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硬化

用藥過程中導致的肝臟損害,可致藥物性肝硬化。藥物可引起幾種類型的肝硬化:①大結節性或壞死後肝硬化;②伴有脂肪變性的肝硬化;③膽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藥物性肝硬化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
  • 常見病因:由藥物引起
  • 常見症狀:乏力、厭食、上腹不適、肝區痛、黃疸、尿色深,肝脾腫大、肝掌、蜘蛛痣,伴關節痛、皮膚黏膜病變、閉經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防,

病因

引起肝臟損害的藥物一般分為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常見的藥物有:醋氨酚、肌松藥、麻醉藥、抗驚厥藥、抗生素、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抗結核藥、抗癌藥和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口服降糖藥、抗甲狀腺素藥、H2受體阻滯劑、精神類藥等。據統計,藥物性肝損害的患者占所有藥物反應病例的10%~15%,其發生率僅次於皮膚黏膜損害和藥物熱。

臨床表現

多數為緩慢起病,亦可呈急性起病(但病理表現上仍為慢性炎症)。症狀為乏力、厭食、上腹不適、肝區痛、黃疸、尿色深等。肝脾腫大常見,可有肝掌或蜘蛛痣。多數同時伴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痛、關節炎、皮膚黏膜病變、閉經、多毛、痤瘡等。如並發亞急性肝壞死,可出現黃疸加深、明顯厭食、噁心、嘔吐、出血傾向、腹水、少尿、肝濁音界縮小、肝性腦病和肝腎綜合徵。也可並發門脈高壓症、腹水等。

檢查

用腹部B超檢查、CT掃描進行初步診斷,行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術以明確診斷。

診斷

1.服用損傷肝臟的藥物史
特別是能引起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藥物,如雙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等,個別藥物呈隱匿性進展直至肝硬化,如甲胺喋呤。
2.肝硬化的臨床表現
如門脈高壓症及其併發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
3.肝穿刺活檢
證實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
如各種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誌物均陰性。除外心源性肝硬化等。

併發症

其併發症多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

治療

1.立即停用相關或可疑藥物。
2.加強營養,給以如高蛋白、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
3.服用保肝藥物。
4.對症治療,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應做相應治療。

預防

藥物性肝硬化,重點在於預防,預防早期的藥物性損傷,如用藥物治療期間應定期測定肝功能。對已經存在肝病或腎病患者,更應監測用藥期間的肝功能變化。對一度有藥物性肝損害史者,應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對於藥物性慢性活動肝炎或肝纖維化,應及早套用抗纖維化藥物。另外,根據藥物的致肝損傷機制,可選擇針對性藥物與治療藥物合用,以預防肝損傷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