船來來往往;從漕河至張塝,長蛇陣式的竹排或逆流而上,或順水而下,就是這些
帆船和竹排,將蘄春十里八鄉的農副土特產品運出去,又將民眾急需的生產、生活必須品運進來。
筆者的四叔曾是蘄春縣排業運輸合作社的一名職工。1953年春天,正當貨物運輸忙不過來的時候,他邀請我的父親為他幫工,父親帶我去河裡玩,那是我第一次乘竹排暢遊蘄河,那年我12歲。記得天剛蒙蒙亮,我和叔、父就同排業合作社的夥計們一道,從西河驛出發,父親拉縴,四叔撐篙,我坐在竹排上玩耍觀光。經劉河、青石到張塝,來回曆時三天。那竹排是用粗大的楠竹加工而成,燒黑的顏色如鑄鐵一般,前頭高高翹起。下河後,每名排工根據能力大小,負責五至七個竹排。竹排用綜繩首尾相連,排上囤滿貨物,多個竹排串成一里多長。
太陽落山了,排工們就選擇平坦乾淨的沙灘,架起弓形窩棚往下來,坐在乾淨、清涼、鬆軟的沙灘上,喝谷酒,吃肥肉,享受鼎罐蒸的飯菜,陪伴著月亮星星過夜,談論著蘄河那些古老的傳說……
綜合治理
為落實黨中央興修水利的政令,解放後,中共蘄春縣委、縣人民政府對蘄河進行了全面勘察、規劃和治理。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制訂了全縣上蓄、中灌、下排的綜合治理方案。至上世紀80年代末,在蘄河兩岸,先後修建水庫151座,總容量5.55億立方米,其中,蓄水100萬方以上的水庫25座;大同水庫蓄水2.695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85.5平方公里。水庫蓄水後,大壩以下蘄河幹流僅90公里。在中游兩邊灌區,開通了以大同渠系、花元渠道為骨幹的乾、支、斗渠道1294條,總長2298公里,建有六溪沖、油鋪河、芭茅街和鴨公嘴等渡槽85座。還建有隧洞146處、倒虹吸17處,實現自流灌概面積66.5萬畝。下游由於歷史上四河分流,水系紊亂,歷來災害頻繁。早在1950年到1956年,就先後修築了赤西堤和赤東大堤,四河合一,解決了江湖、河湖徹底分家的問題,提高了下游沿江濱湖地區抗禦洪水災害的能力。同時,還建有排灌閘101座;機電排灌站180座,裝機319台9175千瓦,基本結束一河兩岸圍畈易澇易漬、災害頻發的歷史。
生態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興起,蘄河幹流和主要支流“裁彎取直”改河造田形成熱潮。目的是縮短防洪河堤、擴大耕地面積,降低河床坡比,解決一河兩岸冷浸田問題。據水利部門統計,僅蘄河幹流及其支流株林河、孫沖河、白水河、檀林河,經裁彎取直縮短流程10.9公里。其中以幹流磨石嶺工程為最大。磨石嶺位於張塝區和青石區交界處,蘄水北來為山嘴所阻而繞山行,形成45~100度的彎道,導至水流不暢,兩岸農田冷浸低產。1976年12月~1978年4月,青石、張塝上民工一萬多人,沿直線開控新河道,同時延伸上下河堤7公里。全部工程完成土方283.4萬方,石方175.4萬方,投資125萬元。磨石嶺工程縮短河道2.9公里,消除和改善冷浸田6500畝,利用彎道河床擴大耕地3400畝。像磨石嶺這樣裁彎取直的改河工程相繼完工後,有效地改善了蘄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新世紀風光
改革開放30年來,蘄河的治理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上中遊河堤進一步加固,堤路結合段的堤壩筆直平坦,並鋪上瀝青和水泥從
漕河至
大同行車只需50分鐘。
由於蘄河上游植被條件的改善,水土流失減少,部分河灘上長滿了翠綠翠綠的青草,呈現出“蘄水淙淙一帶流,垂楊夾岸隱紅樓”的美麗景色。正如蘄春詩人朱連峰所寫:“依依垂柳伴長河,渠畔縱橫育稻禾。兩岸新村添秀色,一橋霞彩展婀娜。鴨群戲水裁春景,葦草楊花繡綺羅。莫道長江成浩蕩,支流風采也堪歌。”
近幾年來,國家對農田水利建設注入了更多的投資。繼大同、花園等一批水庫整險加固工程之後,於2008年4月至2009年底,又投資1.93億元,對西河驛老橋至吳家墩的蘄河大堤進行了加固和治理。據主管該項工程建設的縣水利局副局長曹繼勇介紹:該項工程堤長22公里,完成土方248.68萬方,塊石3600方,“六方塊”2萬平米,新修防滲牆6.98萬平方米,泥路面22公里,維修新建提水站13座,
進水閘2座,迎水坡重點護砌。還新建管理段3處。該工程拆遷137戶,移民安置588人。永久性徵地402畝,節約基本農田1366畝。赤東大堤本來自1954年以後就未潰口,經過這次整修,防洪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圍區人民害怕發大洪水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舊社會蘄河一遇山洪瀑發,交通即被阻斷。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橫過蘄河的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京九鐵路橋凌空而架。還有西河驛大橋、劉河大橋、青石漫水橋、青石大橋、樟木咀橋、魏河橋、張塝引水人行橋、張塝大橋、
西河橋、蠏子地橋、裴圍橋、
麒麟橋、田鋪橋、肖河橋等17座大橋橫跨蘄河面,支河上的橋樑更是,不勝枚舉。公路橋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可容汽車對開,連線縣內外公路,極大地改善了蘄河流域的交通。
但是,隨著城鎮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而今蘄河的生態環境又面臨許多新問題,迫切需要人們認真對待、研究和解決。據環保志願者縣廣電局的主任記者韓進林告訴筆者,蘄北有個鎮居民、企業的垃圾整車地往大橋下倒,橋下垃圾成山(他已拍
照片),令人目不忍睹;中游有一支流上,六家加工鐵礦石的企業,灰黑色的污水未經處理,自流排入蘄河;另一支流上幾家工業企業排出的廢水中,含汞、甲醛等有毒物質出隨水排入蘄河,至今沒有完全得到控制。蘄河之水,能否直接飲用便可想而知了!
蘄河黃沙靜態儲量達6億多噸,稜角多,色澤好,抗壓強度大,是現代建設重要的材料。但資源必竟是有限的。據一位業主反映:現在無序、掠奪性開採十分嚴重,常有挖沙危及堤腳安全的問題發生。近兩年來,在張塝鎮陳廣村蘄河段,附近一居民不慎掉進挖沙機挖的深潭裡,溺水身亡。在西河驛上游約2公里的高德畈白磚廠外河,英才學校老師帶去游泳的一名學生,掉進取沙深坑不幸被流沙
掩埋喪命。這兩起事故雖然都屬意外,而且責任單位已經給予了賠償,但它清楚告訴人們:蘄河無序的挖沙已造成了嚴重
後果。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將蘄河的管理納入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軌道,並真正將其措施落實到位。
蘄河是蘄春人民的
母親河、生命河、幸福河。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保護蘄河的生態環境迫在眉捷。蘄河全流域的子民們,要充分認識到保護蘄河的生態環境是我 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