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園(藥植園)

藥用植物園

藥植園一般指本詞條

藥用植物園是一個集中草藥資源保存、研究、開發,以及科普、教育、文化宣傳於一體的大型中醫藥現代科技園區,是藥用植物保護區和藥用植物開發利用技術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用植物園
  • 屬性:藥用植物園
  • 用途:特色植物園,實踐教學,旅遊度假
  • 學科:中醫藥學
相關背景,種類,著名實例,

相關背景

我國有藥用植物11020 種 (含下等級別1208 個),這些植物形態多樣,有喬木、灌木、草本,分布於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其中相當一部分除藥用外,還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 年版有藥用植物606 種,有觀賞價值並已收錄《中國花經》的植物有179 種,約占30%,照此推算,11020 種藥用植物中有觀賞價值的藥有3300 多種。因此按園林設計的要求,完全採用藥用植物建設一個園林化的、具有中醫藥文化特點的藥用植物園是完全可能的。用藥用植物製作園林景觀是中國園林藝術與中國傳統中醫藥結合的產物,將成為我國園林藝術的一大特點,對世界園林園藝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藥用植物園一角藥用植物園一角
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藥植園的建立就是用園林的方式來體現中醫藥學豐富的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示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各民族傳統醫藥學,為人們的生存空間創造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同時由於藥用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逐步釋放出具有一定醫藥作用的化學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作為自然療法中的一種。品種繁多的藥用植物的集中種植也為藥用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藥用植物的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種類

特色植物園專類園
植物專類園是指有特定的主題內容,以具相同特質類型(種類、科屬、生態習性、觀賞特性、利用價值等)的植物為主要構景元素,以植物收集、展示研究、觀賞為主,兼顧生產的主題園。植物專類園既是植物園收集和遷地保存植物種質資源的主要開放園區,也是植物園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還可集中展示植物園的造園藝術和地域特色文化。藥用專類園即以藥用植物為主要構景元素、以藥用文化為主題的專類園。
作為實踐教學基地的藥用植物園
在學校內或學校附近設定專類園,集教學、科研、科普教育於一體,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種植資源保存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學校建設與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旅遊度假區的藥用植物園
作為植物園與中醫藥旅遊相結合的產物,此類藥用植物園以旅遊休閒為目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旅遊產品。

著名實例

北京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北京藥用植物園隸屬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地處北京市西北郊風景區百望山山下,距市區10公里。東經116°25′,北緯39°47′。海拔50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12℃,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北京藥用植物園於1984年隨藥用植物研究所的成立在原標本園(1955年創建)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全園現有土地面積20公頃:展覽區和教學實習區12.5公頃,繁育區3公頃,保種區2.5公頃,引種馴化試驗區2公頃,展覽溫室1800平方米,研究試驗溫室200平方米,共收集藥用植物1300種(不含品種),並擁有大型種質低溫貯藏庫(900個種,1500號種子)及各類專業實驗室。科技人員12名,分別從事植物分類、園藝栽培、植物生理生化、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國內外種質交換等研究和技術工作。管理人員及工人22名,從事植物園內各區的日常生產和管理。
交流與合作
由於中草藥在祖國醫學中的特殊地位,北京藥用植物園越來越為人所熟悉和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從1984年至今,該園已接待外賓、學者、友人、旅遊團體近2000人次,其中不少是對中國中草藥有濃厚的興趣的名人。每年接待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專業學習參觀和技術交流達3000人次以上。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我們還擔負為第三世界國家培訓人員的任務,先後有尼泊爾、朝鮮、泰國等國家的學員在我國學習,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成果及未來建設
北京藥用植物園是衛生部、醫學科學院唯一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建園方針是:科學的內涵,園林的外貌,以收集藥典上常用中藥、抗衰老中藥為重點,科研、種質保存、生產、科普、旅遊五位一體,全面發展。作為一個面向世界的視窗,北京藥用植物園通過大量活植物標本,全面展示中國傳統醫學悠久歷史及豐富的藥用植物,起到溝通國內外藥用植物研究的作用。我們先後開展了貝母、沙棘、何首烏、蘆薈、石刁柏、番紅花、唐松草、蒼朮、小蔓長春花等類群的綜合研究並取得了成果。其中李亮教授“貝母打破休眠變一季為二季節的研究”獲衛生部科學進步二等獎,並獲準申報國家科學進步獎。中國友誼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植物之最》一書已將北京藥用植物園列為中國最大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
北京藥用植物園正進一步發揮雄厚的資源和技術的優勢,更好地為科研、生產、教學和旅遊部門服務,為展示祖國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及傳統醫學知識做出我們的貢獻。
廣西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廣西藥用植物園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地處南寧市東郊,距市區8公里。位於東經108°19′,北緯22°516′。海拔72-113米。屬亞熱帶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乾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1.6℃,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2.1℃,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有7個月份,1月平均氣溫12.8℃,7月份平均最高氣溫28.3℃,年日成照1827小時,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多集中在5-9月。年平相對濕度79%。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廣西藥用植物園創建於1959年,當時稱廣西藥物試驗場,1963年改稱廣西藥物研究所,1981年正式易名為廣西藥用植物園。建園30多年來,先後引種栽培了藥用植物2130多種,藥用動物11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的步伐加快了,由一個標本園發展成為中草藥和民族藥科研、生產、教學、科普基地,也是亞太地區面積最大、栽培品種最多的藥用植物園。
全園現有土地240公頃,其中藥用植物栽培面積27公頃,林木54公頃,河流、道路、建築用地27公頃,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藥材展覽區有11個。
交流與合作
廣西藥用植物園與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有往來,與12個國家20個地區的植物園有種子種苗交換關係。此外,還為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提供實驗材料和種子、種苗。還舉辦中草藥培訓中心,為社會培養中草藥技術人材。
成果及未來發展
三十年來,廣西藥用植物園在開展引種栽培試驗研究的同時,還進行了藥物開發利用的研究。有關科研單位對我園引種的一些藥用植物經過試驗研究,生產出了臨床療效較好的藥物,如“降壓靈”、“風溫藥片”、“肝炎靈”、“健骨針”等。還開發了“南國可樂”、“膠股藍茶”、“廣西甜茶”等保健飲料,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此外,共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獨立或合作出版了《田七栽培手冊》、《中國本草圖錄》、《南方中草藥栽培》、《中國植物園》(圖冊)、《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藥用植物分支卷》、《名貴中草藥高產栽培技術》、《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庭院觀賞藥用植物》等著作19本。獲各級科技成果獎七項,其中“提高安息香出脂量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田七高產技術研究”獲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田七黃鏽病防治研究”、“田七豐產因素研究”、“藥用植物根瘤線蟲研究”、“新法栽培茯苓提高產量的研究”、“人工繁殖黃粉蟲及其飼養蛤蚧的研究”,分別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一些成果通過推廣套用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廣西藥用植物園還承擔了《瀕危緊缺缺中草藥快速繁殖技術研究》等十五個項目的研究。
貴陽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貴陽藥用植物園隸屬於貴陽市科委。1984年8月籌建。地處貴陽市城南。位於東經106°42′,北緯26°28′。海拔1073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黔中原低中丘陵地帶。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1198毫米。
貴陽藥用植物園貴陽藥用植物園
資源介紹
貴陽藥用植物園占地64.5公頃。目前,已建成藥用植物標本園,已引進各類藥用植物800多種。建有800多平方米的溫室的和組織培養室.設有藥材、藥用植物引種馴化、藥用園林、藥用香料等研究室。
合作及成果
開展了大馬革玫瑰引種栽培(6.6公頃),加工提油及副產品開發利用,西洋參引種栽培,石斛半夏的組織培養,三尖杉、桔梗、銀花等100多種中草藥的引種栽培研究。並與國內外有關單位初步建立了聯繫和項目合作。
未來建設
貴陽藥用植物園將建成科研和生產兼顧,科普和瀏覽相容的中草藥引種馴化研究基地,主要收集保存貴州地道藥用植物,為開發利用貴州中草藥資源和開放參觀,普及中草藥知識服務。
海南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位於海南海榆東線208公里處的太陽河畔,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24.2℃, 年降雨量2500-3000毫升,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屬典型的濕熱帶氣候,是國內研究引種栽培熱帶、亞熱帶藥用植物的理想基地。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海南分所前身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海南試驗站,創建於一九六零年。為適應南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一九八三年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分所現有土地200畝,在編42人,科技人員11人,其中中高級職稱5人,擁有1380平方米的四層科研樓,一棟560平方米二層開發加工房,二棟168平方米的玻璃溫房,四棟單層總計1530平方米的標本蔭棚;有120畝進口南藥科研基地和570種國內外藥用植物標本園。海南分所設有科研部、科技開發部、海星實業開發公司及生產部。
交流與合作
該所作為股東單位將承擔海南綠色中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選定藥材GAP和SOP制定、指導和技術推廣等工作,同時利用現有人員、設備並通過綠色公司資金的注入組建“海南綠色中藥材培育和種植中心”,負責公司種植方面的工作。
海南分所風光秀麗,環境幽雅,吸引著不少中外遊客,是科研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建所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萬里、劉華清、王兆國等曾先後視察。李鵬同志題詞“發展南藥、為民解憂”,對科研人員艱苦創業,為發展祖國南藥事業所作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和讚揚。
成果及未來發展
建所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曾先後引種國外著名藥用植物品種22個,有待研究開發的其它藥用植物品種近百個;引種島外品種150個,島內品種200多個。同時陽春砂仁引種推廣、白豆蔻引種栽培研究、丁香引種栽培研究、檳榔蟲害防治技術等10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衛生部、廣東省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並參加全國《農業百科全書》、《廣東中藥志》、《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等專著的編寫工作。
主要任務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引種栽培熱帶、亞熱帶藥用植物,研究開發和綜合利用;為國內中藥材研究提供技術資料和種子、種苗;建立熱帶藥用植物標本園,為發展國家中藥材生產和科研工作保持原始材料和種質;為發展南藥事業,擴大南藥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挖掘整理開發新的藥用植物資源,開展國際間科技交往和合作研究等。
南京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南京藥用植物園隸屬於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坐落在南京市北郊,距市區7.5公里。位於東經118°47′,北緯32°03′。海拔17~40米。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特色。年平均氣溫15.4℃,1月平均最低氣溫-1.9℃,極端最低氣溫-14.1℃,7月份平了高氣溫31.2℃,極端最高氣溫43.0℃。年降水量1038.6毫米,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2%,夏季占42%,冬季占9.5%。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1958年原南京藥學院在棲霞山創建藥用生物園,次年遷至現址。1964年以後改為單一的藥用植物園,占地25公頃。園內山丘起伏,種植各類用植物1100餘種。1985年建立南京中藥學院。次年,與原南京藥學院合併為中國藥科大學,本園成為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藥用植物園。除保留原活標本區外,經精規劃,以百餘種藥用植物綠化全院環境,使全院成為一個藥用植物園。活標本區按植物的生態要求和分類系統種植,成為全院的科研、教學、實習基地之一。
在學院的發展過程中,相繼成立了藥用植物組織培養研究室、藥用植物栽培研究室、中藥資源研究室。有科技人員30人(具高級職稱的7人)。現有溫室36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約7000冊,學術刊物300多種。
交流與合作
南京藥植園與國內各藥植園均有業務關係,不定期地進行種子、苗術交換。經常接待國內學者及非專業團體參觀,開展交流科普教育工作。
成果展示
建園以來一直開展藥用植物資源、生長發育、引種馴化以及栽培種等多方面的研究。發表有“薏苡濕生性實驗論證”、“天麻種子無菌萌發的研究”、“菜薊在無性繁殖中枝葉序列性”、“忍冬全株花芽的分化發育”、“中國木賊科植物的化學分類學研究”等100多篇論文。編寫和合作編寫《藥用植物化學分類學》、《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藥用植物栽培》等著作。承擔的研究課題“番紅花球莖復壯、增產技術及推廣研究“,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天麻引種培育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目前正在進行“七五” 攻關項目“參細胞組織培養”的研究。該園在珍稀瀕危植物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舉辦“藥用植物栽培”等各類短期培訓班十餘期。
重慶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與氣候
重慶藥用植物園隸屬於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原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藥物種植研究所。地處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腳下,距縣城15公里。位於東經107°21′。北緯28°95′。海拔630米。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霜雪稀少、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3℃。1月份平均最低氣溫5.8℃,極端最低氣溫-3℃,7月份平均最高氣溫26.2℃,極端最高氣溫34.6℃。年降水量1250.2毫米。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重慶藥用植物園創建於1947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藥用植物標本園。當時附設在藥用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央林業實驗所常山種植試驗場的苗圃內,占地約0.7公頃。到1949年底,種植藥用植物292種。解放後,隨著黨對中醫中藥事業的重視和藥物栽培科研的發燕尾服,現已擁有藥用植物2300餘種(不包括品種),成為藥用植物種植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也是我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全園現有土地面積約9.5公頃,其中標本種植區占地1.9公頃。試驗區約0.7公頃,繁殖示範區5.5公頃,溫室、種子室、科研樓、生活區及四周綠化占地1.3公頃。根據藥用植物特殊的生態和環境,已建成種植小區12個。園內主要科研設施有實驗繁殖溫室380平方米,氣象觀測站一個,實驗室8間。種子室2間,收集保存藥物種子約800種。原生藥材樣品室2間,收集保存藥材樣品1200多個。臘葉標本室7間,貯存臘葉標本7000多種,近150000份,是我國保存藥用植物臘葉標本最多的單位之一。有職工20人,其中科技人員9人(縣中級職稱以上的有4人)。
交流與合作
在建園和科研的同時,還開展大量的科普工作。該所以標本園為基地,先後舉了60多期全國、省、地縣中草藥材采、種、制訓練班或學習班。每年接待參觀、實習達3000人次以上;接待愛好者近1萬人次。向外提供近1000種中草藥種子、種苗、數萬份臘葉標本及數百種原生藥樣品。
在開發工作方面,主要依靠藥用植物科研實力和豐富的種質資源,結合科研成果的推廣,繁殖和銷售藥用、觀賞及其他經濟植物苗木。代辦科研、教學需用的臘葉標本和生藥樣品等業務,開展以藥物種植、資源和花卉栽培技術諮詢。承包園林綠化工程的規劃和施工管理等。
成果及未來建設
該園科研工作的總方向是進行藥用植物的收集、栽培、馴化和種質資源的研究。從西南、華東、華中等地區發掘野生藥物資源,為中藥材的科研、生產服務。
43年來,園內對上千種常用中草藥進行了野生變家種、良種選育及繁殖技術、收穫加工方法等的初步研究。對入園的絕大多數種進行了生態、生境及物候期、生物學特性的觀察。並結合採種、引種,分別對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省藥用植物豐富的山體及地區,進行過藥物資源考察。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料,為編寫《全國中藥材生產技術》、《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四川中草藥栽培》、《四川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四川中藥材栽培技術》、《常用中草藥手冊》等書籍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也為黃常山、益母草、天麻、半夏等野生藥材的家種成功,雲木香、懷山藥、穿心蓮等的引種成功,薏苡仁、烏頭等的選種成功和烏頭白絹病、湖北貝母鱗莖腐爛病、吳茱萸褐天牛等病防治成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基礎資料。同時該園科研人員主研或參研的“酉陽青蒿資源調查”、“四川中草藥資源普查”、“金佛山經濟動植物資源調查”等科研項目,共獲各級科技成果獎1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9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包括合作撰寫)。參加編寫《四川植物志》、《四川中藥志》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等著作9部。
著重藥用植物建園,突出為藥物種植科研服務,全力保存我國傳統地道藥材的種質資源,集中體現四川東部豐富的藥用植物種類,是該園的建園方針。
雲南藥用植物園
地理位置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地處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占地360餘畝,其中“西雙版納南藥園”約250畝。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雲南分所創建於1959年,隸屬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地處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占地360餘畝,其中“西雙版納南藥園”約250畝。
全所職工105人,在崗職工58人,科技人員33人,高級職稱科技人員10人,中級職稱15人。我所主要從事南藥的引種與栽培推廣研究,熱帶藥用植物資源以及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的收集、引種與保護研究,以及民族民間醫藥和植物藥的發掘整理與開發利用研究,並作為藥用植物科普教學基地開展活動。經過多年的建設,保存有藥用植物標本10000餘份,引種栽培有陽春砂仁、胖大海、白豆蔻、檀香、龍血樹、兒茶、肉桂、金雞納等三十多種重要南藥,現園內已引種收集南藥、民族藥及其他藥用植物800多種。
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該所為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調整內部管理結構,合理安排職工工作,結合該所實際,組建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西雙版納藥苑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經營管理“西雙版納南藥園”項目;合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名盛製藥廠”,生產的主要產品有柬龍牌血竭膠囊、寧心寶膠囊、銀黃口服液等。協同藥用植物研究所與英國、韓國、日本、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和建立了科技交流與合作。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瑞環、吳邦國、丁關根、宋健等先後蒞臨雲南分所視察,給全所職工和科技人員以極大的鼓舞。
成果及未來發展
至1983年以來,曾主持完成星火計畫2項,共獲科技成果3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陽春砂仁引種栽培推廣”項目成果在西雙版納推廣種植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創造了“一個砂仁救活一個民族”的佳話。為解決藥用需求,為當地山區農民的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收集整理並編寫出版了《南藥栽培技術》、《西雙版納藥用植物名錄》、《中國佤族醫藥》(1—4冊)、《西雙版納哈尼族醫藥》、《森林資源學》、《中草藥栽培技術》、《基諾族醫藥》等10多部科技書籍。該所目前主要在藥用植物及民族藥資源、藥用植物引種馴化、栽培及推廣、植保、組培快繁技術等方面開展專業研究。現主要承擔科技部項目“中草藥種質資源保護”和 “珍稀、瀕危野生中藥材資源基本情況調查及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子項目研究,並在“墨西哥薯蕷種苗快繁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該藥用植物的中式推廣工作。
雲南分所具有較好的南藥研究基礎和人才技術優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完成現有科研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工作,努力探索適於版納地區種植髮展的藥用植物品種,有利於版納經濟發展的項目,為充分開發利用熱區資源,為西雙版納的經濟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藥山藥用植物園(雲南巧家)
藥山藥用植物園是巧家縣科技局於2010年9月批准成立,以巧家藥山區域藥用植物為主,覆蓋金沙江兩岸,整個滇東北、川西南、黔西北區域藥用植物種類,集中藥資源以引種、繁育、規範化種植的研究、開發生產,以及醫療、教育、中醫藥文化傳播於一體的大型中醫藥現代科技園區和國際傳統醫藥交流中心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以保護、利用以巧家大藥山為主,涵蓋整個滇東北、川西南、黔西北區域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建立滇東北、川西南、黔西北區域藥用植物資源基因庫,建設雲南重要天然藥用植物規範化種植基地、文化生態型旅遊景點及科普教育基地,對中草藥生產的全過程進行規範化,為製藥業提供優質中藥材,提升巧家縣中藥材(包括民族民間藥用植物)知名度,填補金沙江流域在藥用植物園領域的空白,帶動巧家旅遊業的發展,實現社會、生態和經濟的綜合效益。
雲南巧家中國藥山藥用植物園雲南巧家中國藥山藥用植物園
藥用植物園建設分三期建設,總投資1.5億元。第一期工程從2010年10月開始,擬投資200萬元,到2011年10月完成,二期工程從2011年10月開始,至2015年10月完成,擬投資980萬元。三程到2020年完成,擬投資1億元。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簡介
發展歷程及資源介紹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1959年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領導下創建,是目前我國最大和保存物種最多的植物園。在其發展的50年中,經歷了數次的體制調整,版納植物園於1996年從昆明植物研究所劃出、與原昆明生態研究所合併成為中科院的一個獨立研究機構。
經中科院確認,版納植物園以保護生物學和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學為其學科發展方向,以熱帶植物資源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科研任務。現已成為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在職職工298人,其中:研究員21人、具有副高級職稱人員42人、中級職稱人員5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獲得者十人。具有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生態學、植物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25人,外籍導師3人,在讀研究生每年穩定在200人左右。雲南省生態學會掛靠在該園。
在中科院和昆明分院的直接領導與指導下,在雲南省省委及各級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版納植物園以“建設世界一流植物園”為目標,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團結協力、努力拚搏,在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園區建設、科普教育和科技開發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新的進展,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版納植物園的1 100公頃的園地上,保存著大片的熱帶雨林,有引自國內外近12 000種熱帶植物,分布在棕櫚園、榕樹園、龍血樹園、蘇鐵園、民族文化植物區、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區等 35 個專類園區,是集熱帶科學研究、物種保存、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 目前,數位化植物園工作在中國植物園處於領先地位。
版納植物園設有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心、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中心、民族植物學與資源植物研究中心。建立了野生珍稀瀕危植物種子庫、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哀牢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觀測站、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與管理開放實驗室、熱帶植物標本館、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科技信息中心等科學實驗支撐系統。目標和任務是:立足雲南,面向我國西南(主要是熱區)和東南亞,以熱帶、亞熱帶過渡區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為基礎,探討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及物種瀕危機制,為知識創新和知識傳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版納植物園正在研究的重大項目有 973 項目、國家產業化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和科學院、雲南省重大項目 20 項。四十多年的科學研究, 完成科研項目900餘項,取得國家級、省部級成果29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 000餘篇,申請專利24項,授權專利8項,主編出版專著50餘部。
交流與合作
版納植物園與50多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其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現已成為“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全國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教基地”、全國“ AAAAA 級旅遊景區(點)”、“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每年近50萬人來園旅遊並接受科普教育,為地方帶來數億元的經濟收入。
科研概況
植物園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一江碧水的葫蘆島上.1959年由著名的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親手創建,占地面積1100公頃,收集保存植物12000多種,已建成35個專類植物園園區,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現有在職職工300多人,高級職稱科技人員60多人,具有植物學、生態學兩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在讀研究生近200人,在站博士後人員5人。隨著研究隊伍國際化的發展,引進國內外優秀科技人員32人,其中“百人計畫”和“項目百人計畫”9人,引進外籍全職研究人員已達7人。
近5年來,我園爭取和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學研究項目304項,科研經費較“十·五”增長了55 %;累計發表科研論文649篇,其中SCI(EI)刊物論文271篇,較前期增加了261 %,發表在SCI刊物I、Ⅱ區間論文56篇,較前期增加了十倍多;出版專著12部,獲發明專利授權15項,申請發明專利32項,3個林木良種獲得認證,6個項目獲雲南省科技獎;累計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先後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在區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成果多次 《自然》、《科學》上的評述論文引用,已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並於2008年通過院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評審,科研實力進一步加強。
植物園現設有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院級)、資源植物研究開放實驗室(園級),即將創建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開放實驗室。我園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3個實驗室,25個研究組,從事森林生態學、土壤學、水文學、氣象學、植物生理生態學、化學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入侵生物學、進化生物學、傳粉與繁殖生物學、基因組學等科學研究。3個野外科學研究站: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哀牢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和元江乾熱河谷生態站,以及具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合格的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昆明分部)為全園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植物園“十二·五”期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學術上成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國際化研究中心;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力方面成為國家種質資源保存基地、地區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領導者;在景區影響與公眾影響力方面成為最美的植物園和熱帶天堂,並具有較高的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科學研究方面將從增進科學認知、推進有效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三方面進一步凝鍊科學目標,重點開展生態學研究、保護生物學研究和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