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荔枝霜疫病是荔枝果實上的一種重要病害,在廣東、廣西、福建都有發生,可造成大量落果和爛果,嚴重影響鮮果貯藏和外銷。霜疫霉病主要為害近成熟的果實,亦可為害青果和葉片。果實受害多從果蒂開始,初在果皮表面出現褐色不規則病斑,以後擴大到全果變黑,果肉腐爛成漿,有刺鼻的酒味和酸味,並流出黃褐色汁液,病部表現長出白色霉狀物。葉片受害先是出現褐色小斑點,後擴大成淡黃色不規則形病斑,天氣潮濕時,表面長出白色霉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用植物荔枝霜疫病
- 病原中文名:荔枝霜疫病
- 病原拉丁學名: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
- 主要危害作物:荔枝
- 主要為害部位:自幼果至熟果、果柄、結果的小枝
- 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基本概況,基本症狀,病因原理,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概況
基本症狀
荔枝自幼果至熟果、果柄、結果的小枝均可被害,高濕時葉片也發病。葉上局部褪綠,背面生白色霉層,病原菌的子實體,但通常此病發生盛期,葉片已老化,故田間葉片被害情況很少見。成果受害時,病斑不規則,無明顯的邊緣,潮濕時長出白色霉層,病斑擴展迅速,常全果變褐,果肉發酸,後期腐爛成肉漿,流出褐水。幼果受害後很快脫落,病部長白黴。
病因原理
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稱荔枝霜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遊動孢囊梗寬5—7PyA,長92—1332μm,但在玉米粉洋菜培養基上,孢囊梗極長,甚至長達l000μm以上,無色,有隔膜,頂部單分枝2—3次後,在分枝先端雙分叉,末小梗的頂端略尖,其上同時形成1個孢子囊。在玉米粉培養基上,新孢囊梗大多在前一個孢囊梗的頂部一段距離上產生,或在分枝的腋間繼續形成,有時還可在一個末小梗上不產生孢子囊而形成新的孢囊梗,或將孢子囊推向一側而又延伸孢囊梗,其頂部分枝,則是同時形成孢子囊的,每個孢囊梗生十多個孢子囊。孢子囊檸檬形,無色或稍淡黃色,頂端有乳突,大小17—40×15—24(μm),脫落後基部帶一小柄,萌發時一般形成遊動孢子,自頂端乳頭逸出。在玉米粉洋菜培養基上,藏卵器球形,無色,壁薄而光滑,23—33×17—27(μm);雄器絕大多數圍生,少數側生,無色;卵孢子球形,無色至淡黃色,壁光滑,在寄主小枝上後期也可形成卵孢子,但較少見。
發病條件
病菌可能以菌絲體在病果和病葉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產生孢子囊隨風雨傳播,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侵入寄主葉片或果實為害。濕度是本病發生流行的關鍵因素。梅雨季節,荔枝園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枝葉繁茂,通風不良,均可加重本病的發生。此外,近成熟的果實易感病,早、中熟品種(如“頂豐”、“黑葉”等)易感病。廣州每年4月底至6月上旬,4、5月均溫21—24℃,6月上旬25℃,最低氣溫11—21℃,病菌靠遊動孢子為害荔枝,侵染過程短,再侵染頻繁,因此生產上經常流行。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結合清園徹底清除園內殘葉、殘果及落葉、落果,集中燒毀。(2)加強果園管理。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適當剪除徒長枝,增強通透性。(3)藥劑防治;於花蕾期、幼果期及果實成熟前噴灑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9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60%百菌通(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