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方洞

藥方洞

藥方洞在龍門西山奉先寺和古陽洞之間,開鑿於北魏晚期。窟門兩側所刻之古代藥方,共一百四十多個。藥方中提到了治療癌症的方法和治療傳染病的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唐代初年我國醫療學、藥物學的珍貴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藥方洞
  • 外文名稱:Prescription hole
  • 地理位置:龍門西山奉先寺和古陽洞之間
  • 著名景點:奉先寺
簡介,得名,傳說,相關報導,

簡介

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正壁主佛身軀粗壯,造型敦實厚重。佛和菩薩衣服寬鬆,褶紋稀疏。其造像特徵、衣飾、刀法都具有響堂山石窟像的基本特徵。窟門兩側所刻之古代藥方,共一百四十多個,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神經科等。製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所涉及的藥物達一百二十多種,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

得名

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建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和北齊,到唐初還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農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傳說

公元650年的一天,洛陽龍門寺院中一群僧人正在商議著什麼,原來,他們想把大家千辛萬苦蒐集來的民間藥方永久的保存下去,就決定把這些藥方刻鑿在石窟中,但是,就在即將動工前,他們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這就是該把這些藥方鑿刻在哪個洞裡呢,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個小和尚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前幾日我偶然在一個石窟中看到一塊石碑,碑中這樣寫道:自非傾珍建像,焉可炻彼遺光,若不勤栽藥樹,無以治滋聾瞽。意思是說,出資開龕造像,就好像勤種藥樹,可以解除耳聾眼瞎等疾病的痛苦,我看這洞中石碑的寓意和咱們刻藥方救人的善意剛好吻合,乾脆就把藥方刻在這個洞口的石壁上”,聽完小和尚這一番話,其他的和尚點頭稱是,一致決定把藥方鐫刻於小和尚說的那個洞中,並且將其取名為“藥方洞”。就這樣幾個和尚背起藥方、刻刀,登上石窟一連數月,他們吃住在龍門石窟不曾下山,終於將140多個藥方完完整整地刻好了,自此以後,許多無錢看病就醫的貧苦百姓都紛紛來此尋找藥方,而藥方洞也開始慢慢被人們熟知。
,明年還有一傳說,北魏孝文帝時期,洛陽一王姓人家,世代以買鹿肉為生,一日王母得病,服藥無效,日見沉重,遍尋中原良醫,皆不見好。王氏為孝子,發大願救母,於是至東郊伊厥(龍門)山上拜神求籤,行至半山,忽見一母鹿臥於樹下,正於搭弓射箭,卻見鹿不驚亦不走,於是好奇近前,原為一病鹿,遂動惻隱之心未傷害。剛出一箭之地,又見一小鹿,口銜一圓蓋長莖赤色之草,朝母鹿方向奔去,王氏好奇,返回偷看,見小鹿以口銜之草餵母鹿,第二天,第三天,每日如此,早晚不斷,及至四日,母鹿病癒,站立可走,王氏躲於樹上偷看四天,大為感嘆,人說鹿為神物,可通人性,果不其然。
王氏忽悟,若能以此赤草醫母,定然有效?於是,第五天,王氏帶箭上山,隱於樹後,欲射鹿奪草,卻不見二鹿再現,等至天黑,正於彷徨離去之際,只見小鹿出現,口銜赤草,朝樹奔來,棄草於樹下,而後飛奔遠去,王寶遂下樹拾草,星夜回家。將赤草分5份,每日一份,煎湯餵母,日見好轉,未及一周,母病轉輕,及至10日,可下地行走;半月不到,已完全痊癒。
王氏感恩鹿銜神草救母之恩,遂關掉祖傳鹿館,終身不再殺鹿,專心採藥行醫,救助更多病人,三十餘年於民間蒐集上百奇效偏方,救助當地無數百姓。為永傳後世,王氏發願,在東郊伊厥山石崖之上建一藥方洞,將所蒐集民間驗方刻錄其上,並叮囑後人,世代不斷補充,王氏家族後人歷經二百餘年,至唐武則天年代,方才填滿,共載藥方147個,且皆以1、2味藥的單方或簡方為主,許多無錢看病的百姓聞之,紛紛來此尋方,且用後皆有效驗,故此藥方洞名聞天下,為世人熟知。
為此後人留下,寶神鹿銜芝救母,藥方洞普度眾生
影響
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相關報導

1998年中國河南省醫科大學出版社,發行了一本頗為奇特的醫藥書籍。說它奇特,是因為裡面介紹的藥方,都不是現代中醫的臨床成果,而是來自於藥方洞中。藥方洞位於河南古城洛陽龍門石窟,因為洞中鐫刻有百餘個石刻古藥方而被人們格外關注。 藥方洞高約4米,寬3米,兩側雕有八角蓮柱,並且各有一個剛勁雄健的力士,造型甚為精美。從洞門上方的造窟碑中可以得知,此石窟為“藥方洞”,最早開鑿於北魏晚期,後經過東魏和北齊,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上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多種藝術風格。
藥方洞藥方洞
走進洞內,可以看到正壁是具有北齊時期風格的五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他們頭部碩大、肩胸圓渾、身軀如柱,已不同於北魏時期清瘦秀勁的造型。可以說是由北魏“秀骨清像型”向唐代“褒衣博帶式”轉化的一種“過渡型”。
在洞內窟頂的中央,刻有一個重瓣蓮花藻井,周圍圍繞著手持笙、笛、排簫等樂器的四身飛天,風格各異,神采飛揚。
藥方洞中,最吸人的卻不是這些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於洞口石壁上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們都是年代久遠,治療各種疾病的古藥方子。
經過考證,藥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藥方140多個,能治療40多種疾病。其中涉及的科目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科、腫瘤科等,種類相當齊全。尤為令人稱奇的是,裡面所用藥物多是中國農村常見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大多數至今仍在民間沿襲傳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