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都大橋(Yaodu Bridge),是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境內的過江通道,位於贛江之上,是四特南大道的組成部分。
藥都大橋於2015年1月9日開工建設;於2017年11月合龍;於2018年7月9日正式通車。
藥都大橋南起105國道,上跨贛江水道,北迄於清江大道,全長2529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公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9.43億人民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都大橋
- 外文名:Yaodu Bridge
- 始建時間:2015年1月9日
- 通車時間:2018年7月9日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
- 類型:斜拉橋
- 長度:2529 m
- 寬度:29.2 m
- 車道規模:雙向四車道
- 設計速度:60 km/h
- 途經線路:四特南大道
- 管理機構:宜春市交通運輸局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運營情況,建設成果,文化特色,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2011年1月17日,樟樹市贛江二橋新建項目工程獲得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覆。
2012年4月,樟樹市贛江二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調整)和初步設計通過了由江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組織的專家組評審。
2015年1月9日,樟樹市贛江二橋開工建設。
2016年3月,江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發2016年江西全省重大項目名單,樟樹市贛江二橋(即藥都大橋)建設項目在列。
2017年4月,樟樹市贛江二橋建設項目被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列入2017年江西省重大項目推進清單之中。11月,樟樹市贛江二橋正式合龍。
2018年7月9日,樟樹市贛江二橋正式通車,大橋正式更名為“藥都大橋”。
橋樑位置
藥都大橋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境內,南起105國道(藥都北大道),跨譽家洲的南北汊航道,南至533國道(清江大道),連線四特大道、民德路、新民大道、濱江大道、四特南大道、園區東路,同時連線洋湖鄉傘頭村方家、福城街道譽家洲、張家山街道荷湖村等村落。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藥都大橋全橋由主橋、南北引橋和匝道橋三部分組成,其中引橋布置在主橋的兩側。
- 設計理念
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是中國知名的酒水產地。所以,藥都大橋在設計中將這一元素融入到大橋的設計中,將主塔設計為酒瓶狀。
- 設計特點
組成部分 | 設計特點 |
---|---|
整體 | 藥都大橋的主橋設計為寶瓶形雙塔雙索麵鋼混結合梁斜拉橋,為贛江上單跨跨度最大的雙塔雙索麵斜拉索橋,也是一座大跨徑雙塔雙索麵鋼混疊合梁斜拉橋。 |
主塔 | 藥都大橋主橋採用半漂浮體系,主塔為寶瓶形,上、中塔柱橫斷面為帶圓角的單箱單室箱形截面;上塔柱為等截面,兩塔柱通過橫樑連繫再一起;下塔柱為單箱雙室箱形斷面,從上到下橋塔橫向尺寸向內收採用C50級。 |
主塔承台 | 藥都大橋主塔承台形狀為切角矩形,承台底部有封底混凝土,承台上設定有塔座。主塔承台樁基採用鑽孔灌注樁。 |
主梁 | 藥都大橋主梁採用開口工字型鋼——混泥土結合梁,由縱梁、小縱梁、鋼人行道挑臂組成。主梁每隔9米一個節段,每4.5米設一道橫樑。節段之間採用高強螺栓進行連線,以加快節段施工進度;混凝土板之間採用現澆濕接縫連線。 |
引橋 | 藥都大橋引橋連續梁採用實體墩,截面為矩形。每墩位橫橋向設2個分離式矩形截面承台。 |
斜拉索 | 斜拉索採用扭絞型平行鋼絲斜拉索,採用空間扇形雙索麵布置形式。 |
設計參數
藥都大橋長2529米,主跨長400米,主橋採用(54+114+400+114+54)米跨徑組合方式,橋面以上塔柱高度為100米,塔頂裝飾段高6米;斜拉索共84對拉索,拉索鋼絲強度為1670兆帕;引橋為50米左右及30米跨度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匝道橋為25米跨度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
藥都大橋雙塔塔柱分別高123.5米和124.5米,主橋鋼樑長736米,主跨400米,橋面寬29.2米,主塔高為124.52米;全橋斜拉索總計168根,最長索長度為215米,極限承載力約1200噸。藥都大橋道路中心處梁高3米,向外橫坡坡度為2%
道路等級 | 城市快速路 |
設計速度 | 60千米/小時 |
車道設定 | 雙向四車道 |
橋面寬度 | 25.0米 |
引道路基寬 | 23.0米 |
人行欄桿寬度 | 0.4米 |
錨索區兼檢修道寬 | 1.7米 |
防撞欄桿寬 | 0.5米 |
機動車道寬 | 11.75米 |
中央隔離墩寬 | 0.5米 |
汽車荷載公路等級 | Ⅰ級 |
遇洪頻率 | 主橋:1次/300年,路基和橋涵:1次/100年 |
通航等級 | Ⅲ—(3級) |
荷載標準 | 允許最大荷載為55噸 |
參考資料: |
運營情況
- 票制票價
截至2018年7月,藥都大橋作為市政道路的一部分,免費通行。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藥都大橋在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及特點為:
1.藥都大橋位於袁河與贛江匯流又緊接著分叉河段,水文情況複雜,航道由兩河航道匯合而成。
2.藥都大橋橋位區中風化及微風化砂質泥岩埋藏不深,其飽和極限強度約為5.0兆帕。
3.藥都大橋所處河道水位變化大,河道內經常性有水區域約五六百米,其餘範圍處於有無水變化區域,施工運輸條件複雜。
4.藥都大橋是樟樹市中心城區與粵贛高速聯通的必經之路,交通繁忙,重載交通較多。
5.藥都大橋主橋施工全部為高空作業和水上作業,作業空間狹小,安全風險高。
6.藥都大橋主梁為鋼混疊合梁,斜拉索施工,施工工藝複雜,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
- 技術創新
藥都大橋建設中,建設者通過收集相關水文、入岩深度和防護高度數據,並結合樟樹地區地形、土質特點,以及藥都大橋的實際情況,對施工混凝土的溫度場及仿真應力場進行計算,確定溫控標準,又對混凝土溫度進行連續監測,以防止產生溫度裂縫。最終成功破解難題,避免了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取得了技術創新。
文化特色
- 命名文化
藥都大橋最初命名為樟樹市贛江二橋,後因樟樹也稱“藥都”,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說法,因此,在大橋通車時,將名稱正式定為藥都大橋。
價值意義
藥都大橋的通車將有效改善樟樹城市中心區的交通狀況和城市面貌,加快樟樹的城市化進程,推動樟樹市經濟發展。(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評)
藥都大橋的建成通車,使濱江新城距離贛粵高速的行車距離大為減少,將有力打破河東至河西的交通瓶頸,緩解四特大橋的交通壓力。同時,藥都大橋的建成通車,還將進一步拓展樟樹市的城市發展空間,增強城區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改善中心城區的交通狀況和城市面貌,對加快樟樹市城市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時任樟樹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董曉明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