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藥Q,是指認識藥物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判斷以及使用的能力。藥Q的指數越高,就意味著父母對孩子健康狀況的掌控能力指數也就越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Q
- 外文名:DQ
- 全稱:Drug Quotient
- 含義:認識、判斷以及使用藥物的能力
名詞解釋,測試內容,提升內容,用藥原則,用藥指南,餵藥的技巧,煎藥的學問,特別貼士,
名詞解釋
測試內容
小測試:你的藥Q有多高?(每題10分,滿分100分)
你知道通常情況下孩子發燒到多少攝氏度才需要吃退燒藥嗎?(答案:38.5°)
你知道兒童感冒初期為什麼不建議服用抗菌素嗎?(答案:因為60%到80%的兒童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你知道相對安全的兒童抗菌素有哪些嗎?(答案:青黴素類和頭孢類)
你知道輕微咳嗽,對寶寶身體有益嗎?(答案:咳嗽的目的在於把侵入體內的病原體或者異物排出體外,對人體有益;特別在痰多的時候,咳嗽可以有效地排痰,故不宜使用強力鎮咳藥,見咳止咳。)
你知道應該為寶寶準備哪些兒童常備藥嗎?(答案:板藍根、抗病毒口服液、藿香正氣水、兒童退燒藥等)
你知道解表類中藥與補益類中藥煎煮的差別嗎?(答案:解表類要先浸泡,武火煮開之後,換小火煎10-15分鐘即可。補益類,文火慢熬,可翻煎。)
你知道嬰幼兒不能喝涼茶嗎?(答案:涼茶,對嬰兒肝臟的新陳代謝會帶來很大的負擔,會影響嬰兒的膽紅素代謝,造成黃疸。)
你知道不能給嬰幼兒用滴鼻水和氯黴素眼藥水嗎?(答案:滴鼻水會引起藥物性鼻炎,而氯黴素眼藥水可能引起嬰幼兒中毒。)
你知道小兒腹痛,不適合吃止痛藥嗎?(答案:腹痛是其他疾病的反應,吃止痛藥會掩蓋病情。)
你知道2歲以下的幼兒要慎用經腎臟排泄的藥物嗎?(答案:新生兒的腎臟排泄能力僅相當於成人的20%~40%,用經腎臟排泄的藥物會引起蓄積性中毒。)
提升內容
用藥原則
嬰幼兒藥物使用的4項原則
父母對藥物的使用方法越熟悉,孩子的健康就越有保障。
原則1:用法用量要精準。不論是藥品的使用時間、頻率,還是次數、用量等,都需要父母嚴密管控。一旦超出劑量,就容易引發中毒,而劑量過少則不易達到療效。就1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最好以藥水為主,不但用量精確,寶寶也更易於接受。
原則2:使用方法經醫師確認。雖然大部分嬰幼兒用藥對腸胃的傷害都很小,在飯前或飯後服用均可,但具體的使用方法仍需經過醫師確認,才能保證收到最好的療效,同時將對寶寶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原則3:儘量不混合用藥。某些藥物與乳製品相結合後會導致藥效降低,因此不建議把藥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會讓藥物的劑量相對變高,也建議避免並用。
原則4:不自行服用藥物。使用藥物最忌吃別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類似的症狀,但只要不是專業醫師,在判斷上也很容易出錯,畢竟前後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況且藥物也可能出現過期、變質等種種問題,實在不適合繼續使用。
除非出現特別緊急的情況,比如寶寶高燒不退,已經影響到神智清醒,否則在送到醫院診斷前也不要自行服用藥物,以免影響醫師的診斷。尤其是退燒藥,只能讓孩子暫時性退燒,並不會讓病痊癒,如果一直使用藥物反覆退燒,就很容易給孩子的肝腎增加負擔,建議不要經常使用,還是由醫師先確認病因,然後再對症用藥。
(1)藥物種類是否正確。
(2)是否標示有特殊注意事項。
(3)是否仍在保質期。
(4)藥量是否正確無誤。
(5)大人雙手是否清洗乾淨。
用藥指南
發熱
發熱(發燒),是小兒疾病最常見的一種症狀。發熱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種症狀,不少疾病的早期症狀只是發燒,很多症狀沒有體現出來,因此不建議38 .5℃以下的發熱吃退燒藥,多喝水即可。黃清明說,臨床發現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發燒就很不淡定,迫不及待地就醫或者給孩子服用退燒藥,迫切希望小兒的體溫降到正常狀態,實際上研究表明,38.5℃以下的發熱,可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如果超過了38.5℃,可以吃點兒童百服寧、布洛芬、泰諾林等退燒藥。如果長期發熱或者反覆發熱,則應該看醫生。
感冒
黃清明指出,感冒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暑濕感冒三種。根據小兒用藥能食療的不吃藥這一原則,建議家長採取以下措施:如果是風寒感冒,可以在熱粥或熱湯中加入蔥白5段,生薑3片,紅糖30克煮沸10分鐘,趁熱服下後,蓋被發汗即可。不宜多吃寒涼的食物,如柿子、螃蟹、雞肉、鴨肉、豬肉、香蕉、西瓜等;如果是風熱感冒,可用金銀花20克、菊花20克、薄荷10克、蜂蜜30克煮沸,開鍋後10分鐘食用。不宜多吃溫補氣血的食品,如桂圓、大棗、荔枝、羊肉、海參、甲魚;暑濕感冒,則建議用白扁豆20克、香薷15克加水煎20分鐘,一天3次口服。也可以用西瓜汁和番茄汁合併飲用。不能吃薑、蔥、紅糖之類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如果食療沒有幫助或者家長對於孩子的感冒類型不甚清楚,那么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感冒藥。比如說板藍根、抗病毒口服液、藿香正氣水等。在感冒藥的具體選擇上,要根據孩子的體質來決定,對於陽熱體質而言板藍根不太合適,而抗病毒口服液對於寒涼體質者而言也不太合適。
咳嗽
咳嗽是兒童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些家長對咳嗽很抗拒,一有咳嗽馬上使用強有力的鎮咳藥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止咳。而應當選用化痰止咳的藥物,只有當患兒因劇烈咳嗽而嚴重影響生活時,才應適當地加用鎮咳藥或鎮靜藥物,最好配合一些祛痰藥物同時使用。
腹瀉
俗稱“拉肚子”,是小孩多發病。很多家長一發現小兒腹瀉,立即給其服用抗菌素,確實對於感染了細菌引起的腹瀉,療效很好。但很多情況下,嬰幼兒腹瀉為單純性腹瀉,多為消化不良、一過性腸功能紊亂所致,並非由於感染。這種情況下使用抗菌素,不但不能醫治腹瀉,還會導致菌群失調。所以當小孩發生腹瀉的時候,父母更應該仔細尋找可能導致腹瀉的原因,如脾胃受涼、飲食不節、生活料理不當或者乳母的飲食失調等,再根據這些原因給予相應處理,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餵藥的技巧
給嬰兒餵藥時,要讓孩子坐著或半躺著,餵藥與餵奶的時間間隔最好在三十分鐘以上,同時,在服藥之後,應給嬰兒餵一定量的溫水,保證將孩子口腔以及食管里的藥物送進胃中。以下三種傳統的常見餵藥方式,很不可取。
首先,捏住孩子鼻子餵藥的方法要不得。黃清明指出,捏住孩子鼻子之時,孩子因為呼吸不暢不得不用嘴巴呼吸,如果此時將藥灌入孩子嘴裡,很容易造成藥物嗆入孩子氣管,引起氣管損傷甚至是吸入性肺炎。此外,捏鼻子餵藥還很容易破壞親情,強化孩子對外界甚至親人的不信任感,有可能會誘發心理障礙。
其次,嬰幼兒躺著為其餵藥也不可取。黃清明說,嬰兒躺著吃藥,不利於藥片、藥液直接進入胃裡,容易滯留在食管中,這樣一來,不僅會降低藥物的療效,還會貽誤病情。還有,躺著餵藥,很容易讓嬰幼兒被嗆到,造成窒息。同時,躺著吃藥,再加上藥物對食管產生比較強的刺激作用,可能會灼傷食管。
再次,一些家長為了減輕藥物給孩子帶來的苦味兒,喜歡餵藥前後給嬰兒餵奶,其實,這種餵藥法也不宜提倡。因為餵藥前給孩子餵奶,會使嬰兒處於飽脹狀態,不再想吃東西,餵藥的時候,孩子可能很牴觸,從而增加餵藥的難度。而在餵藥後給孩子餵奶,則可能會發生吐奶現象,不但造成嬰兒不適,而且藥物的作用也會大大降低。
煎藥的學問
在黃清明看來,由於嶺南地區的地域特色,很多家長喜歡帶小孩看中醫、吃中藥,但中藥除了用藥相對複雜以外,煎藥其實也有很深的學問。解表類中藥,比如說治感冒的中藥,不建議久煎,通常提前浸泡半個小時左右,武火煮開之後換小火煮10-15分鐘即可,水量少一點。對於一些用於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的藥物,則建議煎久一點,而且可以翻煎,以充分釋放藥物療效和節省醫療資源。
黃清明提示,由於兒童胃容量小,尤其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藥量掌握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兒童嘔吐,甚至嗆咳,影響兒童的恢復與治療。因此,煎出的藥量因兒童的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的藥量,嬰兒60-80毫升,幼兒100-150毫升,學齡前兒童150-200毫升,學齡期兒童200-300毫升為宜,藥量應儘可能濃縮至兒童所需要之藥量。
特別貼士
兩個最容易被忽視的兒童安全用藥細節
注意藥名與生產廠家
小兒使用藥物,尤其是中成藥,應該注意認準藥名,有時一字之差,功用大不相同,如蛇膽陳皮液與蛇膽川貝液,後者適用於痰熱咳嗽,而前者適用於有痰熱象不顯的咳嗽。市場上用於小兒咳嗽、發熱的藥物品種很多,有時不同廠家生產的相同藥名的中成藥,其功效可能完全不同,如“小兒咳喘寧口服液”,就有很多生產廠家,有的適用於痰熱咳喘,有的則只適用於虛寒咳嗽。
注意一些已經退出使用的藥物
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部分上一輩使用過的藥物已經因為各種原因如毒副反應退出醫療市場,或者只是保留一小部分用途,這就要求父輩、祖輩的家長更新用藥觀念:如阿司匹林(包括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藥),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曾經是退熱藥的主力,但現今基本不用於感冒退熱,因為其不良反應較多,如個別患兒使用阿司匹林導致虛脫,另有噁心、嘔吐等反應。部分患兒可引起或加重哮喘,甚至誘發“瑞氏綜合徵”等等。又如尼美舒利,因為其強效的退熱作用而為家長喜愛,但因為個別的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案例而被衛生部明令不再用於兒童退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